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福建地方爆破波形的分析,总结了本省地方爆破的一些波形特征,有利于今后对爆破的识别,并提出今后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爆破波形 振幅比 周期
  • 简介:在结构损伤识别中,损伤发生的时间、损伤定位及损伤程度是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利用HHT方法结合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分析刚度突变MDOF体系在地震波输入下结构的动力损伤识别问题,并以刚度突变4DOF结构体系在ELCentro地震波输入下结构动力特性识别为例进行了讨论。通过Fourier变换得到了结构损伤后的自振频率,利用HHT方法识别出结构损伤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运用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识别出结构损伤后的刚度,从而确定了损伤的程度。

  • 标签: FOURIER变换 HHT方法 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 刚度突变MDOF体系 损伤识别
  • 简介:收集整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台形变数字化观测固体潮分钟值资料,论述了抽水、降雨、大风、进人、仪器调零、断电或者电压不稳定以及其它仪器故障等因素对形变数字化高频记录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利用数字化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地震短临异常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 标签: 数字化 形变 固体潮 干扰 短临异常
  • 简介:本文用我台短周期DD-1地震仪所记录1993年5月25日南美6.6级极远震记录图进行震相的比较与识别

  • 标签: 短周期 远震 极远震
  • 简介:潜在震源区的判定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的基础,潜在震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的合理与否;本文采用多维实测数据类似性和差异性相对识别的ISODATA算法,对兰州——古浪地区的潜在震源进行了识别,给出了该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及其震级上限,为潜在震源区的综合判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使得潜在震源区的综合判定更为合理。

  • 标签: 地震危险性分析 震源 震级限值 兰州——古浪
  • 简介:1.引言模式识别法在地震危险区预测和地震预报中已有许多应用,但发震特征的选取随地区地震活动特点的不同,以及研究者认识的差异而不同。笔者为了判定青藏高原北部部分地区地震活动的危险性,根据定性分析,选择了以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因素为主的12个特征量,运用模式识别的加权Hamming方法判别研究区内

  • 标签: 识别特征 模式识别 特征量 地球物理场 Hamming 图像识别
  • 简介:基于多种地震学参数的地震对应相关谱(ECRS)方法,以祁连山地震带5.5级以上地震为目标地震,分析研究了目标地震前古浪窗口小震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异常特征,提取了古浪窗口小震活动的多种地震学参数的综合异常指标。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5.5级地震前,利用地震活动性多种参数的综合对应谱可以较好地识别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异常,其对应率较高。

  • 标签: ECRS方法 综合异常指标 窗口地震 古浪
  • 简介:运用CUM-AIC方法分析了聊古-井气氡浓度观测资料,发现2006年4月9日山东莘县与河南濮阳交界的濮阳ML4.6级地震前气氡浓度有异常变化,异常持续时间达10天,计算结果中的转折点对应着异常的起止时间.CUM-AIC方法优于传统的一阶、二阶统计量分析方法.

  • 标签: 高阶统计量 气氡浓度 CUM-AIC方法 短临异常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近震条件下,确定台阵三分向记录图中Pg波震相的初至识别方法,并对美国UPSAR台阵记录到的2003年发生在圣西门(SanSimeon)地区6.5级的地震数据进行了Pg波震相分析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震相识别方法是有效的。

  • 标签: 台阵 近震 震相识别
  • 简介:对2008—2010年河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一些非天然地震的典型事例进行了分析,归纳出这些非天然地震波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 标签: 波形特征 识别 河南省
  • 简介:为研究环境温度对珠江黄埔大桥频率监测的影响,首先要对大桥模态频率进行连续识别。珠江黄埔大桥上架设的监测系统为强震动台阵,相较于其他健康监测系统测点较少,因此,应基于强震动台阵系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对大桥频率进行识别。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平均正则化功率谱法(ANPSD)、频域分解法(FDD)和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法(Cov—SSI)的识别结果,择优应用于珠江黄埔大桥的频率自动识别中。采用珠江黄埔大桥强震动台阵记录的2013年4月至11月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频率识别识别结果可用于观测和研究大桥频率在环境影响下的波动情况。

  • 标签: 环境振动 结构健康监测 珠江黄埔大桥 模态频率识别 频率变化
  • 简介:以2012年6月24日宁蒗5.7级地震为例,通过研究该地震前后的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宁蒗5.7级地震前的形变观测资料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并总结了前兆异常识别的方法。

  • 标签: 宁蒗地震 形变观测 短临异常
  • 简介:高光谱遥感作为20世纪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重大进步的产物,通过其较高的光谱分辨率,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球表面信息,在各个研究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尽管高光谱遥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针对其在震害评估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在总结高光谱遥感的特征、优势及不同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其在震害评估领域的应用研究。基于ASD地物波谱仪获取的建(构)筑物光谱曲线构建可用于震害分析所需的光谱特征库,对比光谱库中地物曲线之间的差异后,发现高光谱遥感在震害评估领域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因不同震害地物之间的光谱特征曲线存在差异,依据这种差异可区分不同的震害信息,从而对震害遥感图像进行精细分类。

  • 标签: 高光谱遥感 光谱特征 地物光谱库 震害评估
  • 简介:对福建地区5个台站5套倾斜仪10年的资料,统一用调和分析、差分分析、卡尔曼滤波和最大相关系数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处理,提取异常信息,统计分析对该地区有意义Ms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是:地倾斜固体潮M2波γ因子异常与地震的对应率为46%(P=54%),差分分析方法识别的异常与地震对应率为23%(P=42%),卡尔曼滤波方法识别的异常与地震的对应率为30%(P=34%),最大相关系数分析方法识别的异常与地震对应率为19%(P=37%)。

  • 标签: 地倾斜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 简介:以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结构为例,进行了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及振动特性识别研究。基于半功率带宽法对结构脉动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出了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以及相应的阻尼比。各振型都具有较大幅值的楼层分别位于3、6和8层,据此设计并建成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分析台阵地震记录识别出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同时功率谱曲线显示,井下数据存在高频特性,初步判定其来自钢套管振动。开展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利用观测楼层上地震记录的卓越频率不断修正结构数值模型,直至结构反应与地震记录的频率值相符,且与脉动测试数据基本一致,相对位移对比分析发现,在该模型基础上相对位移反应与相对位移记录基本吻合。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较好地实现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的观测目的。

  • 标签: 脉动测试 地震反应观测 卓越频率 相对位移
  • 简介: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存在着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训练时间太长等缺点,本文采用基于浮点编码的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初值空间进行了遗传优化。用基于浮点编码的遗传算法来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可得到最佳初始权值矩阵,并按误差前向反馈算法,沿负梯度搜索进行网络学习。文中以混凝土重力坝结构作为算例,用结构的模态频率变化作为网络的输入向量,结构的损伤位置作为输出向量,对网络进行了训练。仿真结果表明:遗传BP神经网络的收敛和诊断能力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可有效地运用到大坝结构的健康诊断与损伤识别中。

  • 标签: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损伤 大坝
  • 简介:利用波形对比分析与多台到时对比的方法找出了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常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流动台资料的利用率.

  • 标签: 综合分析 流动地震台 波形
  • 简介:本文收集、整理了台湾集集大地震前后福建、台湾地区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地质、大地形变测量以及板块运动的大量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内容涉及集集大地震的序列特征、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地壳形变、断层动力学、板块运动、地震成因以及前兆现象等。可供深入研究集集地震参考。

  • 标签: 集集地震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断层动力学 地震成因
  • 简介: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因其传播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已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地震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新兴媒介平台的优势,通过对地震信息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建立以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为主体的地震信息发布构架.同时,借助大众新媒体传播及时快捷、立体多元、全面覆盖的信息平台,可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信息服务.

  • 标签: 地震信息 传播平台 综合服务
  • 简介:21世纪以来,井下观测以日、美等国为首迅速进入“深钻井,多分量,宽频带”的发展时期,我国也紧随其后开始了井下综合观测技术的研究.本文介绍了10年来井下综合观测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中的应用,展示了各国井下综合观测技术上的成果,并分析比较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最后对深井高温高压环境、多测项集成技术和井下安装检测工艺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我国,井下综合观测仍属于技术创新项目,虽然第一批井下综合观测系统已成功研制出来,并在500m以内的钻孔中进行了小规模的实验,但成功经验较少,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 标签: 地震 深井观测 井下综合观测技术 科学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