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象形”字是汉字的主要来源,其字形的对象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各种有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汉字造字的依据多,字数多,字形多。正因为汉字字形的多样化,汉字字体在久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也必然出现多样性的特征。下面仅就汉字字形为什么会在演变过程中转变角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先从甲骨文说起。甲骨文中有许多字与线性白描画相似,但甲骨文对客观事物的写照进行了更为高度的抽象,几根线就要把不同事物特征形象地概括出来。如马、鹿、鸟、龟、皿、鼎、爵、舟等等。有意思的是,为什么甲骨文中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或生活中的各种器皿实物,不管原来是纵势的还是横势的,一概都是竖立式书写的呢?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到变成可以阅读记事的文字,肯定要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比如世界各国的岩画,都是对自然对象的描绘,最典型的动物类图象无不是四足着地的,而甲骨文中这类象形字恰恰全部是竖起来写的(见图例),这就是说文字已经把图象转变了90度角度。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角度的现象?甲骨文中一切本该横着的象形字,为什么一概变成直立形态的呢?我以为甲骨文以前一定先有竹简之类的文字载体。甲骨文中有“册”有“典”,册、典当为竹简制成,也有可...

  • 标签: 中会转变 字形演变 演变过程
  • 简介:无论在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中,空间都是极其重要的元素。西方传统绘画追求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西画上逼真空间的出现得益于透视法的运用。早在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就在透视学上进行研究并取得很大成果。画家马萨乔以科学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运用到绘画上,从其作品《出乐园》、《纳税钱》上可以看出,准确的透视运用使画面呈现出逼真的空间效果,这种真实即所谓“物质的真实”。画家弗朗切斯卡写出《论绘画透视》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透视的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运用。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还有曼坦那的《基督去世》,这幅画采用的是正面透视法,画面上基督的双脚对着观者,透视角度很大,难度可想而知,但画家画得十分准确,成功地营造出逼真的空间感。此外,凡·艾克的著名作品《羊毛商的婚礼》也是运用透视的经典之作。在此基础上,后世的画家把绘画的空间幻觉发挥到极致。此后的几百年间,基于这种空间透视规则的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这种格局直到后印象派出现以后才被打破。

  • 标签: 空间感 中西比较 中国画 中国绘画 西方绘画 客观事物
  • 简介:改革开放迎来了强调个性的现代艺术潮流,在东西文化的冲突中,当代中国画坛正步入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过程,不可回避地面对如何向现代蜕变的课题。美展评价的争议:理论界众说纷纭互相矛盾的观点;画家思想的混乱与茫然;仓促无序的运作等种种现象,显示了当代中国画家所面临的先所未有的困惑: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正确把握自己学习的范围和形式探索的方向而趋于现代?笔者在此想借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来剖析这一课题,以求有助于我们更为有效自觉地尊重自己的个性价值,顺应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可能潜力,来架构扩展自我的个性化表现语言。

  • 标签: 当代中国 个性化表现 表现形式 多样化 思维模式 现代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