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常乃惠是新文中的重要人物,其间,他的思想转变是一个突出的现象。五四运动爆发,他一改在新文前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温和态度,表达了引进现代西方文明以解决中国问题的激进立场。这种转变是对"五四"后社会思潮变动的回应,也符合常乃惠在进化论视域中重新思考新文建设的思维理路。由于对进化论的过分信仰,常乃惠看不到阶级斗争的历史功绩,奉行渐进式的改良路线,最终成为国家主义派的一员。

  • 标签: 常乃惠 国家主义派 思想启蒙 文化景观 中国青年党 文化运动
  • 简介:五四”新文中对新文学的倡导,是在国内外新形势和反帝反封建文化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著名作家郑振铎,作为新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曾立下赫赫功绩,理应得到重视和肯定。一郑振铎正式开始文学活动,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中。他和瞿秋白等人一起参加“北京社会实进社”,并组成《新社会》旬刊编辑部,郑振铎任部长,是发刊词的起草者,又在该刊发表了头条文章。新社会小组最迟于1919年10月成立①,成员最初有4位,即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稍后又有郑的同乡许地山、郭梦良、徐其湘加入。《新社会》被迫停刊后,原班人马另行编辑《人道》月刊,对外称“人道社”。新社会小组

  • 标签: 郑振铎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研究会 中国文学研究 《小说月报》 传统文学
  • 简介:梁启超和胡适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人社会背景迥异,但历史的机缘使他们相遇;梁比胡年长一辈,但岁月的差异并没有妨碍两人在文化事业上的相辅相成。本文拟从两人各自的生命历程中截取其相重合的一段,做一点称之为“比较”的研究,以揭示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人的分歧与交会。

  • 标签: 胡适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国近代史 分歧 时代背景
  • 简介:张元济与五四新文周武1996年,我曾作《张元济与近代文化》一文①,限于篇幅,对张元济与五四新文之间的特殊关系未及深入探讨,兹作补篇。一①从辛亥到五四,中国发生了不少大事,譬如中华民国创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北迁,...

  • 标签: 张元济 《小说月报》 商务印书馆 五四新文化 高梦旦 王云五
  • 简介:提到北京政府的统治,模式化的评价便是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文化黑暗。然而,正是在北京政府统治的中期(1916-1921年),新文蓬勃兴起,各种学说、思潮竞相涌现,近代中国迎来了文化思想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北京政府文化政策与新文的关系。那么北京政府的文化政策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就是一块封建专制文化政策的铁板?是否有顺应潮流的因素,从而为新文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呢?为了控制思想意识形态,1912年袁世凯当政后就掀起了复古尊孔运动,妄图用儒家的四维八德禁锢人们的思想。1912年9月,袁世凯政府发布《崇孔伦常文》,提倡人们遵循儒家礼教,尊崇孔子。19

  • 标签: 北京政府 文化政策 复古尊孔运动 通俗教育 袁世凯 新文化
  • 简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提出“人权”与“科学”两大口号。登高一呼,天下响应。1917年,《新青年》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要求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革命,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吴虞、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以言论激烈而领潮头之先。“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发展到新的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俄国革命问题蔚为风气,各种社团、报刊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中国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等第一批社会主义者。新文──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 标签: 思想启蒙 文化运动 20世纪 陈独秀 《新青年》 李大钊
  • 简介:回族新文是回族知识分子鉴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和本民族积贫积弱的现状,在“五四”新文及现代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兴起的一场以教育普及和宗教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自觉运动。以这场新文为中心,可对新式教育背景下的回族知识分子作出代际划分,分别是:19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一代,19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二代,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生的第三代。他们作为回族内部的文化精英和先觉者,虽然所受教育和文化走向各有区别,却都以极高的文化品格成为这一文化运动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从而推动了回族社会的现代转型。

  • 标签: 新式教育 现代化 文化自觉 学术传承 儒家文化
  • 简介:自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中西文化遭遇并开始碰撞,为实现国家富强,先进分子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展开了现代化追求。新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要求整套文化全部现代化的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年前这一运动所进行的文化批判与价值重建,仍能给当下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文化取向 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人
  • 简介:一1919年,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波及到闽西的穷乡僻壤。不少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如饥似渴地阅读和学习各种进步刊物,各种新思想、新文也逐渐地传播开来。受着新思潮的洗礼,龙岩知识分子中邓子恢、陈明、章独奇、林仙亭等一批进步青...

  • 标签: 邓子恢 文化运动 报刊宣传 青年知识分子 新文化 闽西
  • 简介: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辟地概括了党的根本性质与根本任务,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研究党的历史,考察党的事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得失,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着重从五四前的新文至五四后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来回顾早期共产党人为先进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的杰出贡献。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共产主义运动 党的事业 先进思想文化 共产党人 根本任务
  • 简介:1920年前后,中国知识界围绕"情感"问题展开了数次论战。这些论战虽是分属于新旧文化论战、东西文化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等的局部论争,却因所涉论域的深广度而自有其独具的思想和文化意义。论战的参与者均为当时知识界有代表性的人物,论战涉及情感与思想、与科学、与法则等的关系问题、东西方情感的品质差异问题,以及情感在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中的位置问题等诸多方面,触及情感自身的性质、品质,以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性和新旧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层面。其中所折射的,是知识界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性想象的分歧,是对于新文发展道路的选择的差异,迄今仍具有丰富的启示性。

  • 标签: 情感 “情感”观 新文化运动
  • 简介:大连,从1905年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在其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专制统治下被殖民当局标榜为“无风地带”、“安静的关东州”。然而,历史是不以殖民者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浪潮,“无风地带”的大连,一些爱国进步团体...

  • 标签: 青年会 新文化 日本统治时期 文化活动 大连中华工学会 孙中山
  • 简介:大连中华工学会的新文活动大连中华工学会(下简称“工学会”),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大连,全国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和随之而来的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大连工人从它诞生伊始就积极投入了反抗民族压迫,...

  • 标签: 日本统治时期 大连中华工学会 新文化 文化活动 大连人民 职工联合会
  • 简介:新文史料》约稿座谈会简记□本刊记者张正为纪念建国50周年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新文史料》编辑部和文化部党史办公室于1998年5月26日召开了约稿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主任、《新文史料》名誉主编、中国文联...

  • 标签: 新文化 社会主义时期 座谈会 史料 文化部 征集工作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关于建设民族新文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发展历史学和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建设民族新文的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节有集中的论述,归纳起来为两条基本的原则:第一,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内容和民族的形式两者结合起来。他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的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

  • 标签: 民族新文化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 实践证明 相结合 努力实践
  • 简介:<正>顾颉刚先生考辨古史,无疑地是受到新文的深刻影响,而且他考辨古史,推倒经学偶象的工作,本身也就是新文的一个支流。其后,他的史学思想变化又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文的进程。因此,研究顾颉刚先生的史学思想,对于我们认识近代新文和近代史学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一、整然一体的进化思想近代新文是近代社会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也直接反映出西方史学思想潮流的各种影响,其中,西方进化论在中国史界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顾颉刚

  • 标签: 史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 进化思想 唯物史观 历史演进 顾颉刚
  • 简介:武昌文华中学,1871年10月2日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于武昌昙华林,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所现代教育新式学堂。它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于旧式科举下的传统教育,打破了中国人过去读书只为当官、效忠皇上的封建思想,而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它还架起了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国家”、“民族”、“主权”、

  • 标签: 文化力量 武昌 辛亥首义 中学 新式学堂 现代教育
  •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创造是紧密联系,又有一定不可避免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推进新文创造,创造的新文是为了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是为了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创造之间是并行不悖的。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新文化 演进 社会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