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丝绸之路”上的葱岭古道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是天山、昆仑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交汇处,又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中道汇合之地,古丝绸之路中国路段的终点。大唐高僧玄奘和东晋高僧法显取经途中都曾到过这里。

  • 标签: 帕米尔高原 昆仑山 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交汇处 高僧
  • 简介: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境内。由于严格保护和管理,在60多年的大兴安岭森林采伐历程中,马这11万多公顷的原始森林没有遭到人为破坏,依旧处于原始状态。这里动植物物种齐全,林间花卉更是种类繁多,绚丽多彩。若是有闲情雅兴想来大兴安岭观赏山花,马绝对是你最理想的去处。人们常说春暖花开、满园春色,

  • 标签: 内蒙古大兴安岭 动植物物种 兴安杜鹃 毛百合 绿色明珠 杨琨
  • 简介:阿格拉(Agra)是印度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为外国游客到印度游览的首选之地。自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它一直是印度的首都,遗留着泰姬陵这样奇迹般的历史遗迹。由于这个城市历史并不冗长,因此史料完整,流传着许多幽婉故事和家国传奇。作为此地最有名的君主“沙贾”,了解阿格拉,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几乎就等同于对他的生平的瞻仰。

  • 标签: 眼泪 历史遗迹 旅游城市 外国游客 16世纪 15世纪
  • 简介:中原王朝有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形成的地缘政治观.其地缘政治观在用语与内容方面,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理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历代王朝治边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历代王朝治边的实践过程中,地缘政治观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部分,并对中原王朝治边产生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中原王朝 地缘政治观 边疆治理
  • 简介:说起沈阳历史上的辉煌,这里的人们总是忘不了告诉你”一朝兴王地,两代王都“的荣耀。至今仍雄踞于古城中的沈阳故宫建筑群。就是大清帝国奠基之地的真实见证。

  • 标签: 沈阳市 中国 辽宁 故宫建筑群 建筑风格 历史背景
  • 简介:苏丹地理学──吐穆大学的近期研究程学慧编译(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当今苏丹地理学的研究及其教育非常活跃,搞得生机勃勃。它反映出这个国家正面临着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苏丹有四所高等院校设地理系,即:吐穆大学(前伦郭大学戈登纪念学院)、恩图曼...

  • 标签: 地理学 苏丹 环境研究所 美国国际开发委员会 地理系 国际开发局
  • 简介:华侨居住在国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并不为中国历朝政府所重视,把他们的背井离乡视为“无君无父”反加种种迫害。直到鸦片战争,尤其是洋务运动后才有改观。洋务运动兴起后,为了给现代化建设寻找资金支持,洋务派开始关注华侨富商。洋务外交官员黄遵宪就认为,华侨资本雄厚,心向祖国,“虽居海外已百余年,正朔服色,仍守华风;婚丧宾祭,亦沿旧俗。近年各省筹赈筹防,多捐巨款,竞邀封衔翎顶以志荣幸。”

  • 标签: 华侨投资 广东 晚清王朝 洋务派 伍廷芳 洋务运动
  • 简介:中古时期中原王朝或河西地方政权皆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都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或迟或早经营西域,这既是争正统的需要,也是实际利益的需要.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权都采取“恩威并用”的方式经营西域,具体做法是:经济上优惠、政治上拉拢、文化上宽容、军事上镇压.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权大多还在西域条件较成熟的地方建立郡县,以此作为经营西域的牢固的根据地.而中原政权不稳定,或统治者的认识局限性或错误决策,都影响了西域的稳定与治理.

  • 标签: 中原王朝 西域 治理 经验 教训
  • 简介:本文是在前人研究以及笔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噶尔丹、策妄阿布坦时期的准噶尔与西藏和清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战争、熬茶布施、赠予称号、念经祈福,还是联盟、贸易,都是各族群、各集团嵌入式互动的体现,无论是蒙古准噶尔部与西藏,还是西藏与清朝以及准噶尔与清朝的关系,都构成了一种"嵌入式互动"的格局,这是理解蒙古准噶尔、新疆、西藏最终纳入中国版图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

  • 标签: 准噶尔 西藏 清朝 嵌入式互动
  • 简介:准噶尔国在亚洲内陆的统治和扩张对清朝西北疆域的开拓和治理具有深远影响,为其留下厚重的历史遗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准噶尔国疆土为清朝所继承,极大地拓展了清朝的西北疆域;亚洲内陆臣属于准噶尔国众多部族和政权转而成为清朝藩属,形成清朝西北宗藩体系;准噶尔国统治天山南路回部的众多政策措施为清朝稍作变革而沿袭,成为清朝治理新疆的参照和依据.

  • 标签: 准噶尔汗国 清朝 西北疆域 藩属 治理政策
  • 简介: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迹,可以将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之前),匈奴游牧行国的出现及与汉王朝藩属体系的碰撞、对峙和交融。(2)从“匈奴遁逃”到北魏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大致从永元三年(91)到永熙三年(534)。(3)从北魏分裂至唐朝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时间大致从东魏太平元年(534)到后梁开平元年(907)。(4)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到明朝建立(1368),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四个时期。(5)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大一统”,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五个时期,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至1911年。

  • 标签: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族群互动 阶段划分
  • 简介:本文是笔者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在系统梳理了双方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华大地上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体系的第一次碰撞发生在秦汉时期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先后实现游牧和农耕地区的"大一统"之后,两大政治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碰撞是自然的结果,是两大政治体分布的空间和支撑其存在的具有互补性的经济基础所导致,而碰撞的结果则是匈奴游牧行国体制最终被王朝藩属体系所涵盖,成为王朝藩属体系的一部分,而匈奴族群的一部分也被融入农耕族群之中。

  • 标签: 匈奴 汉王朝 游牧族群 农耕族群 碰撞 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