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滑动定律,建立断层黏滑模型,采用阶跃形式的应力扰动加载于断层模型上,利用Runge-Kutta数值积分方法,主要分析了应力扰动值的正负、大小和加载时间t0对断层滑移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库伦破裂应力为常数,不论是正应力起主导作用还是剪应力起主导作用,对后续断层的作用几乎一样。静态应力扰动作用下断层的成核周期会发生提前或者延后,具体表现为:当库伦应力为正时引起断层的成核时间提前,且提前量小于原有周期值;库伦应力为负时引起时间延迟,且延迟时间不受原有成核周期限制。库伦应力扰动的幅值越大,引起的滑移时间改变量越大。成核时间提前量与应力扰动的加载时间有关,在前期施加同样大小的应力扰动,时间提前量呈现随加载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 标签: 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滑动定律 黏滑 断层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 简介:利用2009年以来的山东流动重力网复测数据,给出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积动态变化图像及GPS站的重力值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大体反映出近期山东地壳物质运动状态,累积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区域构造块体之间的运动与断裂构造作用。

  • 标签: 山东地区 重力场 GPS 构造活动
  • 简介:系统分析了胶东测区1996—2009年期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着重探讨了1996年以来相邻期的重力点值的空间变化规律,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表现为:胶东测区自观测以来有着活跃-平静-活跃-逐渐稳定的变化过程。另外,分析了胶东测区内断裂带附近的部分测点的点值和段差值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胶东测区重力场时、空、强动态演化特征的初步认识,这为今后对山东地区重力场深入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胶东测区 重力场演化 地壳运动 构造活动
  • 简介:本文计算了福建自1992年至2004年以来的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并进行动态组合,绘制组合动态三种特征量:ΔγEW+ΔγNS(表征扩容)、ΔγEW-ΔγNS(表征剪切应变)、ΔγEW/ΔγNS(表征介质各向异性)的时序曲线图,并进行固体潮特征分析,寻找中、强地震发生前远场块体和近场块体地倾斜突变性形变异常与之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福建沿海,海潮是决定倾斜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福建发生5级上的中强地震、台湾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时,福建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及其动态组合特征存在明显的渐进式突变性形变异常现象,异常量和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和震中距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标签: 地壳形变 潮汐因子 突变性 地震
  • 简介:利用从跨断层形变资料中获取应变强度比动态图像的方法,结合震例对川滇地区80年代以来跨断层形变资料选择方法不同所获得的应变强度比分布动态图像的2种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中短期强震危险区判定指标

  • 标签: 跨断层形变 应变强度比 最小二乘配置 动态图像 川滇地区
  • 简介:依据区域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特征,研究了濮阳市地震台2号井水化动态的变化原因.濮阳台2号井属多层-混合型井孔,采用双含水层进行水化观测,其水化动态的变化受地下水开采的影响.

  • 标签: 水化动态 影响因素 地下水开采 濮阳地震台
  • 简介:建立“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危害度”等概念来描述地震地质灾害各影响因子、要素及可能的灾害危害程度,进而建立构成地震地质灾害层次分析的概念体系及地震地质灾害空间预警评估模型,将定性评估转化为定量评估进行初步研究。

  • 标签: 地震地质灾害 预警评估 定量化 研究
  • 简介:在我国各地区承灾体特征差异性明显,且西南地区经历多次灾后重建,承灾体种类及其脆弱性呈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传统的通用数据标准已不再适用。此外,传统手工填写的数据采集方式导致数据汇总耗时耗力,且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严重影响了震害预测和灾后应急响应等工作的开展。本文以城镇规划数据为基础,依托智能移动终端,构建数据采集与动态更新一体化系统。系统通过对数据采集条目与流程进行定制优化,使其适应西南地区县城情境,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和实时录入。同时系统与城镇规划数据有机结合,利用实时采集的承灾体数据对城镇规划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其次引入智能化的承灾体数据交叉自动检验模块,确保数据准确。四川省丹棱县的应用示范表明,本系统显著改进了承灾体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一致性与更新速度,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为灾情获取和评估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了西南县市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

  • 标签: 承灾体数据采集 采集规范 数据校验 动态更新
  • 简介:永安冷冻厂井是东南沿海最深的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井深1000.44m,观测井地下水动态稳定,天马水位井井深103米,于2004年开始观测。本文分析深、浅两口井地下水动态年变化规律,计算水位固体潮潮汐因子、观测精度、噪声水平以及井孔对地应力响应灵敏度,对地下水动态观测质量的进行对比,为全面评估福建省地下水动态网资料观测质量作一次尝试。

  • 标签: 地下水动态 水位固体潮 观测精度 响应灵敏度
  • 简介:本文通过确立乌鸦嘴泉水电导率正常年动态变化,利用典型震例,分析乌鸦嘴泉水电导率年变动态与地震关系,讨论了引起水电导率年动态变化畸变的原因,并认为地震前兆异常是造成乌鸦嘴泉水电导率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年变动态 水电导率 地震前兆 震例
  • 简介: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s≥4.7级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的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的方法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的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率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空间参考数据。

  • 标签: 弱震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 空间光滑方法 完整性评价
  • 简介:基于大圆弧假定,利用傅立叶-贝塞尔(Fourier-Bessel)级数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含圆弧形沉积的楔形空间对平面P波的散射解析解。为方便构造地表面引起的散射波场,本文利用2个大圆弧面来模拟地表面,由连续性边界条件建立方程并求解得出该问题的解析解。算例结果表明,楔形空间沉积附近地表的动力响应特征依赖于入射波频率、入射角度、沉积内外介质特性与楔形夹角等因素,且位移放大效应较半空间情况更为显著。

  • 标签: 楔形空间 圆弧形沉积河谷 平面P波 散射 解析解
  • 简介:对滇西实验场1992年以来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对应Ms≥5.0级地震)的8条单项前兆指标.综合考虑单项前兆指标虚报率和漏报率对指标信度的影响,对单项前兆指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处理,减少了虚报和漏报的次数,预测效果明显提高.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分别建立了中期(T≤6个月)和短临(T≤3个月)预测模型.综合预测方案还提供了地点判定原则和震级估算原则.最终提供地震短临预测三要素.运用本综合预测方案对2011年腾冲5级双震、2013年洱源5级双震和德钦两次5级地震作用了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测.

  • 标签: 综合预测方案 分级预警 中短临预测 实践运用
  • 简介:以宁夏流体台网井水位、水温为例,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了同震响应波形特征。

  • 标签: 汶川8.0级地震 同震效应 水位 水温
  • 简介:人口是地震灾害的重要受灾体,准确的人口空间分布信息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依据。本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人口统计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相结合,应用基于居民地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模拟人口空间分布。首先根据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的分形几何意义,推导出城乡人口—面积统一模型;进而以2007年宁洱地震灾区为例,在建立居民地分类体系和遥感解译标志的基础上,目视解译获得准确的居民地信息;最后应用城乡人口—面积统一模型获得网格人口密度矢量数据。经检验,本文的结果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同时在人口数据空间化完成的基础上,以地震受灾人口估算为例,探讨了人口数据空间化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网格人口矢量数据的受灾人口估算结果更能客观反映地震灾情,可以为防震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人口数据 空间化 防震减灾 居民地 宁洱地震
  • 简介:通过对2008年至2015年腾冲台数字化水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腾冲台水温动态在腾冲及周边地区一些中强以上地震前表现出异于水温正常动态和主要干扰的震前异常特征。这些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水温阶升、水温阶降和盈江地震引起的震兆异常。这对于利用腾冲台水温震前异常作为地震短期预报的依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水温 异常特征 阶升 阶降 腾冲地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