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诱导扩增CIK和NK细胞效果并对比两种细胞活性。方法:于我院肿瘤细胞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诱导扩增培养CIK以及NK细胞,对比扩增效果。并使用CCK-8方法测定两种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过体外诱导,NK细胞占比显著高于CIK细胞,培养7d后,NK细胞占比达到(38.56±4.73)%,扩增效果显著高于CIK细胞[(13.16±2.10)%](P<0.05);培养14d后,NK细胞占比达到(62.80±7.28)%,扩增效果显著高于CIK细胞[(36.76±4.59)%](P<0.05)。在不同效靶比条件下,NK细胞组杀伤率显著优于CIK细胞组(P<0.05)。在效靶比6:1条件下,NK细胞组杀伤率(20.15±1.36)%,显著高于CIK细胞组[(8.36±1.10)%](P<0.05);在效靶比12:1条件下,NK细胞组杀伤率(41.39±2.68)%,显著高于CIK细胞组[(12.75±1.64)%](P<0.05);在效靶比25:1条件下,NK细胞组杀伤率(67.31±2.85)%,显著高于CIK细胞组[(58.71±3.30)%](P<0.05)。结论:通过对CIK和NK细胞的体外诱导扩增,NK细胞的扩增效果好于CIK细胞,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强于CIK细胞

  • 标签: 肿瘤细胞 CIK细胞 NK细胞 体外诱导扩增 杀伤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应用CIK细胞和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方法:于我院肿瘤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抽取外周血并对肿瘤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用于制备CIK细胞以及NK细胞,分别检测CIK细胞组、NK细胞组以及联合应用CIK细胞和NK细胞组不同效靶比条件下的杀伤率。结果:在效靶比5:1条件下,联合组杀伤率(47.21±2.18)%,显著高于NK细胞组[(34.85±1.90)%]和CIK细胞组[(31.58±1.29)%](P<0.05);在效靶比10:1条件下,联合组杀伤率(62.34±2.86)%,显著高于NK细胞组[(47.11±2.45)%]和CIK细胞组[(43.54±1.89)%](P<0.05);在效靶比20:1条件下,联合组杀伤率(80.15±3.54)%,显著高于NK细胞组[(63.61±2.70)%]和CIK细胞组[(62.75±2.95)%](P<0.05)。结论:联合NKCIK和CIKNK细胞可提高杀伤肿瘤细胞效率,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联合应用两种细胞具有良好前景。

  • 标签: 肿瘤细胞 NKCIK细胞 CIKNK细胞 杀伤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76例疑为颅内细菌感染患者,入选患者均行C反应蛋白(CRP)与NLR检查,以实验室培养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RP与NLR的诊断价值。结果:本次研究中76例患者实验室培养阳性33例,阴性43例;NLR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CRP,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NLR在颅内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高于CRP,可推广使用。

  • 标签: NLR 颅内细菌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2年5月-2023年6月期间,选取肝硬化患者30例纳入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15例,单纯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方法治疗)和观察组(15例,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明确最佳治疗方案。结果:经不同治疗,观察组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善明显,生存率明显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血浆置换 肝硬化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分子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9月-2022年10月期间的90份微生物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份。分别行常规RT-PCR与荧光定量的RT-PCR,分析阳性检出率。结果 在实际阳性检出率上,实验组更高,组间差异性有意义(P<0.05)。结论 选择分子技术对临床微生物进行检验,检出率更高,效果更好,与常规的RT-PCR技术对比,荧光定量RT-PCR的检出效果更优,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分子技术 微生物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发展迅猛,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便利。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精确度高、检测快捷、操作简单等优点,常用于检测血细胞形态与数量。目前,血细胞分析仪广泛用于血常规检测中,取得显著效果,但若实际工作中仅重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诊断结果,不重视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极易发生误诊、漏诊。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是血液系统疾病的检测方式之一,能提供直观、可靠的信息。本文将探究外周血细胞涂片复检联合血细胞分析仪对于提高检验质量的研究。

  • 标签: 外周血细胞涂片复检 血细胞分析仪 检验质量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是探讨分子诊断学科检验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因分子诊断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其基本理论的建立依赖于实验观察,因此它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国内外各高校已将"分子诊断学实验"列为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检验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学科专业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章结合分子诊断学科特点,总结探讨了分子诊断学科检验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方法,旨在为培养基础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且充分结合临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

  • 标签: 分子诊断学科  检验技术人员  规范化培训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医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阶段,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但是仍有部分问题存在于临床医学中,尤其是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效果和疾病发展方向。在此大背景下,相关人员必须不断探索实际情况,以提升医学服务的品质和医学水平。其中,医学检验是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保障。作为医学检验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分子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应用对于医学检验的最终诊断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其重要性。目前来看,分子生物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当中,并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本文将探讨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的优越性,并提出了分子生物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增强其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在该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分子生物技术 医学检验 应用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寻常痤疮患者采用光子嫩肤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的效果。方法:于我院寻常痤疮患者中抽取60例,治疗起止时间2020年7月—2022年7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光子嫩肤治疗,观察组在光子嫩肤治疗的同时配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美观度评分是(89.23±16.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34±13.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子嫩肤与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的方式对于寻常痤疮患者可取得显著疗效,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寻常痤疮 光子嫩肤 超分子水杨酸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习惯性流产患者中采取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习惯性流产患者中选择80例,随机对患者实施分组,并采用两种治疗方案,展开组间对比。划分的两个组名称分别为联合用药组(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单用药组(阿司匹林),每组各有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流产率及孕周、活产率及孕周、分娩出血量、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联合用药组中,流产率为12.5%,活产率为87.5%,分娩孕周平均为(39.03±2.28)周,分娩出血量平均为(358.99±28.76)ml,用药不良反应率为5.0%,以上各指标均明显比单用药组更好(P<0.05);在流产孕周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可以让习惯性流产患者的流产风险明显降低,有助于改善妊娠解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习惯性流产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细胞代谢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研究的一个新兴的方向,在病原体感染、肿瘤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及药物研发、毒性评价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可解决基本的生物学问题,并允许观察细胞内的代谢现象。现简要综述细胞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细胞代谢组学 研究方法与应用 综述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由于服用ATDs引发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共计36例,采集患者临床诊治的信息。所有甲亢患者均符合Graves病甲亢的诊断标准。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粒细胞<0.5×109/L。按照粒细胞缺乏的程度将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分为A组25例(69.4%):血中性粒细胞≤0.1×109/L;B组11例(30.6%):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1~0.5)×109/L,进行两组间信息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ATDs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症,虽然发生率低,但容易合并不易控制的感染,病死率高,一旦发生,需积极予以治疗。G-CSF是目前粒细胞缺乏治疗最有效的手段。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