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诗经》的第一《周南·关雎》,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按照今天一般的注解本,这首诗是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窈窕淑女,睡着醒着都想着她,辗转反侧,相思入骨。

  • 标签: 《关雎》 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 爱情诗 妾媵 君子好逑
  • 简介:《万千言》是郭全忠乡土现实主义水墨画的代表作。在这件作品中,画家拒绝了英雄的、唯美的人物形象,追求真实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物行为与心理。画家采用结构性笔墨塑造人物形象,用随意的富有生命力的笔墨表现,达到了形象真实生动与笔墨表现自由的统一。同时,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融入了大写意笔法,强化了画家的心境表达,使得画面更具深度与穿透力。

  • 标签: 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 人物行为 自然状态 代表作 水墨画
  • 简介:清初诗论家陈祚明(1623—1674)游幕大学士胡兆龙期间,遍选汉唐及明代诗歌,其《采菽堂古诗选凡例》称:'己亥(1659)初夏主少宰宛委胡先生家,论列三唐诗。先生多所正定,意莫逆。其明年,就都谏严颢亭馆舍。辛丑(1661)秋南归,事中辍。归二年,癸卯(1663)夏复走燕山,会胡先生移疾家居。多暇日,以稍差池旧牍,于是汉魏六朝古诗、三唐诗及明李献吉、何景明、边华泉、李于鳞、王元美、谢茂秦诸集,即渐评

  • 标签: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边华泉 诗序 谢茂秦 李于鳞
  • 简介: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东郭先生”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位老学究为了救一只走投无路的狼,竟然不惜编造谎言欺骗赵简子(赢姓,赵氏,原名鞅,春秋时代晋国卿大夫),而当他所救的狼反过来振振有词地要吃他时,满腹之乎者也的他又争辩不过能说会道的畜牲,惊恐得四处求助。随后,“杖藜”的老者设计将那只忘恩负义的狼骗人袋里,准备引匕刺杀,本该叫好的他此时却大叫大嚷:“不害狼乎”,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愚蠢与荒诞。

  • 标签: 春秋时代 赵简子 卿大夫 国人 赢姓 晋国
  • 简介:前言方言中的詈骂文化,主要包含在詈骂中。詈骂,是指侮辱、责备、贬低他人的话语,又称脏话或骂人的话。詈骂是用语言伤害他人的手段,詈骂者希望通过语言来侮辱、责备、贬低受詈者或达到自我发泄、平衡心理的目的。

  • 标签: 骂语 詈骂 文化 方言 广东 语言伤害
  • 简介: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独特地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反映了使用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由于语言的世代相传性,才使得人类的经验得以传承。语言的重要性,决定了语言使用情况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从语言使用区域类型、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社区人们语言使用情况以及使用主体的语言态度等方面着手对临夏地区东乡使用现状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 标签: 东乡语 使用区域类型 年龄差异 社区差异 语言态度
  • 简介: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恒称”说屡见。本文支持“恒”、“亘”读为“亟(极)”的意见,认为“极(亟)称”实即“极言”,“极言”就是“直言规劝”。“极言”,为什麽能训为“直言”呢?《吕氏春秋.先识》“极言”高诱注说得很清楚:“极,尽。”可见“极言”就是“尽言”,就是规劝诤谏,毫无保留。《谷梁传.文公十三年》的“极称”说亦同。由此看,马王堆帛书《系辞》的“大恒”读为“太极”,也是可以成立的。

  • 标签: 郭店楚简鲁穆公篇 恒称 极称 极言 大恒
  • 简介:清华简《皇门》、《祭公之顾命》和《命训》的内容与《逸周书》同名三大体相符。通过简本和今本之间的对勘,可以发现古人整理古文字写本《逸周书》出现的文字误释误读、脱字典衍文等问题。本文参考清人以来总结的古书疑义条例,於语言文字层面讨论《逸周书》在後世整理时出现的文字误释、误读和语法的误解;於文献层面讨论衍文和脱文。根据文字误释的可能时代,推测今本最早整理於西汉。以字词误读为线索,释读《尚书·盘庚》一则。

  • 标签: 《逸周书》 出土文献 清华简 改字
  • 简介:英语的普通名词虽然不像法语、德语的一样有着系统而严谨的阴性、阳性之分(或者说男女之别),但说history是个男性词应该也不为过。因为,按照字面上的理解,history的意思是“他的故事”。也就是说,在英语母语者看来,历史原本是专门记载男性而不是女性故事的。

  • 标签: 普通名词 差异问题 社会性别 客语 女性故事 男性词
  • 简介:《红楼梦》书名中的“楼”意象,主要表现为繁华富贵地和花柳温柔乡的双关性涵义,这里面有着丰富的典故内涵。在多种欧洲语言的这一书名遣译中,斯拉夫的“楼”意象翻译,在表面上显得最为丰富多彩,而其内在则是充分体现出错综复杂的词汇源流追溯脉络和翻译过程中颇具神采的语汇运用技巧。对这一语族“楼”意象的适译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有别于处理英语、德语等翻译结果的相对简单划一,更有助于翻译学科的理论构建,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过程某些端倪的剖析。

  • 标签: 书名“红楼梦” 斯拉夫语 “楼”意象
  • 简介:回族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经堂+汉语。“经堂+汉语”作为回族语言的基本结构,是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回族先民原语言的消失与转化,以及对汉语的接受与改造而形成的,具有二元一体性。回族语言的形成,既反映了回族原语言与汉语一体性结合的事实,也反映了回族与中国社会的一体性融合及自我意识的重新表达。

  • 标签: 原语言 经堂语 汉语 民族意识
  • 简介:引子:提壶挈榼归去来,南湖又报荷花开。锦云乡中漾舟去,美人鬓压琶琶钗。银筝皓齿声继续,翠纱汗衫红映肉。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一天火云犹未已,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乞巧人排明月里。(唐寅《江南四季歌》)关于"夏",《尚书正义》:"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崔恩《三礼义宗》"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说文》:"佳木秀而繁阴"为"夏"。

  • 标签: 苏州风俗 三礼义宗 朱骏 尚书正义 通训 四季歌
  • 简介:地方志做为资料性文献,它的学术性,一直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对安徽建省后的第一部道光《安徽通志》的人物进行梳理解析,认为地方志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还表现在各方面:大家修志是地方志学术性的前提,体例完善是地方志学术性的根本,资料翔实是地方志学术性的基础,内容丰富是地方志学术性的关键,引征广博是地方志学术性的重点,考证谨严是地方志学术性的保障。虽然道光《安徽通志》人物还存在着某些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其对证明地方志的学术性具有很高的范本价值和参考价值。

  • 标签: 道光《安徽通志》 通志 人物 学术性
  • 简介:撒拉、蒙古语同属一个语系。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了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影响。这种接触和影响的结果,就是在各自的语言中出现了相互借用的词语或有同源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撒拉族与蒙古族的历史关系和文化渗透的佐证。

  • 标签: 撒拉语 蒙古语 关系词 探析
  • 简介:回族报刊的创办和发展始于白话文运动浪潮的末期,具有典型的过渡特征,其刊载的各类文章中文学作品的白话倾向最为明显。在新的语言规范未形成之前,回族“经堂”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混用的情况,回族报刊文学因其宗教特点和民族特点,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现象。本文在晚清、民国时期报刊语言白话倾向的背景下,从词汇和符号两个方面出发,梳理、辨析回族“经堂”的过渡规律并加以分析。

  • 标签: “经堂语” 词汇 符号 近代回族报刊
  • 简介:《孔子家》的辨伪肇端于王学与郑学的一场论争。此文由《圣证论》马国翰辑本入手,对“郑王之争”的具体情况及双方策略有所考察,进而认为马昭谓“《家》王肃所增加”只是在无法以常规方式反击经学质难时的无奈选择。清代学者因推崇郑玄而希望回应王肃的质难。《圣证论》的亡佚使得从经学上进行回应变得难以完成,而效马昭之故智,考证“《家》王肃伪作”成为了可行的办法。分析可知,清人的疏证乃是由证明《家》伪作,进而否定其内容记载的真实性。期间,他们的判断标准和思维方式又往往来自经学。因此,疏证的最终目的是要证明传世《家》不具备充当经学证据的资格。这是一种经学研究,绝非客观的文献辨伪。

  • 标签: 《孔子家语》 王肃 郑王之争 清代 辨伪
  • 简介:第二轮志书断限正处于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时期,风俗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需要全面、系统、科学记述。认为风俗类的篇目"定名风俗或风俗志比较妥当"。主张注意记述的全面性,门类设置齐全,涵盖风俗各方面;在章节后设附录,补充正文不足。注意记述新出现的风俗和传统风俗形式中新增加的内容,体现风俗时代特点。注意记述本地风俗和外地的不同之处,记述本地区内的特异风俗,体现风俗地方特色。注意记述风俗事象的模式性、生动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续志 风俗 编纂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