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厦门-金门大桥桥址地处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南段,濒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为了保障跨海大桥的长期安全性,无疑应对桥址地区的地震地质稳定性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近30多年来,对该地区地质构造调查、陆海地球物理探测、地壳形变观测、地震活动性、地壳动力学和工程场地特征等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块构造自晚第四纪以来,呈间歇性上升运动,速率约1-2.3毫米/年,史今地震能量释放速率为(2.737-7.999)×107焦耳/公里2/年。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速度值为9-13毫米/年。从震源机制揭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为SE125°,仰角2-8°,引张轴(T轴)为SW215°,仰角2-10°,中间轴(N轴)近垂直。这导致台湾动力触角对闽东南沿海产生强烈的推挤作用。形成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在漳州和金门海外曾发生过61/4至61/2级地震,但桥区内未有破坏性地震(Ms≥43/4级)发生,表明厦门-金门地区构造稳定性介于泉州与南澳岛海外Ms≥7.0级地震的不稳定区之间,为相对较稳定区,适宜建跨海大桥。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显示,桥场地区由花岗岩、变质岩形成的丘陵、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所组成。依据场地不同特点与

  • 标签: 地壳动力状态 地震构造 构造稳定性 桥线比选
  • 简介:本文主要应用地球物理指标B(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值,单位毫伽/公里)值,结合深断裂、地壳结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莫霍面形态和历史地震分布,对省内区域地壳划分了四个不稳定区;两个次不稳定区;三个基本稳定区和一个稳定区。

  • 标签: 区域地壳稳定性 布格重力异常 莫霍面 地壳结构 青海省
  • 简介:本文研究了在震源近场时,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不同坡面形态对碎石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多种坡面形态的边坡模型.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边坡在地震波作用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临空坡面对输入地震波有放大效应;坡面的水平位移与加速度峰值随高度增加而增大,随坡度增加而增大;随着坡面凹度的增大,剪应力增量向坡肩处集中,坡肩愈加不稳定;随着坡面凸度的增大,剪应力增量向坡腰处集中,坡腰愈加不稳定;台阶对坡面的加速度放大效应有削弱作用,台阶数越多越稳定.同时给出了边坡防治的几点建议:减小坡面的坡度;对凹型坡加强坡肩位置处的防治,对凸型坡加强坡腰位置处的防治;对高边坡可设置多级台阶增加稳定性.

  • 标签: 坡面形态 地震 斜入射 碎石土 稳定性
  • 简介:本文介绍了作者所开发的一套实用型黄土坡体“三维最危险滑裂面”搜索和稳定性评价软件系统的核心思想,即采用MonteCarlo随机搜索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高效生成一系列接近(或包含)“最危险滑裂面”的三维滑裂面,并以Hungr法所确定的稳定性系数最小为筛选依据,搜索确定任意形态黄土坡体的“三维最危险滑裂面”,进而基于已知的“三维最危险滑裂面”,进一步考虑各种可能的参数变化,进行严密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 标签: 黄土滑坡 三维最危险滑裂面 稳定性评价
  • 简介: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区7级以上以走滑为主的30个地震的地表破裂参数资料,拟合出了青藏高原区新的震级与破裂带长度统计关系式,并结合前人的统计关系式,分别通过破裂带长度估算震级,求出了估算震级与仪器震级的差值。同时将差值为正值(即估算震级偏大)的归为一类,差值为负值(估算震级偏小)的归为另一类,做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差值为正值的地震所处的走滑断裂带一般位于一级块体或次级块体的边界断裂带上;差值为负值的地震所处的走滑断裂带大多位于一级块体或次级块体内部断裂带或断裂带的交汇处。基于上述分类的差异,作者对不同回归关系计算的差值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给出了修正计算结果不确定性的参考值,为降低估算震级的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青藏高原 震级 破裂带长度 不确定性分析
  • 简介:本文选取山东地区2个Ⅲ类场地的工程地质勘探及土层剪切波速等资料,将土层厚度按5个深度段,每个分段给出了4个土层剪切波速的改变量,通过改变不同深度段土层剪切波速,建立了19种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深度段,不同概率水平下土层剪切波速的变化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深度段土层剪切波速的变化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土层剪切波速的改变在1-10m、11-40m和地震输入界面处三个深度段对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影响较大;其中,41-70m和71-100m两个深度段剪切波速的改变对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影响小;在土层深度1-10m时,剪切波速降低,峰值变大,剪切波速的改变与峰值的改变呈负相关;在其它深度段,剪切波速降低,峰值变小,剪切波速的改变与峰值的改变呈正相关.剪切波速的改变在1-10m和11-40m两个深度段对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影响较大;在41-70m、71-100m和地震输入界面三个深度段对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影响很小.

  • 标签: 场地地震动参数 剪切波速 不确定性 Ⅲ类场地
  • 简介:年度地震趋势会商研究报告是地震系统重要的科研报告。由于以往报告的表示方式陈旧、有限,报告表达的效果常常不尽人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商报告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实多彩,论证、推理表达得一目了然,图文声像形象生动。提高了会商报告的水平,推动了高科技在会商报告中的应用。本文从多媒体演示系统的制作创意、工程方法、技术应用、系统集成、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介绍多媒体技术在地震趋势会商研究报告中的应用。

  • 标签: 多媒体 地展趋势会商会 应用研究
  • 简介:<正>如何从事地震科学研究金星福建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12月内容介绍一、引子二、如何提炼科技问题三、如何确定研究途径四、如何评估研究结果五、结论引子地震科学1.以观测技术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系统:传感器、记录器、传输系统、分析系统频带范围:“窄”→“宽”(数百秒到n+Hz)动态氛围:“小”→“大”(120dB~160dB)高智能化:时间服务系统,计算机化2.理论基础是震源理论和地震波传播规律地震预报:研究地震的孕育过程应力积累过程——应力场、形变场震源理论:研究地震的破裂、发展、停止过程位错理论、动力学理论——表象定理地震波传播:研究地震波在各种介质条件下的传播规律走时——费尔马原理、因果律振幅——衰减、频散

  • 标签: 地震科学研究 表象定理 地震波传播 应力积累 孕育过程 费尔马
  • 简介:研究金寨台地倾斜多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取地倾斜的正常变化形态及干扰形态.对安徽安庆4.8级、江西瑞昌4.9级等地震前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当倾斜仪出现打破以往年变正常规律的形态及多项指标超出二倍标准差时,即可视为异常出现.当趋势异常出现转折,即可视为进入短期阶段,应注意未来1个月左右地震发生的可能,矢量方向大致指向或背向震中.

  • 标签: 形变观测 地倾斜 地震前兆 异常指标 金寨台
  • 简介:通过分析研究美国地质调查局和日本气象厅的仪器烈度算法,认为计算仪器烈度要综合考虑幅值、频谱、持时等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创新地提出了利用三分向合成加速度、速度计算仪器烈度,并通过汶川8.0级地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推荐的仪器烈度算法,其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地震烈度速报提供参考。

  • 标签: 仪器烈度 地震动参数 三分向合成加速度
  • 简介:本文收集、整理了台湾集集大地震前后福建、台湾地区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地质、大地形变测量以及板块运动的大量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内容涉及集集大地震的序列特征、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地壳形变、断层动力学、板块运动、地震成因以及前兆现象等。可供深入研究集集地震参考。

  • 标签: 集集地震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断层动力学 地震成因
  • 简介:研究各类地震序列震级一频度客观分布的基础上,我们对45个地震序列的特征震级M0的普遍特征及差别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为地震预报探讨了一种可能的方法一用特怔震级M0≥2.0(或平均震级M≥2.1)作为地震预报的一个前兆性指标。同时还发现,当序列中主要事件超过7级以后,M0和M均限定在很小的震级域内变化。

  • 标签: 地震序列 特征震级 平均震级 震级一频度分布
  • 简介:本文根据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管理、更新以及共享的需要,针对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属性、服务、时间、传递等特性,在借鉴地震应急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相关行业分类标准基础上,研究了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分类方法,设计了分类编码结构,其成果可提高各地震应急专业技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提升应急信息产品的使用效率。

  • 标签: 地震应急 信息产品 分类编码
  • 简介:本文以核动力工程和大型水电等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PGA随超越概率水平增大,其降低幅度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②上述关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基本烈度地区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地震危险性 超越概率 PGA 核电厂
  • 简介: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情,着眼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信息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探讨把防震减灾工作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救灾的创新和转变.以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为目标,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国家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关键技术支撑,不断提高地震行业应对地震灾害的基础信息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地震行业中各个业务技术系统的功能,使防震减灾成果更好、持续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 标签: 地震安全 协同联动 公共服务
  • 简介:在地震地球化学前兆观测中,土壤(断层)气观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了利用水氡、水质、气体观测仪器设备进行土壤(断层)气的实验观测.对濮阳地区土壤(断层)气特征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地震前兆 土壤(断层)气 观测方法 气体特征
  • 简介:80年代中期以来地震分形研究在中国兴起,并发展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科学分支。本文综述了近年中国地震分形研究的概况,及取得的重要进展,并提出了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标签: 地震 分形 中国
  • 简介: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在青海境内发掘的古地震资料,阐述了开展古地震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和现状。提出了辨认古地震期次、判别古地震强度和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与标志。

  • 标签: 古地震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