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形象层面的"语——互文"对、文的接受而言,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一面。正确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对古代"语——互文"的认知,也有益于当代"语-互文"的实践。

  • 标签: 图文互释 艺术内涵的扩容 接受效应提高 消极意义
  • 简介:吴镇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被列为四家之一,不仅仅是缘于他的道德人品,同时也是因为他的绘画风格在元代画坛具有独到之处。吴镇擅长山水画,其墨竹成就被他的山水画所掩,其实,他的墨竹,不仅在元代,就是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也足以自成一家,因此他的伪作在市场上不断出现。笔者从时代风格、个人风格、钤印、题款的书写、墨竹的组织形态、笔墨的书写以及绢的质地等方面辨析现存的《墨竹》,认为此幅作品为明代伪作,非吴镇的真迹。

  • 标签: 吴镇 《墨竹图》 真伪
  • 简介: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缘起》(下文简称"首博本"),上有明代慈圣皇太后款识及钤印。此曾发表于《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并于二○○八年赴福建展出,二○一四年一月至六月在首都博物馆展厅展出("笔底仙踪"明清佛教神像画展)。

  • 标签: 首都 馆藏 皇太后 博物馆 文物
  • 简介:北宋吕大临编撰的《考古》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古器物图录,在近千年的流传中产生了较为复杂的版本问题。笔者收集了国内现存的《考古》所有公藏版本,发现现存最早和最接近原貌的《考古》为明代初年所刻,而《四库全书》所收版本实为明代万历年间宝古堂刻本。

  • 标签: 吕大临 《考古图》 版本学 金石学
  • 简介:在贾达群先生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探索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与内涵的音乐思维方式与音响结构手法。《漠墨》乃作曲家将传统音乐文化的理念和元素与现代音乐创作的观念和技法相结合进行探索的一部杰作,其以我国传统水墨画的浓淡对比作为音色结构的思维方式,以四川民间语言的腔调以及川剧的特征音调为音高结构的组合元素,运用十种中、西方非金属类乐器的配置结合,创作出一部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现代作品。

  • 标签: 漠墨图 水墨画 多元文化 多重结构
  • 简介:本文试以古典舞"云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易经》太极和"云手"的意识形态、动势规律及审美范式,探究中国古典舞"云手"与太极的内在关联,审视二者之间的文化美学价值。

  • 标签: 云手 太极图 意识形态 动势规律 审美范式
  • 简介:文章依据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理论,集中阐释满族机智人物故事的三种功能:娱乐功能、认知功能和引导功能。在娱乐功能方面,剖析两种发笑类型:惊喜之笑与滑稽之笑;在认知功能方面,探究故事流露出的生存困境、道德情感和生命意识;在引导功能方面,分析其合理运用谎言、重视细节、强调灵活应变的教谕作用。

  • 标签: 满族 机智人物故事 功能
  • 简介: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能反映文化焦点并用技术自身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它们。风格是内在模式形式化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对文化模式的显性表达,它依赖于结构,在本质上分层次,并且存在于所有的层次或是任何内部关联的层面。技术风格是适当的技术水平的呈现,可以被表示为基于自然客位现象的主位行为,它背后隐藏的是工匠们对他们使用材料的态度、文化共同体对工艺项目自身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艺品的态度。任何给定的文化共同体可能有多个风格特点,几个风格可能同步运转,每个风格的发展其实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每种风格在特定的文化共同体中所传递的信息可能并不相同。在民族志或考古学研究中,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技术行为的丰富性并探索这种行为,不仅作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调和剂,而且是创建和维护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环境的重要工具。

  • 标签: 技术风格 文化模式 结构层次 象征系统
  • 简介:夏商奴隶女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作为表演艺术的发端登上舞台,然而中国古代舞蹈经过汉代的走向辉煌、又从唐代的鼎盛进入宋元后的渐渐衰落。中国古代舞蹈从汉代的“百戏”舞蹈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后向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命运又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元杂剧、明清戏曲的兴起与繁荣,使它被融入戏曲艺术之中。至此,中国古代舞蹈这一宿命,哀乎?幸乎?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元杂剧兴起时开始,对中国舞蹈而言,一个抒情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叙事的时代即将到来……本文旨在浅析戏曲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背景,进而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尤其是戏曲舞蹈“叙述性”这一审美视角的特点与功能

  • 标签: 戏曲舞蹈 背景 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