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朱大路(杂文编辑家、原《文汇报》"笔会"编辑):作为评委,我拜读了所有入围的作品,有些没入围的作品我也拜读了。我的感想就是,严秀先生曾经说过的:"杂文要文质彬彬。"他说杂文的文质彬彬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中国只有鲁迅和瞿秋白做到了,中国当代的杂文家的少数作品中的少数篇章也做到了。他的言下之意是还有很多文章没有做到这一点。

  • 标签: 杂文家 编辑家 《文汇报》 不知道 言下 时事新闻
  • 简介:杨学武(北京世纪东升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作品二等奖获得者):我几十年坚持写杂文,有人说:"你是个搞经营的,写什么杂文?"想一想,这两者之间确实没有什么联系,但一个人的爱好和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关的。

  • 标签: 获奖感言 我自己 十年 一个问题 历史选择 王芳
  • 简介:我们全家都爱看《儿童文学》,从1963年创刊以来,我当老师的爷爷就爱看,我爸爸也是读着她长大的,现在,她更是我每月必采可少的精神食粮。

  • 标签: 祝福 网络 读者 《儿童文学》 精神食粮 老师
  • 简介:<正>战后的新马散文,无论是量还是质,都远超过战前。由于出版业发达,许多名家散文都已结集出版。没有结集出版的,其精华也大致已辑录在几本大系中,如新社编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散文》(共二集)、方修编的《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后)·散文》、柏杨编的《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散文》。从这几本大系,我们约略可以看到战后新马散文的概貌。新马散文就其主流来说,一直坚持着现实主义和文学为人生的传统。作家们或是用他们的笔,探讨社会人生的重大课题;或是把他们的视野,投向社会的最底层,同情那些艰苦困顿的人们。即使是身边琐事的描绘,也总是掺和着对人生的思索。萧村的散文集《山芭散记》,比较集中地反映马来亚内地劳苦人民的生活。出现在他散文中的人物,有割胶

  • 标签: 散文 割胶 新马华文文学 生活风貌 南洋大学 新文学大系
  • 简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释义万物竞相生长而互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互不冲突,体现了宇宙和大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

  • 标签: 习近平 解读 摘录 用典 周年纪念 中法建交
  • 简介:<正>(一)澳门文学的源头在哪里?我推断,澳门文学的源头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澳门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长冯刚毅先生的见解与我不谋而合)。澳门文学的主流是诗歌。澳门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现实主义传统,与中国文学有着天然的合理的内在的联系,澳门文学是中国文学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澳门文学 中国文学 爱国主义传统 里? 中华诗词 现实主义传统
  • 简介:<正>陶然晚近出版的两本散文集《月圆今宵》、《侧影》给我的接受系统输入了某些新的信息。曾经在他先前散文中零星出现过的,我称之为“现代质素”的因子,相当频繁地显露在我面前,以致初读之下,不觉令我的感受也显得颇为繁富甚至难以把握。这种趋向散文现代化的调整在陶然的近作中,首先表现为对时空关系的新颖处理。大幅度的跳跃,切割和组接刷新了传统散文的基本结构法。陶然散文本就长于因现实人事或梦境的提示,倒转笔锋展示“记忆中的风景”:往事、故人、旧情,在联想中拓展文章的容量,延展感情的跨度,一枝健笔在现实与梦境的边缘滑翔,因而被评论家誉为“挽留和再现梦影的能手”。在夜深人静之际,等待末班的地铁,“此刻,戈壁的金戈铁马,西湖的灯火月夜,甚至那琴、那箫、那柳色、那水波、那小舟,还有钱塘江潮,全部叠现在我的脑海里。”(《午夜人影》)一变惯性滑行的思维方式,将梦幻中的“彼地”(“粼粼的水乡”、“圆月当空之夜”)一笔拉到现实中的“此地”(“烦嚣都市的地底”、“月亮被遮掩的晚上”),相提并现,最后“在意识流程

  • 标签: 传统散文 现代化 意识流程 组接 惯性滑行 寻梦
  • 简介:<正>马华文学从一九一九年的诞生到五十年代马华文学独特性的形成,这段过程文学史家方修先生在他的巨著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我不再重复。这里我想大略谈一谈五十年代后马华文坛的一些状况。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还得提一提马华文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其一是战后初期(1945——1948)发生的有关“马华文艺独特性”和“侨民文学”的那场大论争。参与这场论争的作者非常多,论文洋洋洒洒,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广。这场论争建立起了“马华文艺独特性”的理论指导,也纠正了“侨民文学”的创作偏向。其二是紧急法令初期(1948——1953)。英殖民

  • 标签: 马华文学独特性 马华文坛 马来亚 渊源 侨民文学 文艺工作者
  • 简介:<正>粗看起来,雅波杂文似乎比较平淡,作者好象不假雕琢,信笔而书,但实际上,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表现上是有自己的特点的。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谈两点。首先,因小即大,见微知著。杂文因为篇幅短小,不能容纳宏大的题材。然而它却可以剖析一件小事,或从一只苍蝇身上窥知黑暗社会的丑恶,或从一滴水珠看到太阳的灿烂光辉,收到尺幅千里的表达效果。雅波杂文就很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杂文的优势,因小即大,通过分析眼前的一些小问题来阐明大道理。譬如《书与广告》一文议论写作人的艰辛,不仅是业余写作,而且要为经费、印刷、销售、广

  • 标签: 杂文 思想和艺术 木偶戏 滴水珠 洋人 文艺性
  • 简介:<正>泰华新诗,浮沉着国难苦海;几经闯过被涂黑的风景窄口;而现在,应该不醉卧在经济的花荫下才对。我们应该随时抱着文学的“夕阳风景”的惊喜!奋力夺回被岁月麻痹的迫日精神!因为有过呼吸窒息,视听昏(?)的感受,更该从残缺中求出完整,打开泰华有我生命情调的;既有民族感情而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诗底大天窗。——“躺在经济花床上,拥抱政治柔怀里”,诗便会自我萎缩蜷伏于个体的旋螺中而失落群体的大千日月。

  • 标签: 衍展 诗歌 花床 生命情调 涂黑 窄口
  • 简介:<正>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需要发展,更需要深化,而目前,深化问题仿佛更应引起本学科的学者们注意,仿佛更应该排上我们的日程。学科的发展和深化,是属于研究之研究的科学。它对于学科的酝酿建设至为重要。我们的学者在完成自己课题研究的同时,应该都来关心研究之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提高,是与普及和基础相对的,两者是一种互相依存互补互促的关系。没有基础,就无所谓提高;没有普及就无所谓深化。反之,没有提高和深化,普及和基础山得不到巩固。现在我们说的

  • 标签: 台港文学研究 浮躁情绪 研究之研究 海外华文文学 类文学 断代文学史
  • 简介:我觉得,诗坛上问题不少,应该交谈,应该争鸣。这对于新诗创作会大有好处。应该谈谈:为什么读者对新诗有意见?为什么近二三年来,没产生轰动一时的大作品?也应该谈谈:民族风格、喜闻乐见与偏重欧化、现代派风的问题。也应该谈谈:艰涩古怪诗风与平易近人、群众化的问题。

  • 标签: 中国新时期诗歌研讨会 读者 民族风格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 简介:1952年6月13日—10月14日重读《六大以前》记《六大以前》为1943年整风时,择党内历史文件而集成。当时为了解与研究有党以来之关于路线、政策之文告。惟缺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决议。至第六次代表大会宣言、决议为止。缺乏"八七"紧急会议决议,只有"告党员书"。1943年冬至1944年在延安时,该册发至县级与团级。后皆收回。

  • 标签: 读书笔记 第一次代表大会 第六次代表大会 摘录 会议决议 历史文件
  • 简介:<正>新加坡和马来亚分别于1965年8月宣告独立。在此之前,新加坡与马来亚华文文学关系密切,没有必要对此作无谓的划分。因此本文将战后二十年,即1945年至1965年的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文小说,统称为新马华文小说,并以此作为讨论和研究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马华文小说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崭新阶段,它逐渐从中国文学的一个支

  • 标签: 新马华文小说 后二十年 马来亚 马华文坛 中年作家 小说家
  • 简介:2014年11月1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旗下上美艺术馆举办的'楚楚上美——全国文人书画展'在南昌791艺术街区上美艺术馆正式启幕。展览汇集了全国近40名作家的书画作品,其中包括莫言、余秋雨、贾平凹、陈忠实等文坛大家。展览融入了独特的文学元素,展现了现代文人书画的文人风骨和翰墨情怀。活动当日,上美艺术馆艺术沙龙还举办了'作家的另一支笔——现代文人书画的文学气韵'主题对话,围绕现代文人书画的文化接续和传承、文人书画中的文学特质等话题,共同探讨文入画的历史内涵、艺术地位及其流变。通过探讨和群言的方式,赋予文人画以全新意义,使得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得以更好地诠释。现将对话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一支笔 现代文 陈忠实 余秋雨 莫言 文艺出版社
  • 简介:<正>如众周知,文艺作品是一项最个体化的创作劳动。每件成品,几乎全都是个人独特的创作,而不可能为别人的劳动所代替。但当文学创作无可讳言地必须成为“商品”而日益依赖于文化商品市场运作的时候,它的集体性和互助性也就提升起来了。更不消说,整个文学事业的繁荣,是必须依靠集体、更有赖于团队共创性的精神的。此点,在海外华文文学界中似乎还比较欠缺。这也是当前美国华文文学景气低迷原因之一种。由于大多数作家习惯于“闭门造车”式的自我奋斗,而常常把以集体精神推动整个

  • 标签: 美国华文文学 文学事业 文化商品市场 景气低迷 集体精神 造车
  • 简介:<正>对香港作家进行粗线条的划分,可分为本土作家和南迁作家两种。所谓“南迁作家”是指从海峡两岸移居香港的作家。由于香港的特殊政治地理环境,从本世纪中叶迄今,这种“移居”几乎每个年代都有,较集中的具有群体性的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移居来港的,这可称为老一代南迁作家;一次是七十年代(包括该年代的边缘时期)移居来港的,这可称为新一代南迁作家。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后一种。从地域来看,有来自大陆的,有来自台湾的,较有代表性的有白洛、陶然、陈娟、陈浩泉、东瑞、杨明显、杨贾郎、曾敏之、张诗剑、王心果、巴桐、忠扬、华莎、夏婕、黄河浪、梅子、余光中、施叔青、严沁等。新一代南迁作家随着居港岁月的增长,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大陆客”的气味逐渐消失,“大陆

  • 标签: 作家创作 香港作家 本土作家 张诗剑 大陆 曾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