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在这篇论文中,我对“艺术与物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了探讨,以便梳理这篇文章依赖的几种保守的艺术批评准则,比如柏拉图的形式理论、康德的美学以及迈克尔·弗雷德对于主体性和表征毫无疑问的接受。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些信条的存在,导致“艺术与物性”无法与高科技和虚拟现实时代的艺术状况达成协议。我将通过区分三个关键性的概念——仿像、剧场性和真实,进行论点的阐述。

  • 标签: 剧场性 仿像 表征 现成品 后现代 真实
  • 简介:在当代艺术的范畴里,只要跟艺术沾边,无论承载的媒介是什么,都只是工具,无论是架上艺术还是非架上艺术,皆是如此。在录像艺术作为载体的特质下,虽然有很多艺术家不会停止对录像本身的探讨,但是在其不能满足艺术家创作承载能力的时候,艺术家开始探索录像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结合,这样,又多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 标签: 录像艺术 媒介 公共空间
  • 简介: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早已进入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以克隆技术为标志的基因工程也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与此同时,在艺术创作的一些领域,高科技新型材料的运用,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制作的应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对艺术的审美也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的确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介入艺术 审美思考 科学技术介入
  • 简介:主题学多是探讨图像的母题与主题的相关问题,我们把主题学作为一个方法运用在艺术史学的研究中,用分析艺术主题流变的因果和规律来探讨艺术史的变迁和演进,寻求一般艺术史学研究所遮蔽的主题问题和主题变迁的原因对艺术史学的影响,由此建构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标签: 主题学 艺术史学 主题 母题
  • 简介:在西雅图公共环境艺术的繁荣时期(1975—1985),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及美国其他地区制作的项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巴斯特尔·辛普森(BusterSimpson)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他有着不凡的创意和革新精神,对具体场地的物质性和历史性,环境和生态各方面的含意异常敏感,并以其特有的幽默,取悦公共艺术的观众。

  • 标签: 巴斯特尔·辛普森 公共环境艺术 《西雅图乔治纪念碑》 建筑物
  • 简介:现实物象脱离生存环境后的衰变颇具意味。他们从生到枯、从丰腴到干瘪的变化是我海报创意的起点。刚拾起的木瓜满是生机,放置数日后,局部变黄,又过数日……枯黄表面残留的伶仃绿色仿佛是地球上残存的绿地!失去水分的甘蔗,干瘪扭曲、满是褶皱的形态丑陋无比!刚摘完的葡萄串,果穗上还残留着泛绿的汁液。仅半日,便开始收缩……现实物象的这些变化,都是我海报开启创意之源的钥匙。

  • 标签: 海报设计 物象 性灵 创意 意味
  • 简介:  编者按:这个时代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社会飞速的进步.网络作为这个时代的主导媒体,由于其兼具了各种媒体的综合性能,无疑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 标签: 书法影响 书法网络 介入书法
  • 简介:北欧的设计在世界设计中有其独特的位置,尤其在如何尊重使用主体,如何平衡政策、商业与民众需求,如何融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以及以设计为路径进行社会创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以北欧设计中的重要设计理念“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Design)为考察对象,探讨北欧参与式设计能为中国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提供怎样的启示。

  • 标签: 参与式 设计 介入 乡村建设
  • 简介:书法图像的频闪运动并不是书法美构成的惟一路径,但它是书法美形式构成相当重要的手段。我们常说书法如风驰电掣,实际上便是书法的频闪运动所使然。在书法中,频闪运动指向书法家“心理时空场”中的作为物的书法与书法自身环境的互动关系。书法书写中的时间与空间问题,属于书法心理学研究范畴。由于书法是书法家在“一口气”中变现出的崭新的书法境界的产物,故而书法的书写,是书法家与书法图像在创作过程变现的物我两无状态以及是书法家书写中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的通融一气。所以我们将书法家充满激情的“一气呵成”式的书法书写,称为主体在场的统觉现象。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没有“创建意象”,就无法酝酿具有人格化特征的书法的点线结构与章法,无法构思其书法的精神品格与图像意境。对书法家而言,充分调动自己的遗觉象潜能是至关重要的。以“肖像方式”创作书法,是书法家内心已有的审美心理图式(现存图式)与书法客观图像美(外部刺激)之间连续互动的一个心理过程,这是利用直觉影像(表象)和知觉(理性认知)表达书法图像的美的有效方式。书法学习的另外~个重要方式,是“动作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用动作图式表达书法意象或知觉的方式。书法学习的第三个重要方式,是“形式运筹方式”。以上所述书法学习心理的三种方式,是学习书法时心理活动的三个基本元素。它能使一个书法家即便以“肖像方式”认知书法,也使其具有文化赋义特征。在书法学习中,在对书法美的认知感觉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时常生发出一种好奇心态。于是,可以说,“好奇心”是一个善于学习书法的书坛学人储存书写常识、探究书法奥秘与应用已学书学知识的逻辑原点。在书法学习中,审美心理的建构

  • 标签: 心理研究 书法学习 札记 书法家 形式构成 互动关系
  • 简介:艺术对乡村的介入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在乡村的内部建立起了能够自循环的活力系统。而检验这一系统的存在和运转方式需要学者长时间对地域文化、居民结构、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要素进行记录和考察。日本作为拥有国际性大地艺术节品牌的国家,积累了近20年的乡村艺术实践经验,为学者提供了可量化的方法和支撑材料。本文以研究者的视角,依托于大量的资料对艺术介入乡村之后所出现的改变和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社区活化 文化消费 模式
  • 简介:大家经常发现伴随浓厚兴趣涂抹的儿童画,其画面情景新奇,大胆活泼,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它与当代著名的大师作品竞有那么多惊人的相似。从美术史上,大家不难发现马蒂斯、毕家索、克利、米罗、布朗库西等现代大师们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儿童美术的影响。这是艺术在人类经历了高度理性化之后对感性的向往和童年真情的呼唤。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实践者,深受这种艺术现象的启发。

  • 标签: 艺术创作 当代 趣味性 中介 艺术魅力 儿童美术
  • 简介:本文以认知心理学的“心理图式”理论出发,并结合古代书论中关于书法鉴赏的讨论,分析鉴赏心理图式同化、顺化及平衡的建构过程,并由此对影响书法鉴赏深度和方向的情感及认识经验两个因素加以探讨。再试图用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初步论述书法鉴赏心理的选择性倾向和惯例倾向两个基本的心理特征。

  • 标签: 书法鉴赏 心理图式 认知心理学 心理特征 书论
  • 简介:“十面埋伏——另一种社会视觉的介入”由俞可、冯博一联合策展,展出了陈界仁、陈文骥、丁乙、缪晓春、宋冬、徐冰、尹秀珍、张大力、张恩利、张晓刚当今十位资深的、成熟的、活跃的艺术家,呈现了他们近年的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等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一代人对艺术的坚守。

  • 标签: 社会视觉 当代艺术 观念
  • 简介:1947年李桦及中国木刻艺术创作生态,除了视觉语言上的跨媒介实践,艺术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也已经产生更为复杂的面貌。如何用艺术唤起民众、捍卫民主,如何让艺术具有推进社会政治议程的积极效应,已经成为艺术家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由此,关于现实主义的艺术价值观也衍生出新的内涵。

  • 标签: 李桦 1947年 木刻 社会介入
  • 简介:当代楷书创作越来越具有时代性特点,它比起行书、草书和隶书等字体的创作,与前代相比差异性最为突出,时代特点极为鲜明。这是当代楷书家的创作心理和大众的审美心理在起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楷书创作中意的概念越来越丰富,法到意的转化在当代得到了彻底的实现和解决。这是人们的审美追求逐渐提高、审美心理越来越丰富的具体体现。在这样的追求中,楷书的当代性书写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 标签: 创作心理 当代性 楷书 心理问题 现跨越式发展 审美心理
  • 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DonaldA.Norman指出,"美观的物品更好用",人们认为设计漂亮的产品更好用.以色列科学家NoamTractinsky所做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美观的物品是否真的比不美观的物品在操作和功能上更好用,是否具有心理上的作用力?……

  • 标签: 产品设计心理 心理效应
  • 简介:每个人的行为以及情感意志多是由其动机与需求支配,由于环境、学识、年龄、物质条件等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动机与需求,如求食、求饮、避痛、睡眠等方面的生理需要;还有探索、接受外来信息刺激、成就、赞许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等级分类,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第二层的需要是安全需要;第三层的需要为对“爱与归属”的需要;第四层的需要为对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第五层的需要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 标签: 心理机制 书法鉴赏 生理需要 情感意志 人的行为 物质条件
  • 简介:视觉在时间的流逝中,对外在的事物一方面经过不断的沉淀,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呈模糊状态。所以我们对于某件东西即便难于回忆起来,但却能辨认出来,这似乎是不由自主地完成的视觉过程,它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是建立在视觉的方向性上。人的视觉征具备方向性的同时义具有移动性。对于极其敏感的视觉来说,全神贯注于某一物体,即便是很有吸引力的物体其时间是短暂的,它的无意识阶段在这个极短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紧接着就是在移动中产生了有意

  • 标签: 艺术设计 视觉心理 简洁 广告 商品包装
  • 简介:去年三月份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个展《我的一个梦》和今年四月份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北京的两场讲座及在佩斯的个展都在艺术圈刮起了一阵旋风。无论是展览还是讲座,人们的热情都空前高涨。当代艺术受到人们如此的强烈关注,实在让人刮目相看和兴奋。虽然我们不排除观众的跟风心理,但值得思考的是:当代艺术如何引起大众如此的兴趣?

  • 标签: 弥生 霍克 艺术圈 大卫 艺术经历 贾方舟
  • 简介:<正>从画家的角度看,对作品本身的思考导致了不同风格及创造性意味的产生,一旦通过大胆尝试和消除失误并逐渐适应,在某种程度上探索了绘画作品内在新的和谐的可能性,就可以推动画家本人艺术上新的发展,这时,一种新的绘画可能产生并暂时地成为一种具有某一时代特征的传统样式。可见,艺术和科学发现看来有共同之处。传统和神话

  • 标签: 艺术作品 绘画作品 绘画创作 艺术家 传统样式 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