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谈评论集《文学观念与艺术魅力》陈墨(以下简称“问”):1986年,您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天命斋”,是出于何种心态?陈骏涛(以下简称“答”):是因为自己年届五十,“五十而知天命”嘛,这是孔老夫子说的。问:专业工作才做了没几年,就到了五十岁,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 标签: 艺术魅力 文学观念 现代 传统 知天命 “问”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本质内涵,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内涵本质,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内涵本质,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 简介:戏剧从祭祀活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具体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戏剧是情节和行动的统一;二、它是一门立体的、综合的、集体创造的艺术统一;三、它是观演交流且为一次性的艺术

  • 标签: 戏剧艺术 整一性 综合性 一次性
  • 简介:观照方式的诗学意义是学界长期以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是审美活动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楚艺术中的"周流"意识,上承《周易》"观物取象"的原始思维,又引导了中国艺术"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发展形成。本文对楚艺术"周流"意识的生成和内涵进行发掘,以揭示其美学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观物取象 楚艺术 周流 流观
  • 简介: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写出了闺中新娘想象次日拜见公婆的忐忑心情,温婉含蓄。该诗还有另一个题目叫作《近试上张水部》,暗示全诗乃是行卷之诗,以便作者博取功名。作为一首双题诗,《闺意》隐含着非同寻常的叙事内容和叙事目的:表面上看,写的是古代婚俗事象,属于显性叙事结构;实质上看,讲的又是科考行卷,属于隐性叙事结构。本文拟从诗歌的双题叙事出发,探讨诗作叙事结构的内在关系及其表述意义。

  • 标签: 《闺意》 行卷 外故事 双题叙事
  • 简介: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的平静,首先是被伴随辛亥革命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彻底打破的。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和蔡元培等文化维新人士在批判和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一致将目光对准了中国传统绘画,倡导革中国画的命,用西方的写实精神改造传统中国画。但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眼光,立足点多数不在艺术发展与变革,而只是一味革命,故不无偏颇过激之弊。但对于当时的中国画坛,无疑是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而引起的爆炸式翻滚。

  • 标签: 高相国 精神自由 中国画发展 维新人士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画坛
  • 简介:《清平山堂话本》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作者注重结合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以突出主要特征,让人物的丰富性格得以充分展现,并善于通过以形写神的方式让人物形神兼备,运用通俗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借用白描等手法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斗争,描绘特定的动作体现出的人物的独特性格。

  • 标签: 人物形象 肖像 语言 心理 动作
  • 简介:村上春树创作于2003年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讲述了三十六岁的工程师多崎作解开了自己被"断绝交往"的谜底,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痛苦,从而获得了心灵成长的故事。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最让人痴迷的地方或者说它的魅力所在,来解读它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成长 伤痛 文体 风格
  • 简介:审视乔治·爱略特有关艺术消费的互动影响性、克己均衡性、流动生机性三方面与约翰·拉斯金在此的共同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爱略特小说艺术思想的保守性。讨论两者的消费伦理和谛视内在审美,意在探索其保守主义的道德逻辑;这为研究和再现爱略特小说的消费意识提供了一种道德思想的重要依据;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经济等级矛盾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拉斯金的经济作品揭示爱略特小说的伦理义务观,旨在论证其消费经济观作为社会和政治机制的自然模式,不失为在经济停滞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是审视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视角之一,亦是拉斯金经济学著作对文学影响性研究的补强。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约翰·拉斯金 艺术与消费 财富与道德 劳动与享受
  • 简介: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的诗歌《忽必烈汗》(KublaKhan)呈现了一幅意象苍茫幽邃、地势错落有致的自然及人造景观,其中瀑布气势磅礴,树木繁花似锦,洞穴幽暗深邃,海洋深不可测。诗中的园林意象与中国园林设计观念不谋而合,这与当时英国浓厚的中国风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当时中英文化交融入手,深入分析诗歌中呈现的中国园林意象。

  • 标签: 柯尔律治 中国风 《忽必烈汗》 中国园林
  • 简介: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对象化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革命中的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的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史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的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标签: 史沫特莱 左翼思想 中国妇女形象 叙事策略
  • 简介: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大量白俄涌入中国,白俄形象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存在。普罗作家笔下的白俄叙事在革命话语体系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而被迫流亡上海的东北作家群对白俄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不同于前者的表述方式,对他们来说,白俄既是反革命的符号,也承载了沉重的乡愁。

  • 标签: 白俄形象 普罗文学 东北作家群
  • 简介:细读徐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式游戏的先锋主义的反拨。可以说,徐则臣的神秘主义叙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题材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意蕴,它既是对标榜为"现实主义"的日渐平庸化的、囿于琐屑日常生活的文学的抵抗,也是对于当下破碎了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的把握,是徐则臣所独有的对当下纯文学道路的探索。

  • 标签: 徐则臣小说 神秘主义 传统 现代
  • 简介:内容提要:大卫·昆特的新著《〈失乐园〉之内》以弥尔顿与荷马、维吉尔等传统史诗诗人的对话与弥尔顿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个人才能互为经纬,对《失乐园》展开百科全书式解读,指出弥尔顿在《失乐园》里结束一个史诗传统的同时开启了另一史诗传统,由此将弥尔顿的史诗创新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探究这部新著如何通过细数《失乐园》与史诗传统的互文范例而索隐弥尔顿的史诗设计,以揭示弥尔顿对史诗传统的颠覆与改写,从而一展昆特对弥尔顿史诗研究的革命性贡献。

  • 标签: 大卫·昆特 《〈失乐园〉之内》 《失乐园》史诗传统 颠覆 改写
  • 简介:中国文化(人种)的来源问题在清末民初是个广泛关注的话题,由法国人拉克伯里酋倡的中国文化(人种)西来说具有相当的影响,受到当时知识界的普遍推崇。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危机中建构民族认同的努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历史的认识。

  • 标签: 中国民族溯源“西来说”拉克伯里
  • 简介: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济慈于20世纪二十年代被引介入中国。民国时期的研究者对其诗学和美学思想、诗歌文本阐释和生平等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其中不少观点和结论和当时的西方济慈研究最新进展产生了良性共鸣,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外济慈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民国时期中国济慈研究与同时期西方济慈研究以及20世纪后半期中外济慈研究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展示民国时期济慈研究的历史全貌及其对当代中国济慈研究的贡献与启迪。

  • 标签: 民国时期 济慈研究 比较 贡献
  • 简介:在《名作欣赏》创办的第三十六个年头,我们向读者汇报我们的办刊理想。作为全国唯一的大型文学鉴赏类杂志,我们的理想,就是在新媒体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的当下,依然坚定不移地倡导经典阅读。我们意在紧密切合当下中国公众的人文问题,通过学界一线学者的研究,以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为载体,发掘其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道德力量,从而对当下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建构以及未来的文化形态产生积极影响。新的一年,我们将着重于以下栏目:

  • 标签: 新春寄语 《名作欣赏》 经典阅读 文学鉴赏 道德力量 文化建构
  • 简介:《这样的战士》中塑造了“立人”思想的践行者形象,鲁迅以战士作为“立人”思想的承载者、执行者和出口,显示出身为战士的坚守策略:有勇有谋、韧性战斗。同时,他也揭示了战士的斗争策略及其中国遭遇:虽身处困境,但最终亦反抗绝望和各种限定性。他可以失败,可以死去,但是,战士韧性、理性、自信战斗的精神永存。

  • 标签: “立人”《这样的战士》 鲁迅 启蒙 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