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一、法语。我到法国普瓦提埃大学读预科后正式的测验已有两次。一次是法语。做了一张时态填空的练习卷。然后结合平时的表现打分。发给我们一张法语200小时的证书,20分我得了13分。评语是:学习认真,须加强口语。第二次是综合测验。45分我得了39分(36分算优秀)。应该说我对第二次的成绩还是满意的。这是我第一次做法国的练习卷。全是理解题。

  • 标签: 法语 时态 口语 预科 理解 大学
  • 简介:“老巴金”,是巴金亲人对巴金的爱称。在巴金百岁华诞之际,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的后辈们,自费出版一部《老巴金》的画册,献给巴金和他所热爱的亲友们。

  • 标签: 《老巴金》画册 中国 作家 现代文学
  • 简介:生活在另一国度里,很自然的,每时每刻都感受着这个国家的文化气息。文化二字,不仅仅是适于知识领域方面,如果我们给它扩展开来,站在一个高度去看这两个字,它其实是立体形的,是有厚度的。我正是用这个概念去看莫斯科的,看知识领域中它有的文化,看建筑风格中它有的文化,看艺术长河中它有的文化,看人文风情中它有的文化,很多很多。其实,还有一种文化也没被忽略,这是一种莫斯科人在生活中表现他们美的一面的文化,可称它为思想意识的文化。

  • 标签: 文化 莫斯科 国家 立体 思想意识 概念
  • 简介:教授在讲到世界各国文化差异时,以不同的国家熟人见面时不同的问候语为例。他举的关于中国人的例子,引起了满堂德国学生的开怀大笑。中国人见面时,互相问对方:“吃饭了吗?”中国人对饮食的这般推崇.使德国人难以理解。

  • 标签: 留学生 德国 饮食 菜谱
  • 简介:郭沫若的留学家信填补了“沫若自传”第一部《少年时代》到第二部《学生时代》的过渡空间,不仅它们的时间考订尤为关键,同时有待进一步的整理和发现。在郭沫若早期文献资料的保护问题上,郭开运(翊昌)的作用应予肯定。

  • 标签: 郭沫若 留学家信 郭开运
  • 简介:<正>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4月——1909年8月),我国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渐趋没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这时,他掌握了日语并置身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之中,和中外进步的、革命的思想界有更密切的接触,眼界开阔了,迅速地成长了起来。这几年,是鲁迅作为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的光辉起点。研究鲁迅,应该对他这段时期的活动有足够的注意。但是,可能是因为材料不易汇集等原因,一直缺乏这方面的专门著述。程麻

  • 标签: 鲁迅 日本史 改良派 日语 社会环境 思想界
  • 简介:出国前的手续很复杂,但这个过程总给人带来希望。因为每敲一个图章,似乎就意味着离法国又近一步了。大学的课我早已停了,每天晚上去中介公司组织的法语学习班上课。其中有个老师是法国人,不过基本上他用中文和我们沟通。他说他在法国的大学里教德文。在日本和中国教法文,

  • 标签: 法语学习 德文 大学 中文 意味 教法
  • 简介:认识殳俏的时间并不长,最开始的时候她的名字对我的吸引力多过她本人的;后来熟了起来,发现这个名字其实是个花招,就是用很花的姿势在远远的地方向你招手,悄悄但又绝对不容置疑地告诉你:“我这个小姑娘是很灵的。”

  • 标签: 留学生 2001年 写作 生活方式
  • 简介: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留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史现象.本文通过对留学生文学的几个时代性主题的梳理,阐释了留学现象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文化运动由民族主义到个体主义变化规律.

  • 标签: 留学 留学生文学 中国文化 历史 现代化
  • 简介:留学生文学成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坛热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就其整体创作中表现出的具有一致性的苦闷、孤独、压抑、乡愁,可以发现这种种情绪产生的一个深刻根源在于,创作主体所置身的现实经济政治秩序内,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自觉不自觉地以主体的身份视农业文明和亚群体的本土文化为"他者",这使得众多"边缘人"的群落和文学得以产生.留学生文学应该坚守自己文化选择的主体性,因为新的文化认同已被看作是由冲突、趋异、对抗构成的,这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共建.

  • 标签: 他者 异质性 文化认同 文化冲突
  • 简介:作为20世纪60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之一,吉铮的小说以女性视角切入,特别表现了飘泊海外的台湾女留学生们在理想与现实、事业与婚姻选择中的两难境地.这种创作视角的形成,不是源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影响,而是来自于饱经游子生涯的'文学女人'的生命体验.

  • 标签: 吉铮 留学生文学 女性视角 生命飘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