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1917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不久,紧接着就爆发了激烈的国内战争。在这场持续两年多的战争中,刚刚诞生的红军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如夏阳(又译恰巴耶夫)、帕尔霍缅科、邵尔斯、基克维泽等。但后几位的知名度却远不如夏阳高,这主要是因为电影《夏...

  • 标签: 瓦西里耶夫 邮票 国内战争 高尔察克 苏联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简介:叙事视角是作家创作小说极为重要的写作技巧,备受叙事学界研究者的关注。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德家的苔丝》中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不仅包括传统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还恰当的以故事中人物作为叙事角度的有限视角,以及多重式人物视角。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既能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又能同时展现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本文从三个不同类型的叙事视角出发,力图揭示不同的叙事视角对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叙事视角 全知视角 人物有限视角 多重式人物视角
  • 简介: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家的苔丝》主要讲述主人公苔丝的悲惨故事,整本书控诉当时的社会阶级的残暴,揭露当时生活中发生的悲剧,主要以批判主义的写作色彩为主。通过对《德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惨命运进行分析,能给人带来生活启示,并更深入的了解苔丝这个人物。本文对《德家的苔丝》主要内容及苔丝的形象进行分析,从社会因素、宗教因素、性格因素和家庭因素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最终以苔丝的悲剧命运带给人们生活启示,激励人们勇于克服困难,正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学会积极的面对生活。

  • 标签: 悲剧命运 悲剧原因 生活启示
  • 简介:托马斯·哈代的《德家的苔丝》与张承志的《黑骏马》是两篇哲理意味较浓的诗意小说,都探索了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所遭受的打击,体现了作家深刻的理性思维。两部小说都创作了位于文明冲突中心的青年一代形象,通过他们的悲剧反映了传统和现代抉择的艰难。两部小说充满了民风民俗,都采用诗化小说的方式,加深了小说的美感效应。

  • 标签: 《德伯家的苔丝》与《黑骏马》 主题 人物 诗化小说
  • 简介:原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名誉会长冷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 标签: 同志逝世 吴冷西同志
  • 简介:“布隆斯里”学派中的叶君健[英]迈克尔·斯卡梅尔最近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笔会代表大会上,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章节在叶君健这个人物身上显现出来了。他曾经是佛吉尼娅·尔芙的外甥朱理安·贝尔的朋友。当奥登和伊雪乌德于1937年在中国访问的时候,他给他们介...

  • 标签: 斯伯里 吴尔芙 国际笔会 英国文学史 吉尼 乌德
  • 简介:敬忠简介敬忠1971年生于四川邛崃,199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长期从事油画水彩创作及平面视觉设计。绘画作品多表现川西风情和高原风光,多幅画作发表于国内美术刊物。其平面设计作品曾获文化都和中国设计师协会颁发的2004中国品牌设计太奖。

  • 标签: 油画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 平面设计作品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 视觉设计
  • 简介:<正>(168CM-132CM)其树作画,力图从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寻找突破。凡现成的笔墨不易表达时,必另觅工具、材料、技法,以求达到最佳的绘画效果。

  • 标签: 绘画技法 吴其 空间的
  • 简介:在当今中国画有着非常庞大的作者队伍,但从事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人才却不多,有成就、有风格者更少,因为人物画家要想取得成功,面临比较复杂的综合因素,它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人与社会及时代的密切关联:既要求作者有着良好的笔墨功底,又要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与艺术语言的处理能力.但江西的蔡是中国画坛近年涌现出的一位成就突出的实力型著名人物画家.

  • 标签: 中国画 人物画 江西 蔡超 艺术作品 绘画风格
  • 简介:王:2000年在山东,我看过你的个人画展,给我的印象是气势恢宏,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笔墨淋漓,色彩奇魄,时代感强。你把它称之为“超大写意”画,请问你的“超大写意”基点是什么?

  • 标签: 写意 个人画展 笔墨 色彩 时代感 气势
  • 简介:王有勇著《阿拉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一书,以历史为经,以众多阿拉文学批评家的代表作为纬,细致探究了阿拉古代文学批评,从贾希利叶到伊历8世纪.如何围绕诗歌的词语与意义、自然与雕饰、真实与虚构,以及诗歌与伦理、诗歌与宗教等关系。及其其中的传承与交融,以期揭开阿拉古代文学批评的神秘面纱.带领中国读者走进色彩斑斓的阿拉古代文学批评世界。

  • 标签: 古代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阿拉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文学批评家 中国读者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正>十五年,周克芹渐渐走远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简称《许茂》)也早已从当年举国上下对文学的关注中归于平静了。今天的人们很难再提及《许茂》,四姑娘也成了一座“远山”。走近这座山,我看到了四姑娘和她的一家子,以及当初引领着“许茂”一家走出来的《沱江文艺》……承蔚(原名远人,20世纪70年代任《沱江文艺》主编),因了承蔚倾注的关注和心血,周克芹的《许茂》才吸引了圈内圈外众多目光的关注。1978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初稿形成;承蔚于1979年最后一稿审读后,开始分别在《沱江文艺》连载。之后,《内江三十年作品选》全文刊载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闻讯赶来内江的文坛前辈殷白(张京秋)、《红岩》主编王觉,面见了发稿编辑承蔚。一番恳谈后,殷白、王觉拿走了几本《内江三十年作品选》。很快,《红岩》(1980年1月号)全文刊发

  • 标签: 吴承蔚 周克芹 许茂 《红岩》 创作思想 王觉
  • 简介:  虞是成都在近现代中国短时间内暴得大名,在新文化运动前后颇有影响的风云人物,胡适先生曾誉之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他排孔非孝,猛烈抨击读经,除了与时代的遇合,把准了时代脉搏所致之外,更是一种"公私合力"、"公报私仇"的结果.……

  • 标签: 吴虞日记 成都餐饮 日记里
  • 简介:要将历年来各种版本的《理发师陶德》故事看完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个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与"开膛手杰克"嫁接而成的复仇型变态杀人狂故事,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830年代,当时以惊悚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而陶德这一人物到了1850年代就已经为人熟知。

  • 标签: 音乐剧 理发师 电影 故事 维特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