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在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发生了转向。其中,哈利(JohnBrainHarley)、大卫·特布尔(DavidTurnbull)、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Jacob)是地图史研究转向中展开系统理论阐述代表性学者。尤其是哈利成就卓著,他关于地图史理论阐述被称之为地图史哲学,而以他为核心学者群为地图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他们对地图史研究理论阐释有着内在一致性,都强调了对地图重新定义,地图与其所处社会关系,地图与知识、权力关系。在理论发展推动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首先,传统实证主义专题在继续发展同时,吸收新思路与方法,不断深化;其次地图史不再只是地图史本身:地图史同时也呈现历史,而地图更被用来构建历史。第三,也是极为重要,从权力、资本、知识关联性角度,讨论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相互创造过程。第四,地图装饰和女性主义等其他地图史专题研究,同样引人注目。

  • 标签: 西方 地图史 地图史哲学 后现代转向
  • 简介:名人故里既是一种浓缩了历史情感记忆乡邦文化符号,也是一种可以亲临其境、观赏体验现实文化地理空间。近年来,由于开发模式、思维方式不当等造成各种“名人故里病”层出不穷,其中最突出是项目烂尾,主要原因包括战略性问题和战术性问题。对名人故里开发建设,建议从弄清城市文化本质,找到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真正问题等方面着手;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从构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利互补良性生态循环,出台系统政策法规和机制,规范政府主导文化开发行为。

  • 标签: 名人故里 文化产业 城市文化
  • 简介: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热门话题,但什么是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有什么特点?需要有一个理论上解读。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大运河文化载体中国大运河概念以及中国大运河文化产生背景,从而提出中国大运河文化概念及内涵。从中国大运河文化时代和地域性特点、价值与功能特点分析大运河文化特征,通过列举10个类别的运河文化对中国大运河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中国大运河文化 内涵 特征 分类 研究
  • 简介:新时代小城镇新发展,必须着力带动、服务、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小城镇连接乡村与城市和国内外市场枢纽地位,在市场信息、市场要素、商品流通等方面,小城镇要充分发挥乡村与城市之间高效率双向交流、流通中心作用。小城镇要用好本地资源和优势,开辟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新路径,发展新兴产业,把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基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农民进镇集中居住。小城镇要加快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愁"浓烈醉人。

  • 标签: 乡村振兴 小城镇建设 新战略 新发展
  • 简介: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且积累深厚,然而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研究建构却长期进步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持续陷入多重视角和不同语境错位糾缠困局之中,其中尤以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之间、本土语境与国际潮流之间、理论研究价值判断与行业生产现实要求之间三重错位关系最为集中尖锐。相关研究必须回归风景园林概念与事业本质,重建可以整合多元视角和语境更大视镜,才能超越诸多错位视角拘囿,突破现实困局,推进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持续建设和健康絲。

  • 标签: 中国风景园林 理论研究 大视鏡
  • 简介:对四川藏区民居研究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伴随着研究内容深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理论与方法突破,四川藏区民居研究视野也在发生变化。四川藏区从异域边地不断变成"内之民",民居研究者开始以地域为中心思考空间适应性及变迁,同时研究主题日益关注民族地区及普通民众传统生活空间,在构建庞大建筑空间逻辑体系同时更加关注空间形态细节研究

  • 标签: 民居研究 四川藏区 研究综述 民族建筑
  • 简介:当代古城保护不可避免要在城市规划设计背景下形成新方法和实践。以临海台州府城为研究对象,结合规划实例对台州府城价值特色、保护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在城市设计视角下策略,为历史城区、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构建系统合理保护框架。

  • 标签: 古城保护 城市设计 台州府城 历史街区
  • 简介: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要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新时代,开展资源型城市创新研究意义重大。围绕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评价技术路线、创新模式选择和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通过综述发现,虽然不少学者已经关注到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重要性、迫切性和难度,并做了积极深入研究分析,得出一些颇有启发性结论和观点等,但聚焦资源型城市创新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关于理论、方法、政策和案例等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且滞后于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实践。

  • 标签: 资源型城市 创新 研究进展
  • 简介:我国西部涵盖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拥有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球人才加速流动今天,这些城市如能抢抓机会,出台更加优惠政策,营造更加良好创新环境,必将成为汇聚人才高地。以重庆市为例,借用GEM模型,通过对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抽样和海归创业者抽样调查,评价了重庆引进高端人才环境及现状,在分析借鉴西方几个发达国家引进人才经验基础上,从营造良好环境、实施知识城市战略吸引人才、出台更加宽松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标签: 西部中心城市 海外高端人才 引进 政策建议
  • 简介:云岩寺内饰图案对于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和内容是艺术史一个重要课题。云岩寺塔壁画纹样种类繁多,纹样工艺塑造手法特殊,并且有丰富色彩表现。它是五代、唐宋时期比较典型装饰符号,经过几次整修,图案仍保留宋代风格特点。按照装饰纹样内容类型及特点进行类比,对各种纹样类型挖掘深层次意义。云岩寺塔纹样装饰,有着极其独特图案风格和历史价值,对于中国图案艺术史发掘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云岩寺塔 壁画纹样 装饰艺术
  • 简介:以安徽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网络游记为基础数据,从游客来源、游客旅行方式、游客关注点、游客满意度四个方面,对安徽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行为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安徽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来源主要与来源地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有关;客流高峰一般出现在四月以及十月,八月与十二月客流最少;与朋友或者独自旅行的人占大多数,游客消费偏低;游客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化、历史典故、奇特景观三个方面;游客满意度较高,但价格不合理、管理不善、安全存在隐患等是游客不满意主要原因。

  • 标签: 安徽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游客行为
  • 简介:新城新区城市文态规划为新城发展史中重要内容,将有效软化(工具)理性城市非人倾向,推动新城新区走向以人主体性彰显和解放为内核感性城市。从城市文态角度,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深圳阶段、浦东阶段、产城一体阶段、城市文态阶段。作为新城新区城市文态发展最新阶段,成都天府新区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中总结出4种模式,针对不同语境,探索从传统走向现代不同路径。铁像寺水街以策划、设计、运营、传播等多方面成功协作,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换典范,具有现代性出场重大意义。

  • 标签: 新城新区 城市史 文态规划 天府新区 铁像寺水街
  • 简介:2018年12月7日至12月8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第23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是一次学术交流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居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研究"这一主题与"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聚落(民居)保护与更新"、"传统聚落(民居)营建智慧与文化传承"、"传统聚落(民居)研究学术传承与发展创新"三个分议题展开交流,集中展示了中国民居建筑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反映了民居建筑学术研究新动向。

  • 标签: 乡村振兴 民居研究 文化传承 学术会议 三十周年纪念
  • 简介:以江南民居和江南军事移民建造安顺屯堡为例,从院落营造思想文化出发,对比分析两者院落空间尺度、空间序列、平面形式以及院落重点空间处理等几个方面的异同,分析了安顺屯堡与江南民居两者院落空间营造特色,从而探究了南方合院式建筑院落空间随着地域变化而产生适应性营建特征。

  • 标签: 安顺屯堡 江南民居 院落空间 军事移民 适应性
  • 简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粤港澳将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另加活力四射珠三角。由于这种法域和政体差异,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性环境保护及治理法律关系复杂,进一步深化合作中法域差异导致法制障碍不容忽视。因此,应以CEPA框架下所签署双边协议中环保合作条款为准则,在开放合作中相互借鉴吸纳包容,通过法制力量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创新制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协调、法治

  • 标签: 跨域性 生态环境治理 协调化 法治化
  • 简介:云南省作为山地特征较明显西部省份,山地城市周围地形地貌条件极其复杂,空间生长不同于平原城市,因而山地城市其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相较于平原城市更难以把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多方利益主体之间强烈博弈加剧了规划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尤其是规划编制较落后、城市建设水平不高县级城市。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出发,通过对山地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力图从指标控制、竖向设计和生态景观层面入手,对地理环境复杂山地小城市规划管理进行思考,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具合理性管控指导。

  • 标签: 山地小城镇 控制性详细规划 指标控制 竖向设计 生态景观
  • 简介:近年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空间特征与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密切关联,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但随着武汉湖泊时代性转变,尤其是中心城区湖泊园林化比例提升,环湖开发力度空前,城外湖相继转变为城中湖,郊区湖泊工程景区增多,今后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必将出现不同空间策略。中心城区公众参与虽仍居主导地位,但参与重心将在共治共享,从"护岸"转向"护水"和"利生"、"利民";新城公众参与湖泊共建共治将成为热点,力避中心城区湖泊老路,"护岸"与"护水"是当务之急;远城区则重在唤起本区公众参与意识,以点带面。

  • 标签: 武汉 湖泊治理 公众参与 城市化 新城 湖泊眼
  • 简介:'紫蒙'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慕容廆载记》,唐代曾设立过紫蒙军。至于紫蒙军设立于何处及性质,说法不一。张弓认为紫蒙军设立在平州(《唐代仓廪制度初探》,第112页),冯金忠(《试论唐代河北屯田》,《中国农史》2001年第2期)也曾这样认为.

  • 标签: 唐代墓志汇编 周道务
  • 简介:与传统玉米种植史研究范式不同,本文从气候突变、山林经济角度分析清代浙江省玉米种植史料生成,认为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几次洪灾促使地方官员和士绅提出玉米引发水土流失观点,道光年间降雨量增多又推动其形成更为完整玉米为害表述体系,进而影响地方志书写。清代江南木材需求量扩大,繁荣了浙江山区杉木种植业,推动棚民采取刀耕火种法和林粮间作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玉米也因具有根系发达、穿透力强等特点而取代传统杂粮成为新'花利'作物,承担起维系劳资双方利益分配机制功能,但却没有成为山区主要粮食作物,更不会直接促成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 标签: 玉米 气候突变 山林经济 “花利”
  • 简介:明清时期,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经历了'内外'分际历史过程。有的土司留在王朝国家版图,成为'内',有的土司离开了王朝国家版图,成为'外',明朝确立'三宣三慰'土司整体政治格局变为了分属不同政治共同体'内外'土司,最终在清缅战争中因官方提出'内地土司'概念而得以确认,展现了明清以来云南西部边疆从有疆无界整体土司区变为'尔疆我界'中缅边界过程,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疆域变迁及边疆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影响到东南亚世界历史政治格局发展进程。

  • 标签: 明清时期 西南边疆 内地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