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5 个结果
  • 简介:虎符是古代兵制中发兵的信物,分左右两半,合符为验。虎符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已日趋完善。此文对汉代虎符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从资料内容、器物特点、相关制度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梳理考证,是—篇关于汉代虎符的综合性研究文章。

  • 标签: 汉代 虎符 形制 兵制
  • 简介:<正>应国,据传说,早在黄帝时已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叫应龙氏,可能由东夷族的雁氏和炎帝族的句龙氏结合而成,他们助黄帝族打败?尤氏。定居于山西。后迁河南鲁山县之应乡,商代时,应国与商朝有所往来。周武王灭商,应国亦被灭亡,武王即封子应叔于应侯国故地,仍称应侯,到了春秋中叶,被楚所并。其遗民被楚国南迁于湖北应城、应山及恩施的应山,有的更南迁至湖南大庸市之应山及东安县之应水、贵州德江县之应州。应龙氏助黄帝攻杀?尤,地方在涿鹿、阪泉之野,都在今河北保安、怀来即今怀安

  • 标签: 周武王 鲁山县 应山 东夷族 黄帝族 东安县
  • 简介:合然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由隆务寺第一世活佛堪钦·更登尖揭创建于清康熙42年。该寺占地约2千平方米,分前后二院,现仅存后院,建有经营、弥勒佛殿。其壁画出自佛教绘画艺术大师加毛.洛桑华旦之乎,弥足珍贵。

  • 标签: 合然寺 壁画
  • 简介:<正>镇墓兽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早在三十年代,湖南长沙一带的楚墓中就有所发现.解放以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广泛展开,在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楚墓中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镇墓兽,特别是湖北江陵地区出土镇墓兽的数量尤多.镇墓兽的大量随葬,构成了楚墓区别于中原东周墓的一个明显特征.楚墓中镇墓兽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楚人葬俗以及镇墓兽的形制、用途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标签: 镇墓兽 楚墓 考古发掘 江陵 实物资料 随葬品
  • 简介:本文通过周代杞国史地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周代杞国不宜再分为“殷杞”、“周杞”或是“夏杞”、“夷杞”,而应该把杞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同时也对商代、周代杞国的地望、迁移及迁移中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证。

  • 标签: 殷杞 周杞 夏杞 夷杞
  • 简介:宋氏墓志是早年从临城王氏家族墓地盗掘出土的。宋氏乃北宋名臣宋浞之女,王酸之妻。该墓志不仅记述了宋氏生平事迹,而且对研究北宋临城王氏家族以及宋、王之间姻亲关系等颇具价值。

  • 标签: 河北 临城 宋代 墓志
  • 简介:本文通过对关公信仰历史文脉的梳理,将太原关庙建筑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关庙建筑在该地区的发展进程;通过对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形制延续等方面的研究,探求关庙建筑传统文脉的保持与延续。

  • 标签: 关庙建筑 太原 平面布局 建筑形制
  • 简介:自从明代王越写了一首“雁门关外野人家”的诗,山西大同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一个荒凉贫瘠的可怕之地,只要闭目一想“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一幅飞沙走石,苍苍茫茫的景象便会立刻从脑际掠过,想象丰富的人甚至会想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满面尘灰,外地人谈到这个地区,颇有谈虎色变之慨。

  • 标签: 历史环境 大同 雁门关 外地人
  • 简介:房氏墓志苏玉琼1976年7月,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姚家镇牛王在的济南市砖瓦二厂在挖土方中,发现二盒唐代墓志,墓志主人为北朝东清河郡房氏大族的房彦诩夫妇及其子房夷吾。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一、二)。墓志均为青石质,志盖呈顶形,四边斜刹。顶上各由横...

  • 标签: 房彦诩 唐代墓志 宰相世系 武城县 慕容德 济南市历城区
  • 简介:在唐五代,流行着一种名为“五兆卜法”的占卜术,其与龟卜、易筮、式法等同为当时官方认可的“卜筮正术”。从传统文献及敦煌文书的记载来看,五兆卜法是以算子为卜具,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占卜术,其揲蓍法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易》筮法,即用36根算子经过六变而形成一卦,而每变又有五个演算步骤。五兆卜法在唐五代时期得到普遍应用,大约进入宋代以后,这种占卜术渐趋没落而最终消亡。

  • 标签: 五兆卜法 揲蓍法 应用
  • 简介: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种种现实需要,责令北洋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熊希龄(时任国务总理)内阁于民国3年(1914年)一月十七日提出了“银本位制统一币制”方案,

  • 标签: 新疆 民国元年 币制改革 临时大总统 北洋政府 银本位制
  • 简介:文献有关夏王帝宁(杼)曾以老丘之地为其都的记载是可信的。从夏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来看,夏都老丘的地望应限定在今河南省境内。今豫西北、豫西、豫南等地不可能是老丘所在,老丘理应在今豫东的开封地区境内。文献有夏都老丘位于开封县陈留镇以北的记载,今开封东北的国都里一带和陈留镇东北的王陈寨一带值得重点关注。王陈寨虎丘岗遗址位置与文献记载较为接近,遗址本身地势较高,范围较大,文化堆积厚,年代早,其为老丘故地的可能性较大。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代中晚期的都邑—斟寻,中间未曾中断或废弃。夏都斟寻与老丘并非一都制前提下的前废后兴关系,二者有一定的并存期,前者应为夏王朝中晚期的主都,而老丘则为夏王朝一段时期内的辅都。便于统治和东方军事战争的需要是夏王朝设立老丘辅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夏都 老丘 开封县 辅都
  • 简介:玄奘(600-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是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他的弟子慧立、彦惊还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记叙了他的一生,其中述及玄奘游历印度等地的情况,堪为《大唐西域记》的补充。唐玄奘从长安西行取经,到达凉州的情况在《大唐大慈恩三藏法师传》及武威近年考古发现的碑刻中曾有记述和记载,下面略作述。

  • 标签: 玄奘 唐僧 《大唐西域记》 凉州 文化交流 考古发现
  • 简介:“半两”钱始行于战国之秦。自秦惠文王二年(—336)“初行钱”,经历秦朝、至汉武帝元狩四年(—119)铸“五铢”(其间武帝初年曾短期行“三铢”钱),前后跨越三个朝代,流通二百余年。从秦始皇时(—221)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种统一的法定货币,对以后的币制有着深远影响。其轻重、厚薄、大小有很多变化,但其文则始终为“半两”二字。尽管版别极多,笔意各殊,却因字数既少,笔划亦稀,一般研究者只据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创小篆为界,

  • 标签: 秦始皇 钱文 五铢 汉武帝 秦朝 李斯
  • 简介: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于中国北宋初期,已为学术界公认。而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交子的诞生地,也是不容置疑的史实。这是中国的骄傲,成都的光荣。但交子的制造地点在成都的具体位置,一直没弄清楚。这一悬案已成为众多钱币研究者和广大钱币收藏者们面对的一个尴尬问题。为此,笔者与金牛区钱币研究会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初步考证出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制造地在成都市金牛区辖区内的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中铁二院)一带.

  • 标签: 制造地点 交子 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第一 勘察设计院 成都市
  • 简介:郑易墓志是洛阳北邙山上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志主郑易出自荥阳郑氏,系中唐仕人。墓志完整记载了郑易的家族世系、婚宦、政绩及生平经历等情况,有助于中古时期荥阳郑氏家族研究。郑易由明经入仕,曾先后任幕府僚佐、州郡刺史、京都郎官。志文记录了郑易贞元年间在荆州的政府救荒中倡议并实施了工赈,弥补了传世文献相关记载的不足,对于研究中唐时期的荒政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郑易在经学与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撰有《三传异同》十七卷,可补两《唐书》经籍、艺文二志。郑易墓志由外甥朝议郎、尚书刑部郎中李正辞撰文,其人也是当时工书擅文的仕人。

  • 标签: 郑易墓志唐代荒政
  • 简介:长川城(俗称土城子),位于兴和县西北15公里处。土城村由姓张、康、高的三个自然村连片组成。东距集兴公路2公里。东南距大青山(东汉称弹汗山)8公里。东北距团结乡政府2.5公里。西北距大五号行政村1公里。西8公里是台基庙村。南为滩凹地,俗称土城滩,又称元...

  • 标签: 古城遗址 中国历史地图集 长川 兴和县 大青山 北魏早期
  • 简介:《首阳吉金》刊布的3件乔器,应系滕州庄里西89M7散失之器,其中乔觯、乔簋铭文对于周初分封的滕国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上述二器铭文略作考释,力求廓清作器者乔与滕国之关系。

  • 标签: 庄里西89M7 滕国始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