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在前面论杜甫题画诗的一章中.我们已说到在专业画家身上有时也会出现某种文人所欣赏的意趣:而本章所要阐述的.则是宋代院画中的文人画因素。中国的皇家画院的设立.从历史记载上看.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到了五代.皇家翰林图画院已成为一种别有特色的帝王文化生活的点缀。南唐时期流传的民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说明当时皇家画院画师与民间文人画师在画风上的迥然不同。到了北宋,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政治上虽是个昏庸君主.他却同时也是个出色的画家,擅画花鸟、山水和人物。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他所画的《桃鸠图》《听琴图》和所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与很高的水平。而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在他的直接关心、指导之下.更是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画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标签: 文人画 院体画 宋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 翰林图画院 《听琴图》
  • 简介:我曾不止一次参观过钦瑞兴的书法展,也有幸连续责编过他的3本作品集,彼此更有过清茶一杯的坦诚交流。但要谈论他的书法,却不能“嗤点”,而是要尽量在本体与主体、历史的关联中,在“世情”和“时序”的宽阔中看他和他的作品。当代书法面临的一个重要危机就是主体的“客观不在场”,或者说由于受到时代、媒介、场域等变迁的影响,书法创作或书法作品有时呈现出“无我”或“假面人”的情态,书家注重技法和过程,而心不在作品中。

  • 标签: 书法展 作品集 当代书法 “无我” 书法作品 书法创作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之"禅修"、"悟性"、"明心见性"等具有哲理化、深沉化的意味,启发画家在写生中缘墨寄情,借物抒性,借助笔墨以掏咏乎天地万物,展现出创作主体的哲学思想、人生修养和境界追求。禅宗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景致中观照自我,感悟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智慧与能量,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启发画家在写生中不断超越具体的物象与感性,达到修炼内心、掌握真理、通晓自我的艺术主旨,从而摆脱形象羁绊,从更高的精神层面进入无比广阔的艺术化境。由此,我们探究禅宗心性思想对中国画家的影响与启示,探讨中国画写生创作所承载的禅宗思想和文化精神,以期对当下国画写生与创作有所裨益。

  • 标签: 禅宗 心性文化 中国画 写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