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书作者邓子勉教授在广泛翻阅大量的明人诗文集、笔记以及各种丛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搜集明代词学相关资料,共收录700多位文人的词话万余则,计400多万字。本书是学术界首次对明代词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因此该书的出版对推动明代词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词话 词学文献 文献资料 词学研究 诗文集 明代
  • 简介:《汉书今注》以南宋蔡琪家刻本作底本,参校其他八个重要版本,并广泛吸收已有的学术成果,力求文字准确,注释简明,文风晓畅,阅读方便。主编王继如教授研究《汉书》数十年,又是中华书局《汉书》修订本的审订委员,所带领的团队成员也多是从事古文献整理和古汉语的专家,保证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 标签: 《汉书》 古文献整理 学术成果 中华书局 学术质量 家刻本
  • 简介:<正>米海伊尔·左琴这个名字对我们读者既熟悉,又陌生,他的作品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和赞赏,同时也受到另一些人的非议和责难。左琴是位有才华,有特色的苏联作家。如果说他的复杂经历和坎坷道路使他成为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那么他的创作则可以认为是苏联文学和文学史上一个空前的、奇特的现象。他敢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索。但是随着左琴在“文海”中的“沉浮”,他的名字在苏联文坛上香过一阵之后就臭起来了,时而被人提起,时而被人遗忘:他的作品(更不必说他的全部创作了)也经历着同样的命运。

  • 标签: 左琴科 三十年代 苏联文学 苏联卫国战争 作家 作品
  • 简介:纳博夫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夫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夫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夫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论布尔加夫的讽刺艺术曾予平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艺术就是使人得到新鲜感,艺术本质上的手法是奇异化。布尔加夫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把奇异化手法创造性地应用于讽刺艺术。他几乎总是选取最为奇特的现实,把自己的主人公置于最不寻常的外在和心理...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讽刺艺术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障》 奇异化 帕乌斯托夫斯基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夫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在张宝的博客里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不久前.法国‘国宝级’的演员诺瓦雷去世。73岁的老演员.留下了上百个鲜活的角色。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和记忆.一定是《天堂影院》里那个放电影的老人。”

  • 标签: 张宝全 中年 演员 国宝 博客
  • 简介:翁心存是翁同龢之父,咸丰晚期一度入阁拜相,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朝廷重臣。经历晚清许多重大事件,其诗文集收录了诗歌、题跋、序文、奏折多种。对研究晚清文史以及常熟翁氏家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全书共分五十卷并附研究资料,乃是对翁心存诗文的首次整理,也是重要的清代史料和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

  • 标签: 翁心存 诗文集 翁同龢 高学术价值 研究成果 朝廷重臣
  • 简介:翁心存是翁同龢之父,咸丰晚期一度入阁拜相,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朝廷重臣。经历晚清许多重大事件,其诗文集收录了诗歌、题跋、序文、奏折多种。对研究晚清文史以及常熟翁氏家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全书共分五十卷并附研究资料,乃是对翁心存诗文的首次整理,也是重要的清代史料和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

  • 标签: 翁心存 诗文集 翁同龢 高学术价值 研究成果 朝廷重臣
  • 简介:本文从小说主要人物之一斯蒂福的一段内心独白展开,分析这个人物所展现出的“绝望”的心境,并剖析这种“绝望”在思想史和维多利亚小说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从克尔恺郭尔关于“绝望”的论述出发,联系狄更斯的具体问题,本文提出斯蒂福这个形象呈现出拜伦式的英雄(Byronichero)、卡莱尔(ThomasCarlyle)笔下的纨绔子弟、缺少父爱表象下的“精神孤儿”等多个层面,继而追问这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大卫在其心智的成长中如何面对,“什么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核心问题,并论证大卫同样面对着“绝望”的考验。大卫的成长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斯蒂福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所震慑,然而本文试图证明大卫必将经历“英雄”崇拜的幻灭,继而从这种“绝望”中超拔出来。对“英雄”反思也暗合了卡莱尔在《英雄崇拜》一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当代的英雄。最后,对于狄更斯采用“婚姻情节”来帮助大卫完成对“绝望”的摆脱,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质疑。

  • 标签: 狄更斯 绝望 英雄存在 选择
  • 简介:〔英国〕狄更斯著宋兆霖译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大卫·波菲尔》是其代表作。主人公波菲尔是个遗腹子,继父对他和母亲横加虐待。母亲不久去世,波菲尔沦为孤儿,经过一段苦难历程后,他找到了姨婆,在她的监护下开始新的生活。世事变迁,亲情友爱令人欢欣,风波和伤痛予人磨练,波菲尔最终成为一名成功作家,并与至亲爱人幸福地结合。作品言语诙谐,爱憎分明,情节曲折,画卷宏大,是狄更斯一贯的风格。勤奋正直,善良而诚恳的波菲尔是他笔下最著名的孤儿形象之一,带有一定自传色彩。因此,本书是狄更斯爱好者们的必读杰作。译林新书介绍《大卫·波菲尔》

  • 标签: 《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 狄更斯 宋兆霖 孤儿形象 人物形象
  • 简介:<正>对人心的直接描写也许是小说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最根本的特征。‘小说’原意为虚构,而真正虚构的内容是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潜意识。作家不能如希腊神蒙努斯要求的那样,在人胸膛上开个窗洞,以窥探人心奥秘。他必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地进行虚构,而描写外部行动场景则可根据

  • 标签: 第三人称叙述者 小说艺术 心理描写 潜意识 小说家 思想感情
  • 简介:路易·祖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引领的“客体派诗歌”运动是继“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的又一波现代诗歌运动。它与意象主义运动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理解他的诗歌理念的关键在于他倡导的“真实”与“物化”两个概念。他的诗歌理念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本身上来,从语言出发对诗歌进行衡量,对美国诗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语言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路易·祖科夫斯基客体派 真实 物化
  • 简介:意大利著名理论家和小说家翁伯托·艾建构了一套以读者为中心的开放作品阐释理论体系,其理论内核主要由文本、读者和方法论相辅相成的三部分构成。它们指的是创造性的、多元而歧义的现代开放作品;知识和美学积淀深厚的虚拟“模范读者”以及具有图书馆和百全书般组合和联接能力的批评策略。这一理论体系显示艾对现代和经典开放性艺术作品的一种真诚的批评态度,他教给我们对抗文学迷宫的方子,给重读经典和叙事结构分析以理论上的启迪。

  • 标签: 翁伯托·艾科 开放作品 模范读者 百科全书
  • 简介:本书为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主编的一部力作,包括正编、附编、附录三部分:正编中按作者时代先后收录《林碧堂遗集》等34种朝鲜女性创作的诗文别集,

  • 标签: 时代女性 朝鲜 诗文集 书架 域外汉籍 南京大学
  • 简介:<正>战火烛天、哀鸿遍地。山崩地裂的溃退中,风狂雨骤的祸海里,弗廖罗娃·奥莉加的悲苦生活的帷幕揭开了。苏联当代作家格列娃通过音乐学院毕业生、满有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奥莉加的自叙,加上作者的描述,章节交错地结构了这部题名凄恻的《寡妇船》中篇小说。立志用欢乐音律装点人间的不幸的奥莉加以如下语句作为故事的开头:“战争刚开始,我的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的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的老母亲和十四岁的女儿娜塔莎。”语句平淡、冷漠,但又纤徐绵缈、绸缪宛转。这样的开头语,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可是,笔者觉得它仿佛是

  • 标签: 寡妇 颂歌 丈夫 战争时期 主题 作品
  • 简介:英国早期现代戏剧家使用医学话语"刺肤",把复仇定义为一种手术过程,展示复仇暴力在剧本世界和观众世界中的伦理效果。复仇归因于暴君由"血液过剩"生发的"性欲",当"性交"不能让暴君彻底根除"强暴"行为时,复仇者必须向暴君"刺肤"放血,弑杀暴君以根治国家疾病。考虑到"坏血"与"好血"难以分开,被强暴后的臣民之妻女的纯血被暴君的"坏血"所污染,唯有给她们"刺肤"致使其血液流尽,家族才能重获健康;对邪恶复仇者来说,只有让他们"刺肤"死去,自己的血液洗清复仇罪恶时王国才能新生。

  • 标签: 复仇剧 刺肤 血液过剩 医学伦理 国家疾病
  • 简介:<正>《利奥兰纳斯》(Coriloanus)这出戏,人们一般认为它是莎士比亚写的最后一部悲剧。这出戏虽然很有感染力,情节也引人入胜,却没有受到重视,在中国,在西方,都是如此。人们常说,莎士比亚这出戏带有明显的政治色采,因此总认为这部作品赶不上他所写的那些“伟大的悲剧”。但也正是因为《利奥兰纳斯》这出戏突出了政治方面的内容,它才具有特殊的“伟大”之处,才值得人们仔细加以研究。这出戏一开场,就有一大群武装的市民涌现在舞台上,说他们没有吃的,还说已经下定决心,宁

  • 标签: 科利奥兰纳斯 观众 莎士比亚 舞台 母亲 作品
  • 简介:莎士比亚的《利奥兰纳斯》展现了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城邦的阶级斗争形势,从而引出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马歇斯自取灭亡的悲剧。剧作家对贵族阶级代表人物马歇斯持冷静的批判态度,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

  • 标签: 莎士比亚 悲剧 马歇斯 双重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