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化学发光酶免疫在梅毒抗体检测中价值。方法:收集96例2022年10月-2023年2月期间,来院进行梅毒检测的疑似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经TPPA确诊试验检测阳性85例,阴性11例,再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ECLIA)和化学发光酶免疫(CLEIA)分别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ECLIA和CLEIA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LIA的灵敏度高于CLEIA,但是CLEIA的特异度高于ECLIA,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LIA与CLEIA用于梅毒诊断具有非常高的准确度,但是ECLIA和CLEIA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概率,尤其是0.4<S/CO<5.0的样本,需要俩种方法学综合判断,必要时结合TPPA进行分析,更利于对梅毒早期筛查和诊断。

  • 标签: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化学发光酶免疫法 梅毒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尿常规检验中应用尿液干化学检验联合尿沉渣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到2022年期间于我院接受尿常规检验的30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采集患者60毫升尿液,平均分为两份,其中1份采用常规尿液干化学检验进行检验,另一份则联合尿沉渣检验,观察对两组样本的检验结果。结果 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红细胞阳性检出率,联合检验高于尿液干化学检验(P<0.05);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白细胞阳性检出率,联合检验高于尿液干化学检验(P<0.05)。结论 在尿常规检验中应用尿液干化学检验联合尿沉渣检验有着极为确切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对白细胞与红细胞的阳性检出率。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尿液干化学检验法 尿沉渣检验法 白细胞 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验乙肝病毒血清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集到60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均作观察对象,并分别予以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检验。对比两种方法阳性检出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检出阳性率较酶联免疫更高(P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病毒血清 阳性率
  • 简介:摘要  目的:确定在指定的测试系统下,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可以采用激光粒度检测其粒径,保证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在实际应用中粒径检测项目结果数据的准确性。

  • 标签: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 粒度      
  • 简介:摘要:在我院专科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中,随机抽取40名分成两组,对观察组采取碎片化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而对照组则使用常规教学模式对比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分别比观察组的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更低,两组之间对比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对照组的满意度也明显低于观察组,结果差异显著(P

  • 标签: 碎片化学习 护理学生 移动设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的 检验 效果 。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患有乙肝患者 1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80 例。 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对乙肝病毒检验。观察组采用化学发光对乙肝病毒检验。对比两种方法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 结果: 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观察组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对比,它的检验效果更佳,准确度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到我院就诊的乙肝疑似患者100例。全部患者血清分别接受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检验。对比两种方法的乙肝病毒各标志物(HBsAb、HBsAg、HBeAb、HBeAg、HBcAb)的检出率及对不同浓度血清表面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结果化学发光对HBeAg、HBsAb、HBeAb的检出率与酶联免疫对三项的检出率对比无差异(均P>0.05),而化学发光对HBsAg和HBcAb两项的检出率(16.0%)、(45.0%)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对这两项的检出率(5.0%)、(20.0%)(均P<0.05)。化学发光对不同浓度血清检测灵敏度要高于酶联免疫,但两者对比无差异(均P>0.05)。讨论与酶联免疫法相比较,化学发光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出率更高,同时化学发光对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要略高于酶联免疫,但在实际检验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照观察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采用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89例乙肝患者当做研究样本,并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过程中给予所选患者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密切观察并比较上述两种检测方式在血清标志物中的检出情况。结果:化学发光在HBsAg中的阳性检出率为70.79%,在HBeAb中的阳性检出率为38.20%,在HBeAg中的阳性检出率为39.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X2=10.241/12.749/11.125,P<0.05)。结论:与酶联免疫法相比,化学发光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更高,既能提升乙肝病毒的临床检出率,又能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值得在鉴别诊断工作中持续应用或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临床效果 应用价值 比照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化学发光与放射免疫对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2022.6-2023.6}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4例异位妊娠孕妇。选择相同时期在我院实施健康体检的34例健康孕妇。均实施电化学发光和放射免疫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特异度与灵敏度均高于放射免疫(P<0.05)。结论: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具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电化学发光法 放射免疫法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进行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时应用化学发光免疫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肿瘤患者4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再抽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查体的健康人40例,将其作为参照组,两组均接受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查,所用检查方法均为化学发光免疫,对比各项指标阳性检出率以及各项指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各项肿瘤生物标志物阳性率以及检查结果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过程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进行检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通过此方法可尽早对肿瘤进行检出。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肿瘤生物标志物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酶联免疫化学发光对乙肝病毒进行血清学检验的诊断效果,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100例本院收治的乙肝疑似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酶联免疫化学发光血清学检验,将两种检验方式的结果与qPCR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检验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100例乙肝疑似患者中,经qPCR检查确诊85例,占比85.00%。酶联免疫对乙肝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00%、88.24%、73.33%;化学发光对乙肝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00%、97.65%、80.00%。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准确度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酶联免疫化学发光具备更高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酶联免疫法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化学发光原理,初步建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用化学发光在安图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依据 CLSI EP 文件对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干扰进行评估并与朗道免疫比浊试剂进行方法学比对。 结果: 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 5% ;在 1.87ng/ml ~ 146.47ng/ml 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方程为 y=0.9751x-0.4516, R 2 =0.9993 ;临床样本平均回收率为 95.2% ; 500mg/dL 血红蛋白、 500mg/dL 甘油三酯、 30mg/dL 胆红素对于 H-FABP 检测无干扰;与朗道免疫比浊试剂进行方法学比较,回归方程为: y=1.0018x-0.0863 , R 2 = 0.9881 ,两者相关性较好。 结论 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结果准确,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与进口朗道试剂相关性好,能够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化学发光法 方法学评价
  • 简介:摘要: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调查显示:从2013年末到2018年末艾滋病人数由3430万人增加到3790万人,携带者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的艾滋病例从2013年的80.9万人增至2018年末的125万人,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报告存活的感染者有95.89万人。针对目前艾滋病的传播进行研究,主要表现为性传播,其他传播的途径已经基本阻断或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如何早期诊断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免疫印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的临床价值 。 方法 :将我院 76 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 70 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提供相同的化学检验操作,分析化学发光免疫的实际应用价值 。 结果 :在检查中,患者糖链抗原、癌胚抗原与甲胎蛋白检出率均较高,而且观察组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查所得结果对患者恶性肿瘤病症确诊与治疗均有积极影响 。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恶性肿瘤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泾阳县就医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模式的分布现状、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就诊患者(住院和门诊),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仪ARCHITECT-i1000SR对4704例临床标本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测定,以数字序号1、2、3、4、5分别代表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并以检出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 共检出20种模式,其中全阴和单独HBsAb阳性占比分别为31.28%和30.56%;异常模式出现63例,主要以“1245”、“1345”、“1235”为主,占76.19。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阳性率分别是17.01%、48.81%、3.36%、25.09%、37.95%。结论 乙肝五项全阴的近1/3人群,需要加强乙肝疫苗的注射;异常模式中12同阳感染者应当积极治疗干预,防止其他病变的产生;HBsAg的流行率高需要加强管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甲状腺疾病临床检验中关于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应用探究。方法 本次总计纳入15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纳入对象收集年限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其中甲状腺肿瘤50例、甲亢50例,其他类型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炎症)50例,分别纳入观察A/B/C三组,并选取同期本院接受健康体检患者总计50例纳入对照组。入组对象均接受化学发光免疫和放射免疫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及准确性 结果 四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数值水平均高于放射免疫(P〈0.05);观察组ABC三组不同检查方法检出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学发光免疫检查灵敏度明显高于放射免疫(P>0.05)。结论 甲状腺疾病选择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可准确判断疾病情况,诊断灵敏度较高,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借鉴运用。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临床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患者在接受临床尿常规检验过程中采取干化学法结合尿沉渣进行尿常规检验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方法 筛选本院在2022.3-2023.2期间收治的到院接受尿常规临床检验的100名患者,分别使用干化学法、尿沉渣以及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对同一组患者进行尿常规检验。比对三种不同尿常规检验方法在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过程中对应的定量红细胞以及定量白细胞的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和错误率。结果 采取联合法进行尿常规检验,有更为精准的定量红细胞以及定量白细胞的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和错误率更低,三种不同检验方法的尿常规检验结果比对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进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干化学法结合尿沉渣进行检验,相对单一检验方式有更高的检验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普及。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干化学法 尿沉渣法 联合法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于2019年11月~2022年11月进行检验的44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组,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4例健康人作为本次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化学发光免疫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结果 研究组AFP阳性检出率为81.82%(36/44)高于对照组4.55%(2/44),研究组CEA阳性检出率84.09%(37/44)、FER阳性检出率90.91%(40/44)、CA199阳性检出率93.18%(41/44)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AFP检出水平(467.68±112.25)ng/mL、CEA检出水平(282.69±150.64)ng/mL、FER检出水平(121.52±101.47)μg/L、CA199检出水平(55.56±5.49)U/mL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肿瘤 标志物 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法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