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书圣王羲之系东晋贵族,自幼从师汝阴太守孝矩妻卫茂漪卫夫人学写字。及;长,工正书、章草,笔势隽秀,妙得其法。一天,王羲之正临池苦学,其七子献之扑案观摹,见父亲运笔劲健,但字体恰若残梗。献之忽有所得,皱着眉头对父亲说:'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变体。'一语道出、了章草太呆板枯涩,缺少气势和美感,应该改革一下。王羲之听后细细思考,对章草反复琢磨,觉得'交体'一说,实有道理,连连点头赞赏。王羲之又想到过去学卫夫人的书法,夫人的字,功力虽好,但很保守,难于尽情发挥,剔去俗套,这是进了死胡同。从此,王羲之决心改学钟繇、张芝的八法。钟繇,人称钟太傅,三国魏大臣,精于书法各体,善从民间

  • 标签: 钟繇 茂漪 尽情发挥 张芝 工正 三国魏
  • 简介:近年来,'重写'历史一直是学术界常常提到的话题,但对于复杂多变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写什么?怎样重写?重写是否可能等等,却都是有待认真思考的问题。而新近出版的《戊戌变法史述论稿》一书,可谓已经在'重新书写'的这条道路上踏踏实实地迈出了一步。至于这一实践是否成功,读者读完全书,自有公正的判断,此处仅就笔者读后的感想,略加申述。

  • 标签: 中国近现代历史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派 时务学堂 《时务报》 封疆大吏
  • 简介:<正>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发表的文章很多。或则强调其“富国强兵”,或则强调其“保民常产”;还有“大明法度”、“抑止兼并”、“众建贤才”,“理财供费”等。众说并立,难趋一致。能否找到一个简单概括的提法呢?我考虑过很久。平均思想,其庶几乎!在王安石的头脑中,平均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他的许多诗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例如,他在《易象论解》中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顺天休命,而以谦

  • 标签: 王安石变法 指导思想 抑兼并 平均主义 富国强兵 宋神宗
  • 简介:<正>随着手头资料的增蓄,使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越发浓厚,目的并不只期对李鸿章有个合乎客观历史的评价,而私下希望澄清此问题,对整个戊戌变法史的探讨或稍有裨益。若要恰如其分地说明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的李鸿章,首先须明晰李鸿章此刻的思想状况。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在封闭的情况下发展的,总要受到历史环境的变异及政治经

  • 标签: 李鸿章 康有为 维新变法 思想状况 戊戌变法时期 梁启超
  • 简介: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年仅二十岁的神宗皇帝赵项承嗣大统,英气勃勃,志向非凡。他自幼痛心于皇祖皇宗们对辽和西夏的屈服退让,不满手朝廷、州县的萎靡不振,焦心于国家税收减少、财政紧蹙,有着富国安民、强兵雪耻的强烈愿望。亲政以后,他急于物色能安邦治国的英才,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已颇具盛名的王安石身上。此时的王安石年富力强,曾任多年地方官员,在朝中也几经沉浮,了解国政民情,虽未受大用,但在士大夫中享有极高声誉,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人们称赞他质朴节俭,不嗜酒色财利;赞美他视富贵如浮云,不以自身荣辱进退为意;钦佩他好学深思,深通经术,成一家之学。尤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几年前曾上书宋仁宗,力陈“理财为先”的改革建言,与神宗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不谋而合。熙宁二年,神宗排除朝中大臣的反对和阻挠,果断地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筹备变法事宜。就这样,一场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生顺逆的重大改革运动正式开始了。

  • 标签: 王安石变法 悲剧 演变 改革运动 国家税收 安邦治国
  • 简介: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三国”的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学术专著《帝国的惆怅》中,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下了一个很潇洒的判断:“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 标签: 王安石变法 原因 失败 组织 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
  • 简介:福清市有条街道名为“一拂街”.是为了纪念北宋时邑人郑侠。郑侠,字介夫,号“一拂居士”、“大庆居士”,生于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家住福清海口镇覆釜山下(今为牛宅村),后迁至县城西塘,因而人们又称其为“西塘先生”。

  • 标签: 王安石变法 原因 福清市 北宋 居士 西塘
  • 简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两次规模较大的改革。尽管这两次改革最终都归于失败,但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其一,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二,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支持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最后成功的,要想取得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做保障。以下试就两次改革情况做具体分析。

  • 标签: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历史启示 北宋中期
  • 简介: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李喜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百年来在不同时期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夭折刚一个多月,日本的一些报刊即发表文章,认为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康梁这些维新派“太激进”。梁启超不同意这种观点,一方面发表演...

  • 标签: 戊戌变法 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 失败的原因 武装革命 武装斗争
  • 简介:自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于公元一八九五年签定马关条约,割台湾,赔巨款,创深痛巨,举国震动。在京会试举人,义愤填膺,集会上书,要求拒签条约,迁都抗战,变法自强.史称公车上书。西方列强乘中国之危,

  • 标签: 上书 西方列强 变法自强 马关条约 日本侵略 碑记
  • 简介:在清末的历史风云中,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与时代变革,广西的知识分子投身于维新变革的实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标签: 清末 维新变法 广西 知识分子
  • 简介:自改版后,利用其舆论影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建议中国进行改革,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素材.在变法过程中,它直接推动了运动的开展,并对开启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的思想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 标签: 《万国公报》 变法 舆论 影响
  • 简介:关于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兴建海军的思想,学术界多年来一直缺乏研究。本文拟对此浅论。一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呼吁军事改革,尤其主张:“今吾欲兴海军”。实际上,这成了他以后的一贯主张,到了1907年他在给清廷的请愿书中仍坚持主张中国应“速成海军”。那么,为什么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能产生兴建海军的思想呢?这决非偶

  • 标签: 海军 康有为 戊戍变法 水师学堂 张中 蚊子
  • 简介:一些主要研究者把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利用孔子、创立孔教的努力仅仅视作是他为推动变法所施用的一个方便法门.或者说是实现变法目的的权宜手段,是新内容而旧形式。其实.创教本身也是康有为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除了希冀用孔子这个招牌掩护变法主张、减少变法的阻力外,出于对西方的误读——把宗教发达当成列强致胜的一个根基.他还希望通过宗教的振兴来富强国家。另外,他还乞灵通过和西方列强制定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教津来解决当时的教案问题。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创立孔教的努力,目标没有实现。适得其反.变法中许多分歧不是来自维新变法本身,反而是围绕孔教问题引起许多无谓的斗争,徒然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和难度。

  • 标签: 维新变法 康有为 孔教 宗教 国家复兴 教案
  • 简介: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所采取的对策对它们各自活动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图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与农民群众运动的关系作一初步考察,提出一点看法,以便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 标签: 维新变法 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群众 旧民主主义 研究和讨论 采取的对策
  • 简介:张大千先生是我国近代画坛上的一位巨匠,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他晚年独创的“泼墨泼彩”,融合了工笔与写意、水墨与没骨、具象与抽象各种因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境界,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提供了新的审美价值。

  • 标签: 张大千 泼彩 泼墨 变法 画家 绘画艺术
  • 简介:几百年来探索熙宁变法的评论,意见纷歧,大抵自南宋以后基本否定,直到清乾嘉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替变法翻案,近人梁启超《王荆公评传》进一步对变法详为分析,评论乃渐深化。纵观多数论者以为熙宁变法失败,固有历史条件不成熟等因素,而人为之不臧,王安石重用吕惠卿、章悖、曾布等

  • 标签: 吕惠卿 王安石 熙宁变法 宋朝 政治制度
  • 简介:全面抗战初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受制于公债价格下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及省外银行紧缩放贷、回笼资金的影响,曾爆发了严重的金融风潮。在平息危机的过程中,重庆银钱两业公会、四川省政府与国民政府之间围绕“汇划证”问题一度存在严重分歧。分歧的解决,表明国民政府在维持内地金融市场稳定上,并非执着于政策的划一,而是参酌本地现实,显示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同时,从长远来看,此次风潮的平息,特别是“代现券”的发行,维持了重庆金融秩序的稳定,为其日后承接各地金融机构的内迁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抗战初期 重庆 金融风潮 金融救济
  • 简介:《史记》有《高祖功臣侯者表》(本文简称史表),班固以为模式,作《后文功臣表》(本文简称汉表)。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笔者将二表相比较,现择其中三家注、颜注、《史记会注考证》及《汉书补注》(本文简称《补注》)未涉及的部分内容作一考释如下(括号内数字为中华书局点校本页码):1、平阳侯宗,'征和二年,坐与中人奸,阑入宫掖门,入财赎完为城旦'。(五三二页)按史表及《曹相国世家》记作,'坐太子死,国除'。汉表记作'赎完',则表明其未伏法,或有所据。2、清河侯疆。(五三四页)

  • 标签: 功臣表 后文功臣 汉书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