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唐代大曲是古典艺术的精华,对于后世戏曲、乐舞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均非常巨大。近世迭经王国维、任半塘、丘琼荪、阴法鲁、王维真等几代学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而王小盾先生的研究更是后出转精,他经过勾稽,考得唐代大曲曲目121种,对学界贡献良多。在此基础之上,王先生又将唐大曲划分为宫廷大曲和教坊大曲两大类,前者包括

  • 标签: 法曲 任半塘 阴法鲁 燕乐 清乐 俗乐
  • 简介:关于唐大曲的宫调使用情况,历来的研究偏少,辞书中多一带而过。如《中国音乐词典》:“燕乐大曲的宫调系统,以每套大曲专属一宫,号称二十八调。唐宋间的二十八调有所不同,亦无从详考。”《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唐大曲使用的宫调,称燕乐二十八调,并且普遍使用移调和犯调的转调手法。”《音乐百科词典》:“唐宋大曲所用的宫调为燕乐二十八调。

  • 标签: 大曲 唐宋 《中国音乐词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 二十八调 调研
  • 简介:从汉代的相和大曲到魏晋的清商大曲,再到唐代雅乐、清乐、燕乐、教坊诸大曲的兴盛,以至于宋代大曲队舞的流行,中国古代大曲的发展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由于宫廷乐官制度代有更迭,所以大曲的管理机构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尚比较少,而且不够深入。为了更全面了解大曲的发展情况,笔者拟对历代管理大曲的乐官机构进行梳理和阐述,以期有所补阙焉。

  • 标签: 相和大曲 管理机构 历代 发展经历 乐官 教坊
  • 简介:<正>隋唐时期的民歌、诗乐、琵琶音乐、古筝音乐和古琴音乐等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是,真正能体现隋唐时期音乐的总体水平的,则是汇集了当时华夏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精华的燕乐和唐代歌舞大曲。燕乐是我国隋、唐、宋代宫廷在饮宴时供娱乐欣赏的、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歌舞。隋唐时期的燕乐一般是按地区或国别分为几个部分的。如隋代初期分为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和文康伎七部。至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国伎和文康伎改名为西凉和礼毕,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合为九部乐。至唐代武德初年重定九部乐,去掉礼毕部,增设燕乐部。624年,又加高昌部,成为十部乐。在隋唐的七、九、十部乐中,分别汇集了中原汉族,东夷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新罗、百济三国,南方的古代印度、柬埔寨、缅甸和南沼四国,西北的高昌、龟兹、疏勒、

  • 标签: 隋唐时期 十部乐 民族音乐 五弦琵琶 九部乐 音乐家
  • 简介:前人治唐代大曲研究,多关注俗乐大曲的考证、译解、形态等层面,对其传承与传播鲜有研究。本文运用音乐传播学理念,从地方官府用乐机构、乐籍体系等层面对唐俗乐大曲的传承与传播进行探讨。唐俗乐大曲并非只是上层社会文艺,只能在宫廷表演,其通过专业乐人群体的创承、制度化的乐籍体系传播以及各级地方官属音乐机构的保障,从而形成多形态、多层面、多空间、网络化的传承与传播状态。

  • 标签: 俗乐大曲 乐籍制度 传承 传播
  • 简介:大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音乐体裁,它对后世的音乐影响很大。近年来对其与后世乐种关系的研究成为唐大曲研究的新重点。本文通过对其流向问题的探讨.发现了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即由其编制、音乐、舞蹈、器乐演奏所决定的流行范围。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几种学术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此对唐大曲的历史遗存问题进行方法论方面的探索。

  • 标签: 唐大曲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 乐种学 中国音乐结构 历史遗存
  • 简介:自古我国就是一个“礼有则,乐有序”的国度。从《尚书》中的“箫韶九成”到孔子讲述的“六成而终”的《大武》;从《吕氏春秋》中所说的“投足以歌八阕”之乐到汉“相和大曲”、隋唐“伎乐”、“大乐”等,无一不是以“多遍连章”的“大曲”样式表现的,成为“嘉乐有序”的典型。盛唐的“法曲”体段卓而不凡。在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法曲”即由:“散序——拍序(歌)——排遍——入破”四大曲段组成的曲体清晰可辨。组成一个程示性很强的“定格联套”式曲体。

  • 标签: 法曲 曲体 大曲 表现 《乐府诗集》 典型
  • 简介:<正>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地区的一种大型古代器乐演奏形式。我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就参与了对它的发掘、整理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才中断了。在十多年中,经过了比较深入的调查、收集和初步的整理,从中发现了不少与我国古代音乐艺术传统有关的线索。这些发

  • 标签: 西安鼓乐 形式结构 器乐演奏 中国古代音乐史 艺术形式 杨荫浏
  • 简介:《诗经》“单篇歌诗”的音乐体制以“同一曲调反复”的多段体为主,“多曲调组合”占少数,主体曲调前后的“引子”与“尾声”在整首作品中具有结构意义;《诗经》“多篇连续演唱(奏)”的音乐体制具有“相和”的性质。《诗经》音乐体制与《宋书·乐志》所载十五首魏晋俗乐大曲音乐体制关系密切,其重复与变奏的音乐发展手法,大型音乐的结构思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因的意义,对中国古代音乐“大曲”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诗经》 音乐体制 《宋书·乐志》 魏晋俗乐大曲
  • 简介:元人燕南芝庵《唱论》是一部论述我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著作,内容涉及元曲体裁、结构、宫调、演唱技法等诸多问题。全文结尾有“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之语,此处之“大曲”并非指“宋教坊大曲”,而是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四十大曲”则是泛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作品数量多。芝庵在观念上用“大曲”指称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实际反映了其对大曲与元剧曲音乐之间演化关系的认识。

  • 标签: 《唱论》 小令 大曲 乐府 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