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我院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7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7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其中基本痊愈的4例,占了5.6%;基本缓解的22例,占了30.6%;明显改善的14例,占了19.4%;进步的20例,占了27.8%;无效的12例,占了16.7%;肾阴虚型32例,有效25例,有效率为78%,脾肾阳虚型40例,有效35例,有效率为87.5%,总有效率达到了88.3%。结论证明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该不断的积累经验,探索发现新规律,争取在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上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和突破。

  • 标签: 中医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我院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7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7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其中基本痊愈的4例,占了5.6%;基本缓解的22例,占了30.6%;明显改善的14例,占了19.4%;进步的20例,占了27.8%;无效的12例,占了16.7%;肾阴虚型32例,有效25例,有效率为78%,脾肾阳虚型40例,有效35例,有效率为87.5%,总有效率达到了88.3%。结论证明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该不断的积累经验,探索发现新规律,争取在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上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和突破。

  • 标签: 中医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再生障碍性盆血患者采用雄激素联合环孢素A的治疗措施,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5年6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9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观察组患者予以雄激素联合环孢素A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近予以雄激素的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总有效率高达95.9%,对照组仅为73.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525,P<0.05);观察组患者共出现4例药物不良反应,占比8.2%,对照组共出现13例,占比26.5%,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65,P<0.05)。结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予以雄激素联合环孢素A的药物治疗措施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大大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积极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合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小儿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5月~2014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共9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入院编号进行排序后,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对照组(n=46)与联合组(n=46),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疗法,给予联合组患者联合免疫抑制疗法,对两组患者近期外周血常规指标和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联合组近期外周血常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联合免疫抑制疗法可尽早阻断患儿体内免疫系统紊乱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损害,显著提高远期疗效,临床意义显著。

  • 标签: 联合免疫抑制疗法 小儿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疗效 观察
  • 简介:目的:探究将中西医结合与普通免疫抑制疗法(IST)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运用IST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以传统的IST雄性激素为主治疗。恢复期逐渐减药至停药随访。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关于血常规、骨髓像等的情况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髓容量、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免疫抑制疗法的实施,提高疗效并降低病死率,改善和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是治疗IST无效的SAA的关键所在,而中药的抗菌消炎作用有阻断病情恶化的趋势,值得临床医学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免疫抑制疗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常规 骨髓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检验。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贫血患者,以5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作为I组,以48例难治性贫血患者作为II组,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II组患者的骨髓形态中的粒系细胞及红系细胞病态比例与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系的比例显著高于I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粒系细胞及红系细胞的巨幼变比例、多核小巨核细胞的比例、外周血中的幼稚粒细胞及幼稚红细胞的比例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难治性贫血患者进行骨髓形态检查的时候应注意巨核系病态造血,对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应注意巨幼变幼红细胞胞体,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贫血 巨幼细胞 骨髓形态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检验及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RA患者(RA组)35例和MA患者(MA组)4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接受骨髓形态检查。结果MA组患者巨幼变原始细胞胞体和早期细胞胞体的大小与RA组患者相比较而言明显较大。P<0.05时,在统计学分析中,该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结论难治性贫血症(RA)的对于骨髓形态予以检验的主要特点是巨核系病态造血,而巨幼细胞性贫血症(MA)的对于骨髓形态予以检验的主要特点则为幼红细胞的巨幼变化,骨髓形态的检验是主要鉴别上述两种疾病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形态检验 对比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MDS-RA)、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8例MDS-RA患者(RA组)、38例MA患者(MA组)作为研究对象。对2组患者实施骨髓形态检验,对比分析2组检验结果。结果RA组骨髓形态中有核细胞PAS阳性率以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红系细胞病态、粒系细胞病态百分率均显著高于MA组(P<0.05);MA组巨幼变原始、早幼红细胞胞体积均显著大于RA组(P<0.05)。结论MA患者的临床诊断应注重对巨幼变幼红细胞的胞体、核红细胞PAS阳性情况进行鉴别,MDS-RA患者诊断应注重对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进行观察。

  • 标签: 巨幼细胞性贫血 难治性贫血 骨髓形态检验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测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6月~2016年06月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50例作为对比实验观察组(B1组);同期选择地中海贫血患者50例作为对比实验对照组1(B2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比实验对照组2(B3组);对于三组研究对象于临床均开展血常规检测。通过对比最终检测结果以突出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以及平均红细胞体积几方面,B1组、B2组以及B3组研究对象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缺铁性贫血患者临床实施血常规检查,针对其同地中海贫血疾病之间可以进行有效鉴别,最终为缺铁性贫血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做出保证。

  • 标签: 血常规检测 缺铁性贫血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例行健康体检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76例贫血患者中,包括38例缺铁性贫血者及38例地中海贫血者,分别设为缺铁性贫血组及地中海贫血组。对这三组对象行血常规检测,对比三组对象Hb(血清血红蛋白)含量、RBC(血清红细胞)含量、MCV(血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结果缺铁性贫血组患者RBC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地中海贫血组患者RB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患者Hb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地中海贫血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患者MCV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患者MCV水平对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患者RDW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证明此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缺铁性贫血诊断 血常规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等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92.5%,护理满意度为95.0%,均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缺铁性贫血患者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整体护理 缺铁性贫血 治疗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分输血在治疗慢性贫血患者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究其临床上的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贫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人,选择一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输血治疗,另外一组作为观察组,进行成分输血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0%,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性输血在治疗慢性贫血患者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相对于传统法的常规治疗方法有着更高的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贫血 成分输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乳酸亚铁对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接收治疗的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乳酸亚铁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总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与血红蛋白(Hb)、治疗总有效率、总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酸亚铁片对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乳酸亚铁片 妊娠 缺铁性贫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癌连带性贫血贫血与胃癌临床病特点的关联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入选病例的血常规、胃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胃癌分期、胃癌分型以及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等相关数据。结果胃癌病例组织学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无关联性(P=0.017),χ2=0.9367,r=0.912;胃癌临床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有相关性(P<0.05),χ2=28.365,r=0.201;胃癌病理分期与贫血程度有关联性(P=0.002),χ2=5.2473,r=0.656;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无相关性(P=0.032),χ2=0.5473,r=0.013。结论胃癌的病例组织学分型和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胃癌连带性贫血无关联性,而与胃癌临床病理分型和胃癌病例临床分期有关联性。

  • 标签: 胃癌连带性贫血 胃癌病理特点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胃癌连带性贫血贫血与胃癌临床病特点的关联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入选病例的血常规、胃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胃癌分期、胃癌分型以及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等相关数据。结果胃癌病例组织学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无关联性(P=0.017),χ2=0.9367,r=0.912;胃癌临床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有相关性(P<0.05),χ2=28.365,r=0.201;胃癌病理分期与贫血程度有关联性(P=0.002),χ2=5.2473,r=0.656;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无相关性(P=0.032),χ2=0.5473,r=0.013。结论胃癌的病例组织学分型和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胃癌连带性贫血无关联性,而与胃癌临床病理分型和胃癌病例临床分期有关联性。

  • 标签: 胃癌连带性贫血 胃癌病理特点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CV、MCH和RDW检测在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缺铁性贫血小儿患者作为A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56例儿童作为B组,比较两组MCV、MCH和RDW的差异。结果A组MCH、MCV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其RDW则明显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检测MCV、MCH、RDW,对诊断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和大力推广。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MCV RDW MCH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高原地区20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调查分析方法对我地区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患者20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患儿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结果在出现了缺铁性贫血的小儿202例当中,所有的患儿均是出现了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由于营养不良导致贫血的原因是100%。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原因调查结果表示,患儿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主要原因。讨论饮食结构的单一,是导致在高原地区出现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最主要的病因。

  • 标签: 高原地区2 小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调查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输血治疗体会。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8月~2015年08月收治的5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科学输血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采用科学输血治疗方式,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8.00%,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治疗方式,其治疗有效率只有60.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科学输血治疗方式后,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治疗 体会
  • 简介:目的比较药物治疗与食疗对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差异,为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4月1日-2015年3月31日于湛江市赤坎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首次诊断轻度缺铁性贫血且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的837例6~36月龄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依家长意愿分为治疗组(药物治疗)与对照组(食疗)两组,于治疗1个月、3个月后(7天内)采末梢血行血细胞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贫血治疗有效率和血红蛋白浓度(HGB/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74.13%)和HGB水平(112.59±4.45)g/L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14.71%)和HGB水平(105.36±4.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0.50,P〈0.01;t=23.688,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92.79%)和HGB水平(120.71±5.17)g/L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9.54%)和HGB水平(109.87±2.81)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0,P〈0.01;t=31.438,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92.79%)和HGB水平(120.71±5.17)g/L明显高于治疗1个月后有效率(74.13%)和HGB水平(112.59±4.4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313,P〈0.01;t=51.121,P〈0.01)。结论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以药物治疗为主,食疗为辅,治疗应坚持足够疗程,在Hb值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充铁剂2个月,以恢复机体铁储备水平。

  • 标签: 婴幼儿 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 食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肾功能衰竭合并肾性贫血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肾功能衰竭合并肾性贫血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则接受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肾功能衰竭合并肾性贫血透析患者的护理中,优质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肾功能衰竭 肾性贫血 透析 优质护理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