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 标签: 民俗艺术 传播 媒介 意义空间
  • 简介:“驱以葵扇风,熏以艾烟湿。”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记录着一段古老的仲夏记忆。这段记忆从魏晋时期流传至今已1600多年了。在许多60后、70后生人的脑海中,还依稀记得儿时的夏夜里,老奶奶哼着摇篮曲、摇着葵扇送来的凉风。

  • 标签: 艺术 宋代诗人 魏晋时期 范成大 摇篮曲 记忆
  • 简介:蒙古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其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蒙古族的舞蹈文化同蒙古族的社会发展历史一样长久,和其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等一样,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蒙古族舞蹈作为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艺术特征。本文试浅谈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特征。

  • 标签: 蒙古族舞蹈 艺术特征 审美特征
  • 简介:"记忆"是近20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概念。根据记忆理论,记忆可以"圣化、选择、复旧、抹消",它的本质是可塑性。记忆是有层次的,如集体记忆和公共记忆,并可以互相转化。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就是对台儿庄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记忆重构形成集体记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台儿庄形成了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台儿庄古城既是新的集体记忆形成的标识,也对其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段集体记忆借助国家话语经过了向国家公共记忆的转化和升华,台儿庄古城也由此获得了崭新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关于这种现象,应该超越对其本真性的探讨,洞察其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生成逻辑和建构过程,以揭示文化传统的传承实质。

  • 标签: 记忆理论 台儿庄古城重建 文化建构 公共记忆
  • 简介:传统时期太湖东部平原的聚落具有"浜村相依"的普遍特征,河浜是聚落景观的主体,具有提供饮水、交通、农田排灌等各种实用功能,同时还是民间风水信仰的精神依托所在。家族墓地围绕河浜而构建,更是聚落风水的聚焦点和家族福祉的寄放地。跨越河道的桥梁具有利通衢、益行旅、便耕耘等实用价值,由此逐渐衍变为乡村道德教化与慈善的载体。乡村各群体在对河浜、桥梁与风水的共同占有、享受、管理与维护中,形成了坚实的精神共同体。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河浜 风水 乡土文化
  • 简介:古代中国,由“和氏壁”精雕而成的“金镶玉玺”,代表了皇权的合法性。然而,“传国玉玺”的权威性起于秦汉之后。在此之前,王室、诸侯最看重的“权利信物”是什么呢?

  • 标签: 古代中国 意味 问鼎 文化 合法性 玉玺
  • 简介:国家立场的媒体对春节习俗加以择取,使之成为国家名义下实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享共有的材料。这种民俗国家化过程中的建构和转化:一是从祭祖到祭神完成了血缘、亲缘、地缘等多重关系的融合和想象;二是从团圆到团结主题的转化,完成了家国同构;三是基于画面效果和收视率的考虑,民俗作为生活细节的审美内涵得以突出。正是这些新的表现,使春节成为了民众在民族与国家的名义下进行的文化实践。

  • 标签: 民俗 国家化 春节 文化实践
  • 简介:舞美设计为舞台艺术服务,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交响乐演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舞台美术设计有较高的要求。舞美设计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响乐演奏的效果。本文将以舞美设计在交响乐演奏厅的运用为根据,展开舞美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的论述。

  • 标签: 舞美设计 交响乐演奏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