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正>遂宁城东5公里、涪江东岸有灵泉山,“数峰壁立,绝顶一泉,绀碧甘美,不溢不涸”,古刹泉寺因而得名。“泉胜境”为遂宁十二景之一,峰峦耸秀,古木参天,历朝诗人墨客多有登临寄兴之作,明代扬瞻曾以“森森松柏填云谷,隐隐楼台入翠微”句,盛赞泉山寺之清幽。泉寺始于隋开皇初(581年),名资圣院,清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在《题泉寺》诗中称:“千载泉古道场,唐朝名胜冠诸方”,可见寺院在唐时已负盛名。宋代更名为“长松寺”,南宋乾道年

  • 标签: 灵泉寺 遂宁 泉山 康熙年间 斗拱 武英殿
  • 简介:古代,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朦胧、惶惑的时期,不但“畏天命”、“敬鬼神”,甚至对一些常见的事物也十分迷信,认为它们是一种神异的力量,或是给人类带来吉祥幸福,或是致人以灾祸凶险,由此而产生特殊的敬重和尊崇,这就是远古以来的“物崇拜”意识。中国的古钱币,作为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也同样留有这种印迹。

  • 标签: 灵物崇拜 古钱币 传统文化 鬼神
  • 简介:汉集宫为武帝求仙所建,汉华阴县为高祖八年更名设立,二者均位于华山北麓。《水经注·渭水》对其地望记载明确,本无争议,但近人研究却逐渐将其位置相互混淆。汉华阴故城年代稍早于集宫,二者性质、年代和功能均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秦汉离宫别馆考古队调查华阴市境内,在此发现并详细调查了杨家城、瓦渣梁等10处秦汉时期遗址,采集到大量可供断代的遗物标本,为解决华阴境内秦汉时期遗址的性质提供了科学、详实的资料。其中杨家城遗址通常被认为是汉“华阴故城遗址”,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遗址年代较晚,与文献记载的汉华阴县城不符,反而与汉集宫在年代和地望上非常吻合,应当是汉集宫遗址所在。考古队在杨家城遗址以东还发现了另外两个重要遗址—瓦渣梁与黄埔峪遗址,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遗址当分别为汉华阴故城和华山祠所在。

  • 标签: 汉代 集灵宫 华阴故城 京师仓 华山祠
  • 简介:<正>石窟风化是指在露天状态下,由于太阳照射,温差变化、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水的作用,通过化学、物理等综合作用使石窟造像、石窟刻文和石窟壁画等文物逐渐由坚硬变为疏松,由清晰变为模糊,以至脱落、崩塌、退色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自八十年代以来,石窟科技保护工作者对炳寺石窟乃至甘肃其它石窟的防风化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可行性探索。在防风化材料的研究、选用以及实践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心血。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由于条件及技术设备力量的限制,只能从温差变化的角度,通过肉眼对造像风化现状及

  • 标签: 岩石 炳灵寺石窟 温差变化 破坏程度 剧烈变化 防风化研究
  • 简介:故宫沼轩是一座砌体结构与钢结构组合而成的文物建筑。为有效对其保护,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风振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基于沼轩结构现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获得了沼轩的基频和主振型;通过对结构施加y向脉动风荷载,研究了重现期为50年时结构的风振特性,评价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安全现状。结果表明:沼轩结构基频为f=5.75Hz,在x及y向的主振型以局部振动为主;脉动风压作用下,结构保持稳定振动状态,但顶部位置加速度峰值偏大。另风压作用下,砌体结构部分位置的抗拉强度不足,应在日常维护中予以重视;钢结构部分南于材料强度大,因而不会出现强度破坏。

  • 标签: 灵沼轩 风振响应 模态分析 时程分析 文物建筑
  • 简介:<正>第169窟位于炳寺石窟群下寺窟群北端唐代大佛顶部南侧最高处,为一个不规则的天然石洞,原来四壁满开佛龛,千百年来,由于人力和自然的破坏,大部分已残毁,现存较完整的佛龛(包括壁画)编号共24个,依次分述如下:龛号:1位置:窟内北壁内侧的最高处形制:摩崖浅龛(崖壁上原可能开龛,后因龛底崩坍,后人在龛底石台上架木板)高约

  • 标签: 炳灵寺石窟 菩萨 壁画 禅定 供养人 泥塑
  • 简介:寺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保留着多幅印度成就师的画像。此文以其中的“道果法”祖师毗瓦巴为例,对石窟中6幅毗瓦巴图像在不同窟龛中的分布情况、宗师及其“道果法”于元明时期在炳寺的传播背景、以及在石窟中的功能特征做了尝试性探析。

  • 标签: 炳灵寺 毗瓦巴 道果法
  • 简介:寺石窟中保存着自西秦以来的佛教壁画有一千多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藏传佛教兴起后重绘的,占80%以上。佛教壁画是将佛教经典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宣传佛教思想。常见的壁画有:说法图、经变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本生故事、千佛、供

  • 标签: 炳灵寺 石窟壁画 藏传佛教 教派领袖
  • 简介: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大量细石器,以及与细石器共出的早期陶片和小鸟雕像等艺术品。地层为桔黄色粉细砂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出土细石核82件,细石器工具类280件。井细石器工业,是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体的细石叶技术和以端刮器为主要器形的细石器类型组合体系。

  • 标签: 灵井 细石器 许昌人 河南省
  • 简介:达茂旗石人沟游牧文化调查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发现战国、回鹘、蒙元等不同时期游牧民族的祭祀性遗迹、墓葬和居住址34处,遗迹类型有圆形和长方形石圈、圆形和长方形石堆、圆形带缺口的石墙以及椭圆形带石台等。充分体现了阴山以北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游牧民族的文化、经济和生存状态。

  • 标签: 文化遗存 游牧民族 祭祀性 达茂旗 长方形 包头市
  • 简介:为了筛选出能用于丝织品文物防霉且对人、环境安全的生物代谢产物,选用目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安全性防霉剂纳他霉素,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采用抑圈法对现代天然丝织品材料进行了防霉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以乳酸链球菌素作为助剂,500μg/g(以有效成分计)纳他霉素在丝织品上防黑曲霉、青霉、毛霉效果明显。纳他霉素对白色丝织品的色泽和机械强度无破坏性影响。纳他霉素在丝织品文物防霉上有应用前景。

  • 标签: 丝织品 文物 纳他霉素 乳酸链球菌素 防霉剂
  • 简介:南方湿热环境下馆藏有机类文物易滋生霉菌,使文物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馆藏文物霉菌防治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严格控制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和投放防霉剂,这两种方法受到经费或使用方式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南京博物院于2011年起开展了馆藏文物防霉纸的研制工作。针对防霉纸研制中防霉剂的选取问题,选择了国内文博机构常用的几种安全可靠的防霉剂进行了抑效果实验。通过对抑圈直径、抑时效等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LAg003、NMF-1和MD等防霉剂对馆藏文物常见霉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可应用于馆藏文物防霉纸中。

  • 标签: 馆藏文物 有机类文物 防霉剂 抑菌性能 时效
  • 简介:在我国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如棺液的浸泡等原因,丝织文物的表面形成很多结块,影响了文物的品质。因此,对此类丝织文物的清洗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本研究以唐代出土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检测技术对其表面结块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CaSO4.2H2O。本研究针对其结晶盐的成分,再利用显微观察、抗拉强度检测等手段分析了红茶发酵液对老化的现代蚕丝影响。在得出没有损伤的基础上,利用红茶发酵液中的生物有机酸和生物酶作为生物清洗剂清洗唐代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晶盐,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对丝织文物本身无损伤。

  • 标签: 唐代丝织品 红茶菌 CASO4 生物清洗剂 抗拉强度检测
  • 简介:一些商业木材防腐剂存在对环境、哺乳动物有害等缺点。有些防腐剂广谱抗菌,其中含有各种金属对木材保护不利。精油和其萃取物作为安全的抗菌剂已在很多行业如食品、化妆品和医药行业应用。精油、心材和树皮的提取物可能成为传统木材防腐剂理想的、安全的、有效的替代物。因为这些物质具有一定抗菌性、抗氧化性。这些物质成为有应用前景的木材防白蚁、抑的试剂。目前,利用生物活性精油和木材提取物米蚪发环境友好的木材防腐剂已有大量研究。本研究评估了从枫香树提取的苏合香及其组分的生物活性和商业苏合香的生物特性。

  • 标签: 合香 组分 评估 白蚁 防霉 行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