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固于近代哲学主体性一认识论范式的理论视阈,对接受美学思想进行相对主义悖论性的自为式解释,必然因语境失察导致文本误读,将之视为读者一元论、相对主义和“审美乌托邦”。将接受美学思想还原到其本然自在的西方现代哲学主体间性范式的理论场域中,可以说明其经由现代解释学与现象学出场的理论路径及萁主体问性的本体论预设、对历史规定性与主体超越性的双向肯定与审美解放的理论旨趣,实现对接受美学思想的准确理解和合理评价。

  • 标签: 接受美学 主体间性 对话 审美解放
  • 简介:莱柯夫的隐喻理论影响深远,他将隐喻界定为“想象理性”的观点对理解诗歌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内在困难亦十分明显。虽然他细致分析了诗歌隐喻的种种手法及其概念结构,但他将基本隐喻置于初始前提的立场亦使他始终无法真正解释诗歌中新隐喻的创造机制。我们则试图结合博纳富瓦的《杜弗的动与静》一诗中的听觉隐喻的基本运作,揭示基本隐喻的真正特征,并进而结合相关哲学背景来启示隐喻向哲学思索敞开空间的丰富可能。

  • 标签: 莱柯夫 博纳富瓦 想象理性 隐喻 聆听 在场
  • 简介:语文课堂上教小说的时候,其实主要在教两个东西,一是小说的主题思想,二是某种特定的小说阅读方法。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本来是小说读完之后"讨说法",却常会变成"套说法",更变本加厉变成了"套答案",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宗旨。因而,教读法比总结主题思想更为重要。教读法也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的读法和解释;另一种是脱开具体社会历史的束缚,关心更具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命题。在这两种路径中,后者无疑更为重要。

  • 标签: 小说教学 阅读方法 《祝福》 鲁迅 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