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正>李晓明同学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授课老师与听课学生不协调”、有“感情上隔阂”,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这一问题症结是教师未能把坚持“教学大纲”兼顾学生“欣赏情绪”有机地统一起来,而这两个方面是可以结合好

  • 标签: 教学大纲 教师 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 欣赏
  • 简介:<正>据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苏《文学报》报道,苏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五日召开会议讨论《文艺学习》杂志工作。《文艺学习》是根据苏共中央“关于培养创作青年”决议而复刊。该杂志是在三十年代由高尔基倡议而创刊。《文艺学习》开辟了“古典作品借鉴”,“当代文学:经验,问题,理论”,“推荐青年作家”,“文学字典”,“《文艺学习》探讨”等栏目。会议肯定了各栏发表大多数文章内容是丰富多采,广泛反映了现代文学过程思想艺术方面的问题,井竭力把文艺批评提高到美学高度。同时特

  • 标签: 三十年代 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文艺批评 古典作品 高尔基
  • 简介:俄罗斯著名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1992至1994.年间发表了一本“关于士兵长篇小说”。小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鬼坑》第二部《滩头阵地》分剐于1992年1994年发表于《新世界》杂志10-12期。作者因此于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国家奖金。作者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重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局部情景。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形象、主题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都作了大胆突破,对战争进行了“另外一种描写”。这部讲述“自己战争”小说发表后在批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 标签: 《该诅咒的和该杀死的》 小说故事 维·阿斯塔菲耶夫 文学作品 俄罗斯
  • 简介:ВЫТЫ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前者表示尊敬,译为您;后者用于对亲近的人,也用作粗鲁,亲昵称呼,译为你。这两个普普通通的人称代词,统治并制约着交际语言各个层次。只有掌握了它们正确用法,才能使人们之间交流畅通无阻。这里,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简单地谈一下这两个人称代词用法。一、用ВЫТЫ做称呼语历史回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人之间都是以ТЫ相称,不分亲疏、等级长幼。这体现在童话中,对沙皇、上帝大主教祷告辞中。只是在18世纪,当彼得一世在俄罗斯强制推行欧洲礼貌语言和文明行为时,俄语中才出现ВЫ这一称呼语。起初,那些高官贵族用ВЫ来称呼与自己关系疏远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而不用ТЫ。用ВЫ称呼关系近或年龄大的人(父母、亲戚等),盛行于19世纪。当时,ВЫ用于有礼貌地称呼陌生人和不太熟悉的人,在正式场合,用于称呼年龄地位跟自己相当的人,而用ТЫ称呼则显得态度温和和友好一些。例如:Зачеммыперешлина《ты》ЗаэтонамиперепалоНагрошлюбвиипростотыАчтотоглавноепропало(Б.Окуджав...

  • 标签: 俄语里 浅谈俄语
  • 简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转变:他从一个彻底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奥秘。

  • 标签: 安娜 合一 相似性 动物性 象征 神性
  •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以词语为突破口形式主义研究倡导科学、理性精神,彰显“文学”、“陌生化”、“诗学任务”、“文学系列”等概念及其内涵,这一做法直接导致这一流派对文学独立、自律关注,同时赋予文学研究以自足地位,在将文学从文化、政治、社会等附庸中解放出来同时挺立了文学研究独立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诗学的任务” 文学独立性
  • 简介:2000年是苏联大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诞辰90周年,2001年是他逝世30周年。我想起前年在他家乡和他弟弟及诸多乡民会晤情景,想起他们对中国兴趣、关心与问候。

  • 标签: 苏联 诗人 特瓦尔多夫斯基 威列依斯基 绘画艺术
  • 简介:《大师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文学创作中最具代表、总结作品。小说中那鲜明独特艺术个性,那对人性善固守与诠释,那不肯就俗、坚守着本真的美学理想,都从那既神奇如天马行空,又古朴似“伊甸园”清流般的话语叙述中,从现实、神话与历史三维时空建构中清晰地表现出来。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文本解读 神话 历史 布尔加科夫 文学创作
  • 简介:自然与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思想内容,奠定作品基本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与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蕴涵:它们引发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颤抖对永恒与死亡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本体追问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本文对伊·巴别尔(1894-1940)进行研究探讨。与以往从种族、语言和心理层面认为他是《骑兵军团》《奥德萨故事》作者外国作家,进而对这位讲俄语犹太作家提出相应传统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这些书突现了伊萨阿克·巴别尔精通于跨文本创作才能。相应地,本文针对巴别尔带有文学

  • 标签: 巴别尔 小说 俄国 艺术风格 妓女题材
  • 简介:大多数跟俄罗斯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同俄罗斯友人聊天时,他们表现出对本国文学熟悉程度和文学修养远远高出我们很多,也许只有真正搞俄罗斯文学中国学者才可能跟他们聊得来。然而他们并不是专门搞俄罗斯文学研究,即便是普通人,他们俄罗斯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知识也是很丰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曾对此思考过,也曾试图寻找答案。有人说这是俄罗斯文学优良传统长盛不衰结果;也有人说这是他们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几乎没有文盲原因。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我们还会有这样疑问:他们如何使这一优良传统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对文学特有的偏爱又是怎样形成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俄罗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文学授课情况,或许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答案准确源头。俄罗斯中小学文学课程授课情况文学审美教育功能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但是文学与教育应该处在什么契合点上才能相得益彰呢?在这方面俄罗斯实践是很有成效他们在中小学中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加强文学课教学,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把文学课作为主要课程来授课。在俄罗斯中小学课程表里,文学总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安排,由语文...

  • 标签: 中小学文学 俄罗斯中小学 文学教学
  • 简介:果戈理小说创作经历了从乌克兰“乡村夜话”到俄罗斯“都市神话”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了他本人生活轨迹变化,也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俄罗斯乡村与城市急徐悬殊发展过程,暗示或明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在现代进程中欠发达。最后,果戈理在基督教救赎中找到了对俄国现代问题解决途经。本文将通过对果戈理主要小说梳理,追踪其创作上述特质。

  • 标签: 果戈理 现代性叙事 乡村 城市 救赎
  • 简介:苏联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渊源,都有共同语言观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反思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开放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词来表述。”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笔下,生命意义存在于生命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人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作用得以显现,译者主体性得到一定认同,主体间“对话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对文化传播影响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倾向。这类作品作者在描绘客观事物刻划人物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抒情色彩。别尔戈利茨《白天星星》索洛乌欣《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一般认为,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夕阳小说”《大师玛格丽特》与基督教正典《圣经》产生了鲜明互文,而就魔王沃兰德随从们姓名来源,艺术形象及宗教根源却鲜有提及,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自称为“神秘主义作家”布尔加科夫神秘主义创作倾向。本文即试图挖掘布尔加科夫如何站在比基督教更宽广角度,对伪经次经、并教传说、东西方神秘主义哲学进行再演绎再创作。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王随从 神秘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