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清鼎革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大变动。以往研究,多探讨明清兴亡的过程及原因,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因应明清鼎革而引起社会观念即"华夷之"的传统民族观念的大变革。本文阐发"华夷之"的内涵及其由来发展,至清入关前,清太宗首倡"满蒙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清入关及创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正确解释新的民族观是正确评价明清兴亡清朝历史地位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明清鼎革 华夷观
  • 简介:胡应麟古籍伪曾贻芬伪由来已久,班固《汉书艺文志》已取得成果累累,这以后仍不断有人涉足此事,但多是出于个人读书的需要,所以伪基本上还是零散的、无序的。直到南宋朱章从诸多伪实践中总结出两种伪方法,而且有意撰一部有关伪的专著,尽管这部专书未能...

  • 标签: 胡应麟 《鬻子》 子华子 伪书 《连山》 《直斋书录解题》
  • 简介:一、导言“穆护”一名,最令人瞩目者,乃见于史籍有关唐武宗灭佛的记载,如《唐会要》卷四七《毁佛寺制》有曰: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雨税户。拆招提兰若四葛余所,

  • 标签: 《唐会要》 考辨 武宗灭佛
  • 简介: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在刘宋文坛,颜延之谢灵运都以辞采闻名,并称“颜谢”。颜延之历任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员外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始安太守、永嘉太守、御史中丞、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光禄勋、太常等职。宋元嘉三十年(453),太子刘劭弑宋文帝自立,以颜延之为光禄大夫,刘骏(宋孝武帝)即位後,以延之为金紫光禄大夫,故世称“颜光禄”。

  • 标签: 颜延之 辨伪 辑佚 山东临沂 光禄大夫 中书侍郎
  • 简介:从教法传承来看,宁玛派是西藏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教派别,它的法统起始于“前弘期”。由于这个原因,宁玛派又被称为“旧派”。而关于旧派,西藏佛教界一直对其教法有“纯正”、“不纯正”、“不加评论”等论争,指责其不纯正的人著作也较多,如“仁钦桑布译师的《法论》、拉喇嘛意协畏、希瓦畏(静

  • 标签: 宁玛派 禅宗思想 佛教 显密教法
  • 简介:[原文](万斯同)又问:'诗文之?'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噉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忱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诗其可已于世乎?——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 标签: 吴乔 万季野 不知其所以然 万斯同 辞语 道平
  • 简介:台江县在有清一代,隶属镇远府治管辖。据乾隆五十四年修纂的《镇远府志·沿革》第六页载:“台拱同知,明以前俱为九股化外生苗。”什么是“生苗”?同书卷九《风俗》第六页说:“黑苗在镇远之清江、台拱,……中有土司者为熟苗;无管者为生苗。”这个资料明确地说明:台拱(即今台江县)、清江(即今剑河县)两地,在清雍正前,不特没有汉官直接管辖,连土司也未设置。两地保存苗族社会遗迹较多,有待于我们去发掘。

  • 标签: 台江县 生苗 剑河县 巴拉河 府志 修纂
  • 简介:赵平安先生《汉印复姓的考统计》吴良宝先生《〈汉印复姓的考统计〉补正》二文,曾对汉印中的复姓材料进行搜集考证。我们近年在使用《玺印姓氏徵》、《汉印文字徵》及其《补遗》和翻阅新旧印谱时,发现其中还有不少复姓可以增补。本文就是在上面二位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上三书和新旧印谱中所收汉印复姓的补充搜集考证。

  • 标签: 汉印 复姓
  • 简介:《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五年编订的一部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诗歌总集,收录各类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1)。《十抄诗》是高丽王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七言律诗选集,该诗集选录了三十名唐代诗人(包括四位唐代来华的新罗诗人)的律诗每人十首,凡三百首。关于《全唐诗》的优点及存在问题,刘师培有'收辑之富,为识者所共知。然卷帙既繁,考核未精,故误收之作甚多'的评价(2)。而《十抄诗》

  • 标签: 优劣辨 全唐诗抄 异文优劣
  • 简介:《文史》第四十八辑刊登了赵平安先生的《汉印复姓的考统计》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以《汉徵》及其《補遗》为主,结合《姓氏徵》,统计出汉印中的复姓共有一百八十种。这个结论较以往的研究有了不少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疏漏。今试作补充说明。

  • 标签: 汉朝 《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 历史考证 谱系学 中国
  • 简介:庄子之书,宋代以前人们都相信为庄子所自著,从未发生过异议。及至宋代,始有人提出怀疑,降及明清,怀疑之人更多,到了近代,更是异说纷纭,然大抵不外乎真伪两说,而言伪之人居多数。从版本、注本、篇章结构、字数等许多方面,庄子本书和老子本书一样存在问题,需要认真校订。庄子书份量远较老子书为重,故其著作权问题更难解决,还多一个佚文问题。随着时代之变化,庄子书变动很大,逐渐失其真面目。对庄子书进行认真严肃的校订,难以判别真伪,恢复庄子书之真面目。不能认清庄子书学术上的真象,必然要

  • 标签: 子本 庄子思想 著作权问题 篇章结构 注本 杂篇
  • 简介:作为唐宋参军戏的一种角色,苍鹘之来源不明,因而在其扮演何种人物问题上一直存有疑问.本文从历史文献出发,通过对唐以来有关参军戏演出资料的梳理分析,笔者认为是:无论是从苍鹘的装扮表演来看,还是以场上参军苍鹘之相互关系以及二者之间制造喜剧效果的方式而论,苍鹘就是苍头.

  • 标签: 参军戏 苍鹘 喜剧效果 苍头 唐朝 宋朝
  • 简介:有人说:“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并且以“不容置疑”的决绝态度宣称:“孝感乡作为全国八大移民基地之一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但又不得不承认:“现存的康熙9年到民国24年的4部《麻城县志》的编纂者们,

  • 标签: 孝感 《麻城县志》 考辨 湖广填四川 元末明初 四川省
  • 简介:诗、乐同源,合而不同;诗乐府,并存不悖。汉乐府曲辞分为二途,一者采诗被乐,率多闾巷风谣;一者文人之辞,其中郊庙之辞,大半《诗》颂四言,故称诗而已矣。而文人五言虽杂乐府之中,然民谣殊类,又异郊庙之辞,后世遂称古诗,姑且以为分别;魏晋以下文士所拟,大率其辞之流,于是概称古诗,且乐府对举,以专后者之名,竟以汉世为宗。究之古诗、乐府,初则其义相即,并无截然分界,唯以后人所见,方有判然之别,而其对举互异,要归民间采诗文人所作,二者分途,卒成两体。

  • 标签: 诗乐相合 诗乐并存 民间采诗 文人五言 古诗乐府
  • 简介:稷常见于先秦典籍,汉魏人都以为稷和粟为一物,以后有人以为是黍或高粱,彼此说法不一而争论不休。现根据战国时秦的《日书》,知道当时五谷都有不同的忌日,而稷和禾忌日相同,禾即粟,从此证明战国人的观念,稷就是禾,可见稷、粟乃一物而两名。

  • 标签: 先秦典籍 辨疑 战国时期 日书 汉魏 魏晋人
  • 简介: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为这种传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修史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国史地方史的辩证关系,悟出了一孔之见,不揣谫陋,就教于同道。

  • 标签: 国史 地方史 辩证关系 修史活动
  • 简介:本文以历史叙事理论资源的辨析出发,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围绕事实虚构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对挑战的回应。以及历史叙事研究的可能等三个方面,着重对历史叙事乃至教育历史叙事研究的意义价值做出必要的理论阐述。

  • 标签: 叙事 历史叙事 话语 事实
  • 简介:宇文部是魏晋十六国时期活跃在北方草原的一支重要游牧部落。它最初生活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此后东迁进入辽西暨今天的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另一强大的鲜卑部落慕容氏所并。此后历经十六国、北魏,于北魏末年的六镇变乱中崛起,由宇文泰家族建立北周政权。作为一少数部族,它曾对北方草原及中原地区的历史走向发生过明显影响,因此引起了史学界较广泛的关注,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宇文部的世系问题及与此相关联的其东迁时间。

  • 标签: 世系 十六国时期 考辨 游牧部落 历史走向 中原地区
  • 简介:<正>(2010年9月25日)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经过一天紧张而热烈的研讨交流,本次会议的帷幕即将落下。聆听了专家们发言,拜读同仁的论文,深感获益良多。下面我以会议发言为主,结合提交论文情况,对会议作一简要小结。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修志工作 会议发言 论文情况 获益良多 地方志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