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南海问题有关各方中,越南是最主要的争端国,在过去几年,南海问题几乎"绑架"了中越关系。中越建交60多年来双边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无争议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中越对峙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南海争端加剧期。尽管双方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南海问题并不是中越关系的全部,中越关系发展是顺应了大局的。本文分析探讨中越建交60多年来南海争端呈现的阶段特征,并预测两国关系走向。

  • 标签: 南海 越南 中越关系
  • 简介:南水北调工程沿途穿越楚文化区、齐鲁文化区、燕赵文化区等中国古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北京段全长约80公里,穿过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长沟镇、韩村河镇、周口店镇、城关镇、青龙湖镇和丰台王佐乡等。输水管线之下分布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在国家发改委、国调办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的指导配合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调考古工作队经过10个月的发掘,完成南水北调

  • 标签: 南水北调中线 房山区 清代墓葬 发掘 一期工程 遗址
  • 简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县域尺度,计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道路网通达的空间演化规律:县域通达演化保持时间惯性,空间分布整体遵循良好的指数律,空间极化程度保持连续,通达极值的县域分布具有空间惰性;县域通达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中心-外围的环状分异,局部出现一定变形,具有强空间集聚,形成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县域通达的这种空间变化受其自然环境“刻画”明显,呈现“反自然梯度”格局,也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但不同指标下的社会经济“牵引”强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县域通达与自然—人文地理系统保持空间共轭协同,遵循一定的空间对称:县域通达分布遵循中心地原理,与城乡节点体系的靶形分布一致;通达空间供给与人口和经济需求保持密切耦合,与地形地貌分布具有宏观上的对应和一致,空间呈现协同共轭的“〉”型结构。

  • 标签: 通达性 县域对称性 空间演化 城乡道路网 武汉城市圈
  • 简介:基于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论、博弈论等基本理论以及心理学对理性的阐释,本文剖析了零团费的产生和存在根源,建立了零团费演化的“路径依赖”机制模型和均衡模型两个简单模型,并得出结论:零团费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零团费最终根源在于消费者有限理性决策和我国大众旅游者独有的消费特征,消除零团费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

  • 标签: 零团费 演化机制 均衡机制 有限理性 路径依赖
  • 简介: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辽宁收获的喜讯一个接一个:8月26日,丹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高速公路干线贯穿东西南北,14个省辖市市市直通高速公路,辽宁的公路建设又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 标签: 中国 辽宁 公路建设 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 简介:分析了沈阳市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城市景观及其演化情况,并分析了沈阳市城市景观发展演化的驱动因素.认为城市景观的演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动态化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直接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和决策因素、工业发展、人口增加及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等.

  • 标签: 城市景观演化 驱动因素 沈阳
  • 简介:人地关系起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民俗演化与人地关系发展在历史进程、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发展趋向等方面的一致,探索协调人地关系的新途径及其可行

  • 标签: 民俗 人地关系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体系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内容由早期的案例研究、基于属性的世界城市排名,发展为对世界城市体系结构的定量化分析。这些变化是与城市间关系数据的日益丰富分不开的,数据的丰富也带动了世界城市体系研究方法的日益丰富与完善。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定量化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城市体系定量分析方法的演化:由社会网络分析到链锁网络模型的发展以及两种方法的讨论和完善进行了梳理,并对两种方法的异同进行了对比。最后结合中国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世界城市体系 定量 联系 社会网络 分析 链锁网络模型
  • 简介: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用以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其数量多寡、等级及类别在空间分布格局上较大程度的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趋势。以山西11个地市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空间基尼系数、β指数、指数和通达度指数,分析11个地市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并揭示其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山西的景点呈集聚型分布,景点空间分布比较均衡,但是景点的连接度和通达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合理化布局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点-轴”开发
  • 简介:能否实现国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推进都市圈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计量模型,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以1995、2000、2005、2010年4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定量分析合肥都市圈三生用地转型、时空格局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发现:①1995-2010年合肥都市圈三生用地转型呈现生产用地明显减少,生活用地快速增加,生态用地略有提升;三者之间的转移关系大致为: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转移,生态用地基本稳定。②1995-2010年农村生活、生产用地及生态用地重心转移幅度较小;但从重心转移方向看,各功能重心空间转移方向差异较大,规律特征不典型。而从重心转移距离看,不同功能重心转移路径、转移距离各异。③1995-2010年,合肥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稍有波动和后期恶化的特征。并且,在不同时段合肥都市圈生态环境波动改善和退化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和贡献率差异显著。

  • 标签: 三生空间 空间格局 生态效应 合肥都市圈
  • 简介:演化经济地理主要研究经济景观的演化过程,其理论基础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复杂性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引入集群研究,运用微观-中观-宏观多尺度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集群演化的过程及其动力机制,打开集群内部的“黑箱”。微观视角关注企业惯例及其区位行为如何影响集群的演化过程与空间特征;中观视角关注集群的知识网络结构特征、企业间知识联系,与网络演化的过程;宏观视角关注集群系统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然而,由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与方法目前尚处探索阶段,将其应用于集群研究中仍存在不少局限。最后,结合中国产业集群现状,提出若干研究议题,认为未来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演化转向”。

  • 标签: 演化经济地理 产业集群 演化多尺度分析
  • 简介:文章通过对人地关系系统演化进行分析,总结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目前人地关系系统的核心内容,并得出可持续发展论是到目前为止人地关系论发展的最高形式的结论。最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呼和浩特市人口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人地关系系统 人地关系论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本文从经济发展的阶段阐述了城市的形成及发展,分析了中心大城市与生产型大城市的产业空间结构及其模型。认为当代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在城市经营商务中心的吸引下的内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而且对后工业化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的结构以及复中心城市诸中心的结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后工业化 城市空间结构 内部发展理论 出口基础理论
  • 简介:人地关系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化的特征,揭示了其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同里旅游商业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用地规模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并呈现从核心向四周扩散的特征,用地格局整体紧凑度不高;2旅游用地空间扩展以SWW、SE、SSE、E为主导方向,拓展强度呈增大态势;3针对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剖析表明,经济利益、农户行为转变、市场发展需求、级差地租及政府行为的综合驱动导致了其用地格局的空间演化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旅游商业化 用地格局 驱动机制 同里
  • 简介:本文基于港口形成演化视角,从海岛港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认为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形成演化过程有四个过程: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空间外拓阶段;并归纳出海岛港口地域组合形成演化模式,认为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按照“岛域主导-岛际主导-区际主导”的顺序进行演化,形成岛域主导模式、岛际主导模式和区际主导模式三种演化模式。本文认为,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目前正处于从岛际非均衡集中阶段向岛际均衡分散阶段的过渡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海岛港口地域组合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

  • 标签: 海岛港口 港口地域组合 形成演化 模式 机制 长山群岛
  • 简介: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30多年的纵向发展演化实例,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微观基础(农户、企业)、中观尺度的产业网络和宏观尺度的外部环境(制度、技术和空间)如何共同演化并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变。研究发现:①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其内部基本行为主体农户与企业、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地域空间的演变具有协同作用、共同演化,特定的影响因素与集群网络交互作用形成了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②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技术、空间和制度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协同演化特征,微观主体的组织创新是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及地域空间演变是微观变化的综合。③在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个别农户和企业的成功示范,又要重视地理邻近效应对整个产业网络、技术、惯例形成和空间再造的作用。本研究结论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管理实践和集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农业产业 集群 共同演化 鄢陵县
  • 简介:伴随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现代旅游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不寻常的30年。回顾发展,这一历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1978—1987年的探索与奠基阶段、1988—1997年的发展与深化阶段、1998~2008年的繁荣与困惑阶段;其特征与规律可以总结为5个坚持——坚持扎根实践推进旅游研究;坚持综合、跨学科推进旅游研究;坚持科教结合推进旅游研究;坚持国际合作推进旅游研究;坚持广聚民间智慧推进旅游研究。遵循发展规律、立足现实问题、凝聚学人力量,必将创造旅游研究新的辉煌。

  • 标签: 旅游研究 改革开放30年 阶段 特征 规律
  • 简介:本文通过对休闲时代概念的界定,划分了休闲时代的发展阶段,着重阐述了休闲时代的多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体闲时代的发展现状,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休闲时代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 标签: 休闲时代 特点 对策
  • 简介:本文探讨了西德(原西德,下同)城市步行街的演变,论述了步行街在1945年以后由单一功能的街道演变为整个中心区的社会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也分析了西德城市中心某些社会团体对步行街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所发挥的影响,以及西德步行街的经验对世界其它国家城市的普遍意义。

  • 标签: 步行街 城市中心区 城市步行区 发展阶段 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
  • 简介:本文基于对城市休闲功能概念的界定,分析了城市休闲功能的构成要素及内容,并以上海城市休闲功能发展为例,依据体闲服务设施配置重点和满足对象的变化,分析城市休闲功能的发展阶段与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城市休闲功能优化提出若干建议。

  • 标签: 休闲功能 发展阶段 演变特征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