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侃侃而谈的是西方的节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一无所知,对于一些国内传统节日活动、仪式、意义十分陌生,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节日文化已经离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

  • 标签: 节日文化 多彩童年
  • 简介:针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有关争论,本文作者提出将“日常生活”转换为“民俗生活”和研究文艺民俗审美的思路与观念。作者认为民俗审美既顾及传统又面向当代,民俗审美有多层次性,民俗视野扩大了民众的阶层范畴,民俗生活拓展“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这样的探讨主要是针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批评所作出的一种回应与补救,根本目的还在于为当下的文艺和美学理论研究及其创作和实践寻求新突破或回归的途径与方法。

  • 标签: 文艺 民俗 日常生活 审美
  • 简介:萨玛节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侗族后裔为纪念其先祖"萨玛"的神灵而举办的.侗语"萨"是祖母,"玛"是大,即祭奠大祖母的节日.相传在上千年前,侗族还维持母系氏族的社会关系.有一位侗族女首领,名叫杏妮,为了侗族人民的自由幸福和疆域完整,与入侵外敌奋战,屡建奇功,但不幸在一次与数十倍于自己兵力的敌人战斗中壮烈牺牲,其才华、气节和斗志永刻铭心,侗族人民尊称杏妮为圣母娘娘,各村寨从杏妮遇难的地方背回三块象征杏妮的石头,埋在村里,设立祖母堂,每年祭祀.

  • 标签: 伟大母亲 母亲节日 萨玛伟大
  • 简介:果戈理的《死魂灵》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不仅对腐朽的农奴制度和官僚制度进行了批判,还通过许多精致的生活细节、生动而又富有辛辣讽刺意味的语言,将俄罗斯这个古老民族具有民俗学意味的乡村生活习俗呈现出来。本文将小说中的富含民俗风情的细节进行了归类研究,并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些细节进行探讨,从而对《死魂灵》做另一个角度的审视。

  • 标签: 《死魂灵》 俄国 乡村民俗
  • 简介: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央视和各地方台连续播放记载我国重大历史事项“闯关东”形成的电视剧《闯关东》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故事传奇,情节紧凑,给人以很深的感染力,其中有许多东北地域的生活,如淘金、山场子和放排,土匪和胡子及一些东北独有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事项越来越引人注意。但是,在许多人被这部剧深深吸引的同时,剧中的许多情节和民俗却明显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 标签: 电视剧 东北 民俗 生活场景 “闯关东” 地方台
  • 简介:张艺谋导演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民俗电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的一个象征符号。在早期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中,浓郁的民俗色彩成为它的标识特征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自《英雄》开始,张艺谋将几乎一直着眼于中国广大农村的镜头转向了武侠领域,淡化了时空环境的建构,对视觉化效果的追求日臻极致,与之前朴素深沉的乡土影片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 标签: 民俗色彩 张艺谋 呈现策略 电影 早期 《大红灯笼高高挂》
  • 简介:《左传·昭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农耕时代的人们对土地是十分崇拜的,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这就是“社日”了。本来,一年有两个社日,一个春社,一个秋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就叫秋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的喜讯,答谢社神。古时的社日,要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祭祀后,要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 标签: 文化现象 黔东地区 民俗 社神 祭祀 后土
  • 简介:为营造出能反映地域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市场价值的商业空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如何实现在民俗节假日通过特色营销手法,来实现促进消费和推广品牌形象的"双赢"是设计者所思考与追求的。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实例对民俗节庆礼盒展示设计中注重营造"乡情"主题精神空间的手法,以及取得的整体价值意义进行探讨。

  • 标签: 民俗节庆 展示设计 乡情 非遗 绿色包装 幸福指数
  • 简介:民俗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艺术性。民俗文化融合了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赋予艺术更多的寓意,再现审美意识,表现自由奔放、豁达的艺术境界。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将民俗文化融入平面设计中,为平面设计提供大量素材,丰富文化内涵,保持民俗文化的活力,既是对平面设计的创新,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 标签: 平面设计 标志设计 视觉表现 自由奔放 审美意识 字体设计
  • 简介: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观念的形象化载体,深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精神。民间艺术形式作为民间文化观念的物化形态,是民间文化观念重要的传承方式和传播手段,二者的关系相当密切。民间文化观念是中国庶民百姓传统的认知方式,对人们现实生活的思想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难以摆脱的影响与作用。

  • 标签: 民间文化观念 民间艺术 审美探寻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反思和寻根思潮在文化传播领域的风起云涌,为中国导演通过传统文化、民俗景观建构自己的叙事话语提供了理论背景,他们拍摄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1984年执导了具有人性思索意味的《人生》,全片在黄土高原传统的婚礼仪式的点染和悠扬高亢、细腻醇厚的陕北风味信天游的伴奏下,透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一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及内心诉求。三年后,吴天明再创力作《老井》,

  • 标签: 民俗文化 传播效应 电影 第四代导演 社会转型时期 80年代
  • 简介:节日节气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伟大的发明创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节气更是人与自然经过长时间的交往总结出的科学规律。千百年来,我国传统节日与节气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文化现象。同时,节日与节气延伸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对幼儿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力,尤其情感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幼儿教育 传统节日 渗透 策略
  • 简介: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的文化自信,这是“文化强国”的目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最重要的是挖掘出中国故事中的“中国精神”,这才能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像叙事便是中国故事传播的最好载体和中介。因为,民俗文化这张最接地气的中国名片,不虚妄、不做作,来自于本土,被国人认可并追从。

  • 标签: 影像叙事 中国故事 电影叙事 李小龙 王家卫 中国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