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苏联的文学艺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美籍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选集。这是迄今为止收集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最多的一部选集,其中包括纳博科夫的代表作《玛申卡》、《防守》、《斩首的邀请》等。纳博科夫(1899—1977)生于俄国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母前往英国,后又旅居

  • 标签: 纳博科夫 苏联 俄罗斯侨民 贵族家庭 作家 代表作
  • 简介:《文学问题》1996年第3期在“圆桌”栏目中探讨了构建文学史纲的问题。话题主要围绕导致文学发生变化的内在和社会历史因素。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的八位老师参加了讨论。加·别拉娅以《俄国现代思想理论背景下的文学》为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近年来的文学研究...

  • 标签: 文学史 出版模式 俄国文化 巴赫金 古代文学研究 俄国文学
  • 简介: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黄艾榕读完陈敬先生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一幅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便活龙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于1941年6月22日。几乎...

  • 标签: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小说史 战争文学 战争小说 苏联文学
  • 简介:我们在宇宙中生活着,宇宙无限宽广,充满了无穷的奥秘。地球是生命存在之源,而人则是世界上最进步的生命方式。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通过哲学进行自我解释。人类得以在这个神奇的宇宙中生存和发展,是依靠了各种必要条件的。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语言)。许多学者认为组成宇宙需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但是人们认识这三个要素的时间是有先有后的。认识物质最早,因为它最容易认识。“物质”是指一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占有一定空间的、有重量的实体。“能量”这一概念是人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才产生的,后人们用之来形容宇宙所包含的一切推动物质运动的动力。“信息”概念产生得最晚,是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后才产生的。但人们很早就利用信息来维持生存。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一旦听到虎狼的吼声,就知道虎狼来了,便马上集合起来预防其攻击。在这里吼声是载体。信息是指各种事物的存在或运动的情况藉某种载体从发源处传达到另一个地方的运动。信息的发源处叫信源,信息的接受者叫信宿,从信源到信宿的空间叫信道。宇宙间有信息,才有了存在着和运动着的物质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不是能量本身,而是作为它们表征的一些事物,因为信息是不能脱离具...

  • 标签: 文化关系 文字文化 试析语言
  • 简介:西方学者编著的《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在俄国问世李锁贵该书是计划出版的7卷本《俄国文学》中的一卷,作者系西方著名的俄国文学专家,俄译者为俄罗斯国内一些俄国文学专家,由俄罗斯“进步”出版出版。包括《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在内的这部《俄国文学...

  • 标签: 白银时代 俄国文学史 西方学者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苏维埃时期
  • 简介:近来,国内外对斯大林的不同看法又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因为观点、立场、信仰不同,对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本是正常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和取向为人们崇拜任何类型的历史人物或为之辩护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可惜,大多数至今仍在歌颂斯大林的人没有这种勇气,不敢亮出自己的价值尺度。1999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5两期连载的一篇文章《并不神秘的斯大林——记者维·科热米亚科与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的谈话之一、之二》,就是这类文章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列宁 斯大林 政治历史人物 价值尺度 共产党 历史现象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马克·加穆萨(MarkGamsa)是前苏联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里加市居民,1970年出生,九岁随家人移居到以色列。他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开始学习汉语,毕业以后又在巴黎学汉语一年,后来获得了奖学金——在安徽师范大学研修过一年汉语和中国文化。

  • 标签: 欧洲大学 中国文学 苏联侨民 俄国文学 文学关系 马克
  • 简介:2017年是白俄罗斯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25周年。请相信,历史就在我们眼前书写!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我们两个国家之间已经形成真挚独特的关系,应该说在今天,从外交理论与实践角度来看这种关系,不仅仅在白俄罗斯、或是在中国需要专门研究它,同样也值得国际外交界研究。

  • 标签: 白俄罗斯共和国 建交25周年 中国 回忆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