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夏日的傍晚。在热海鱼见崎的海风楼,一个身着整洁的白亚麻布西服、佩领带的老人,在一间客房前等候洗浴的客人。来客是老人的儿子。老人把很少来热海探视自己的儿子,直接安排在此会面,共进晚餐。作为旅馆,海风楼以其美食闻名。老人在游廊面海的一侧坐下来,眺望天色未暗却已灯火点点的热海市街。远处一扇窗户的亮光似夕阳映照,其实那是灯光。海面明亮,而箱根群山的顶峰接近天空,反倒晦暗。楼上海面吹上来的风甚微,但瘦削的老人的对暑热无动于衷,连领带也不松一下。老人一头白发,鼻下蓄着白髭。眼睛大而灵活,但目光时而尖锐,时而疲备似的凝滞。鼻子是现今已不多见的、旧时歌舞伎演员式的、薄而端正的鹫鼻。唯有嘴巴,破坏了脸部整体那种睿智的协调,厚而松弛,显

  • 标签: 私小说 养老院 白亚麻 负起自己的责任 母亲 歌舞伎
  • 简介:明初诗人徐贲与同时曾在苏州居住的诗人高启、杨基、张羽齐名,并称为'吴中四杰'。《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一·高启传》附传云:徐贲,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工诗,善画山水。张士诚辟为属,已谢去。吴平,谪徙临濠。洪武七年被荐至京。九年春,奉使晋、冀,有所廉访。暨还,检其橐,惟纪行诗数首,太祖悦,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又改刑部主事,迁广

  • 标签: 徐贲 明初诗人 籍贯辨证
  • 简介:矗立在国务会议大厦对面的骑在马背上的尼古拉一世的纪念像,始终如一地在安抚着因为年久而长了青苔的近卫军士兵,安抚着一个个冬天和夏天。他头上低压着一顶毛茸茸的羊皮帽子。它的式样像东正教主教头上的金冠,很大很大,几乎用整张羊皮做成。

  • 标签: 安抚 式样 士兵 会议 冬天 东正教
  • 简介:内容提要: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林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 标签: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五日是埃尔温·特里马特诞辰七十周年,我写这篇文章以资纪念。在民主德国文学中,特里马特可说是仅决于安娜·西格斯的重要小说家。这里,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爱好者介绍这位作家。我们在本文中从几个方面考察他在民主德国文学中的地位。一方面,这个题目要求我们集中研究作家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成就,因为只有这种成就才能决定一个作家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作家不能孤立考察,而要联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

  • 标签: 创造者 本质意义 历史意义 根本问题 教条主义者 沃尔夫
  • 简介:卡尔·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法学家,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研读文学作品,在与诗人作家的对话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文学阐述其思想,甚至影射不便用学术话语言说的一些重要思考。在1942年的《陆地与海洋》中,米特通过《白鲸》中捕鲸人与鲸鱼之间的抗争,将“陆地”与“海洋”这种地理上的对立上升为更基本的存在性对立,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基督与敌基督之间的永恒对立。而从他四十年代的书信中又可以发现,他极力向朋友们推荐梅尔维尔的中篇小说《班尼托·西兰诺》,推广他对小说象征意义的阐释。米特在西兰诺船长身上找到了当时欧洲精英知识分子进退维谷的形象,特别是他个人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处境的影子。文学成为一种陌生化方式,使他可以隐匿地进行自我阐释、甚至自我辩解。他对《班尼托·西兰诺》的阐释向读者展示了这部源自现实的小说中超越现实的巨大象征力,但也存在偏离小说本意的关键要害。

  • 标签: 卡尔·施米特 梅尔维尔 《白鲸》 《班尼托·西兰诺》 海洋
  • 简介: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专门吟咏幼女(含少女)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这类诗作大都写得富有诗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娇女诗》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少女情态的妙诗。此诗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诗人的两个

  • 标签: 《幼女词》 施肩吾 毛铉 诗歌 表现手法 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