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粉末X射线衍射(XRD)对伊犁盆地48个煤样中常微量元素和矿物含量进行测试,重点探讨As,Cd,Cr,Ni,Pb,Se,Be,Co,Mn,Sb,Th和U等12种潜在有害元素分布及赋存特征。结果表明:1伊犁煤中Mn和Co含量均值接近或超过世界煤和中国煤中Mn和Co含量均值,其他元素均低于世界煤和中国煤含量均值,尤其Se和Cd含量在各样品中均低于检测值;2伊犁煤中Be,Cr,As,Pb,Th和U以铝硅酸盐结合态和碳酸盐岩结合态存在,Mn主要以碳酸盐岩结合态存在,Co和Ni在木斯乡煤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在其他伊犁煤中主要以铝硅酸盐结合态存在。

  • 标签: 伊犁煤 潜在有害元素 分布 赋存
  • 简介:淮北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之一。灌溉水资源及环境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依据目前淮北地区,水环境的现状及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灌溉水资源及环境的要求,从:1.灌溉水资源状况;2.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3.区域地下水均衡;4.水污染等4个方面,探讨了淮北平原灌溉水资源及环境的潜在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灌溉水资源 水污染 危机 淮北平原
  • 简介:地面沉降是我国部分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关评估单位对我国主要城市地区的地面沉降灾害都有详细的研究和论述,但在有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划分,尚无统一标准。难以给建设单位和规划部门提供系统的量化的指标,用作科学决策。本文尝试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正交试验法对地面沉降危险性程度进行量化分级,为地质灾害评估提供统一的分级标准。

  • 标签: 地面沉降 危险性量化分级 层次分析法和正交试验法
  • 简介:北京地区地裂缝成因复杂,是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本文总结北京地区地裂缝的勘查方法,提出了地裂缝勘查评价体系。对地裂缝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地裂缝现状危险性评价应以活动强度为主要指标,预测地裂缝潜在危险是评价的重点。建议将地裂缝成因及工程建设类型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 标签: 地裂缝 危险性 评价 北京
  • 简介:港沟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塔河村西。该沟历史上未发生过泥石流,但具备了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存在安全隐患。本文分析了泥石流沟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采用刘希林法评价了泥石流的危险度,提出了相应的减灾防灾措施,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交通道路安全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港沟 泥石流 危险度 防治措施
  • 简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地质科学依据。本文以绩溪-黄山高速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例,介绍了皖南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引发或加剧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危险性、危害性。

  • 标签: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高速公路
  • 简介:以长白山天池泥石流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确定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为泥石流的预警和治理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层次分析法 泥石流 危险度评价 长白山天池
  • 简介:本文基于"5.12"特大强烈地震后汶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结合笔者在汶川县城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经验,分别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分阶段实施、对致灾地质体调查评价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危险性评估技术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地震灾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技术方法 致灾地质体 防治措施
  • 简介:四川省松潘县是安徽省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对口援助县。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技术援助组代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技术援助。其中,开展了"分散安置点建筑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由于时间紧迫,工作任务属特事特办,所以技援组工作人员采取定性评估和简化评估程序等方法,较圆满地完成了地灾评估工作。对于应急情况下的地灾评估工作,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地震灾区 分散安置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