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有较大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侵蚀细菌(Erosionbacteria,EB)和钻管细菌(Tunnelingbacteria,TB);借助文献提供的标准,评估了该沉船不同部位木质文物的结构现状及不同备检样品中的细菌的侵蚀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沉船木质文物的侵蚀情况从轻度到完全损坏程度不同。本研究也分析了导致木质文物损伤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就该沉船木质文物保护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古沉船 小白礁Ⅰ号 病害细菌 显微技术 文物保护
  • 简介:白昂是明代治水名臣,白氏家族在当时和后世颇具名望。白昂家族三位女的墓志铭,记载了白氏世系传承、官职迁转与家族兴盏的过程,与明代中期的治水、民乱等系列事件有密切联系。白昂旁荫其侄入国子监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碑传文中多次提及,对于研究明代的荫监制度具有参考价值。白氏园林盏甲一方,明代诗作、绘画中屡有描绘,有些出自名家手笔,本文对园林的建造与沿革进行了整理、分析。三方墓志与传世文献彼此呼应,反映出品官家庭中女性社会地位和日常生活的差异,是研究明代女性生存状态的珍贵资料。白氏家族碑传文牵涉政治、文学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对志文作者进行了考证。这三方墓志对于补充丰实史籍记载,研究明代历史变迁及江南地区官僚家族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明代 白昂 望族墓志 恩荫
  • 简介:夏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文化”的多层次。对不同层面“文化”的独立研究,乃是整合研究的前提。

  • 标签: 夏商周考古 考古学文化 整合研究
  • 简介:以往关于中国古代铁器的研究中,战国时期铁器技术和工业的地域差异一直未有充分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人工冶炼铁技术出现的地域特点。进而讨论三晋、秦、楚和燕地墓葬与各类生活居址所见铁器种类和数量情况,最后探讨战国时期铁器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本文指出。生铁技术在晋、楚二地同时出现后,铁器化进程可能存在多区域进进现象。三晋地区虽然为铁器生产中心。但楚地和燕地存在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块炼铁的传统,同时也较早地将铁器技术应用于兵器的生产。相对比之下.秦地铁工业的生产规模和铁器化程度可能不及上述三晋、楚地和燕地.这一新认识时理解秦国的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特点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铁器工业 东周 地域差异
  • 简介:文献中汪汉地区存在“有南赤龙”与“有南之国”的传说,但没有受到学者充分的重视.近年来,叶家山、文峰塔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出周代曾固与周代“南”氏、南土之间的关系.使得重新检视“有南之国”传说变得具有价值。分析传世文本,可见此传说内容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南土有关,二是与商人有关。理解湖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发现时,在充分重视曾国与西周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外.还要注意这个地区的商要素。虽然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关系和机刺。但商要素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和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本研究的文献主证是明清时期的晚期文献,这类文献如何在考古学中加以应用,目前的讨论不多,学者一般会弃而不用。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文献方面的理论探索工作也应该有相应的推进。本文尝试以“有南”相关问题的文献利用为例,对考古学研究中晚期文献的“可信”与“可用”、适用与使用路径等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 标签: 有南氏 有南赤龙 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