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周星驰作品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校园里的“追星族”,到某些报章上口诛笔伐,颇有些热闹。只是争论往往只集中于《大话西游》系列的二部影片之上,似乎没有人愿意去了解(或者不屑于去了解)周星驰影片的全貌。其实,周氏作品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内容丰富,值得我们去作深入探讨。

  • 标签: 周星驰 影片 作品 题材 追星族 《大话西游》
  • 简介:文艺意识形态问题是文艺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从哲学和方法论传统来看,它在根本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艺术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和文化理论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较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分析研究现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及文化现象的重要理论方法。但由于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理论家对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作用的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尽管如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其特有的普遍性和一般性意义还是构成了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基础。正是这些差异和共同性,成为我们理解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前提。

  • 标签: 艺术现象 历史文化语境 文化现代性 现代人类社会 当代文艺理论 理论方法
  • 简介:崔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我们这期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美学和历史’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前两次讨论中我们多次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性。我们知道,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是非常紧密的。在马恩的文学批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常精彩的对文艺现象的穿透。

  • 标签: 文艺批评标准 文学批评 马恩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现象 批评实践
  • 简介:文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美轮美奂的人间景色到大喜大悲的人间情感,从人生历程的点点滴滴到衣食住行的大事小情,凡此种种,都可以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其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感悟和审美中,文学这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作品,展示给人们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

  • 标签: 文学 衣食住行 人生历程 哈姆雷特 艺术作品 感受
  • 简介:<正>郑伯农在“坚持文艺的党性原则”(《文艺理论与批评》90年3期)的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的党性原则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点:一、社会主义文艺是党所领导的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项文艺工作都不能离开党的领导,都要贯彻党和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二、革命的文艺家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观察、表现生活,在创作中表现出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倾向。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一切文艺家都站在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立场上。那些虽然还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但具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倾向的作者,同

  • 标签: 理论与批评 文艺工作 思想倾向 社会主义文艺 文学 党性原则
  • 简介:<正>中韩1992年8月建交,至今已15年。在国家关系中,15年是短暂的,但中韩关系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正>事等各方面都得到飞速的发展。两国领导人频

  • 标签: 中韩 台湾问题 金日成 两国关系 青瓦 汉城市
  • 简介:1如果让街道上奔跑的汽车都隐去,如果把建筑顶上的霓虹灯都熄灭,如果不去看商店橱窗里陈列的电脑,如果不去理会红绿灯、银行自动提款机、麦当劳……奥尔堡的城市面貌,想来不会同十九世纪时有多少差异.规模不大的市中心,最老的教堂上标明的建筑年代是1356年.屈指可数的几座新式建筑,被淹没在清一色传统风格的街区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 标签: 历史光影
  • 简介:英国的学者曾经说过“历史是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不断对话”、历史总需要不断的新的解释。于是历史电影对史实也需要提出新的解释,历史和电影之间需要不断的对话。因此选择题材,确定主题的时候,导演应该考虑现实的看法和需要。1998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的两部历史电影《...

  • 标签: 成吉思汗 历史电影 张骞 主人公 故事情节 短篇小说
  • 简介:历史亡灵”复活的意味及其批判──近年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热现象思考郭宝亮仿佛是一种宿命。当我们从政治的梦魔下突然醒来,所面临的唯一选择便是由计划到市场的选择。于是。似乎在一夜之间我们便置身于一个“文化工业”(霍克海默语)的四面楚歌之中。它来势凶猛,如搅...

  • 标签: “文化工业” 新历史小说 历史题材 文化经纪人 现代主义 杰姆逊
  • 简介:一、当"自我"成为问题:文明史视野与现代性危机近年来,文化记忆、历史记忆、怀旧文化、口述史写作,成了人文学科乃至大众文化的热议对象。记忆为何能够在当代文化现象中获得广泛关注?记忆又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理论加以把握?记忆文化是否只是一种现代性的现象,或仅仅属于当代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在一个怀旧风靡、消费历史的时代,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究竟是冗余还是匮乏?什么是好的记忆?

  • 标签: 文化记忆 文明史 现代性危机 认知 诗意 历史记忆
  • 简介:说起中国古典小说,通常就是说顺了嘴的那个四大名著。作为常识,这当然没有问题;作为学术,还有很多视野空间需要我们去领略。比如成于明末清初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西周生缉著),就不大为今天的读者所熟知。我之所以看重这部古典小说,仰赖于它对十七世纪山东风土人情的揭示,使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明朝史的另一面。我们说文学是历史的肉,此即所指也。

  • 标签: 说文学 历史 中国古典小说 《醒世姻缘传》 四大名著 长篇小说
  • 简介:先锋派具有一种强烈的对未来的历史意识,遵循进步逻辑,因而否定历史,否定自身的历史化。这种历史意识使先锋派陷于悖论之中:它必须通过否定历史以及拒绝自身的历史化而肯定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而这种肯定又是它必须加以否定的东西。先锋派的否定者形象仍然未能避免被历史化,最终走向死亡,而最为吊诡的是先锋派艺术要想得以成立就必须借助历史

  • 标签: 先锋派艺术 历史意识 历史化 解释性的自律性艺术 历史定义 历史叙事
  • 简介:20世纪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出场引发了史学领域里的一场地震。它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历史认知方式和写作范式,在传统历史和现代历史写作之间划出了一道明显的裂隙。传统历史写作被视作由“根基”和“高峰”构成的时刻,由帝王将相书写的成功者的传世史诗。史学叙述和史传叙事受制于“真实”或“仿真”的叙述惯例制约,史传叙事向来以“补正史之缺”自命。新历史主义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

  • 标签: 新历史主义 阐释性 史学领域 历史写作 写作范式 认知方式
  • 简介:"谁若是有,就会被给予,他就会愈加充裕富有;但谁若是没有,那他已有的也被剥夺。"这句话虽然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可对现实来说却没失去作用。凡是取得成功的地方那成功就不断,有财富的地方,随之就有崭新的源

  • 标签: 公正 历史 权力 成功 地方 危险
  • 简介:仿佛还在昨夜,屋里摇曳着一点灯火。风从窗外呼啸而过,远处有一声狗吠,村庄已经入睡……。这样的幻境常在梦里闪现。醒来时,才发现岁月已逝,而且,整整过去了三十年。尚未消逝的,是个人的记忆。以及事过境迁后,再三酝酿而成的个人情感,并经由知识者执笔,逐渐蕃衍而成的文字。如果借用一个现成的理论术语,那么,可以说,近二十年有关这类个人记忆乃至情感追述的文字,已经构成了一整套强势的知青话语。充斥其中的,是个人的痛苦以及对痛苦的再三抚摸;往常的依依之恋;失落(虚构的生命之根的重新寻找);真诚编织的英雄故事,(而献身的残酷性已被炽热的重新叙述的理想消解,自我着迷);各类鸡零狗碎的奇闻轶事(掩盖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的困窘和艰难);掩饰不住的城里人的优越感……;甚而,在一种文学的幻觉中,“苦难”逐渐转化成“风流”。

  • 标签: 重新书写 自由意志 个人记忆 重新叙述 个人情感 历史真相
  • 简介:本文译自《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1990年12月,CLEAR出版社),作者斯蒂芬·欧文,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学教授,该文以唐诗和它的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为例,阐述了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文学作品中所指涉的历史背景不等同于历史学家的史观;对历史的描述只是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本身;在解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一方面文本会唤起后代读者的想象力,去把握诗人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作的内涵,而另一方面,诗人又应力求避免让后代读者一眼识破诗人的意图及作品内涵与当时时代背景间的关系,他应当让读者去揣摩和猜想。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驾驭好作品和历史背景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一部成功的诗作,其魅力正在于此,对于力图探寻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的后代读者来说,它应是一个亦显亦晦而又仁智自见的斯芬克斯式的千古之谜。

  • 标签: 历史背景 历史环境 诗歌 整体性 历史事件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