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缺血性心脏疾病发生时出现室速和室早等重度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其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证明针灸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和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等作用,提示针灸可能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本文旨在通过对针灸临床作用及机理、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预针灸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和分析,探寻针灸介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时机,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

  • 标签: 温针灸 心律失常 预温针灸
  • 简介:1方证的科学内涵评价一门医学理论是否科学,主要看其理论是否能正确指导临床,是否疗效确切。而方、《伤寒》的科学性为世界共认,应当指出的是,其中的方证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有人怀疑中医不科学,方的方证不过是经验之方而已,不具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医,尤其是方发展史缺乏认识,对方理论缺乏认识,这里首先要解读方证的科学内涵。

  • 标签: 经方 方证 感悟
  • 简介:综述近几年来不同医家运用方治疗慢性咳嗽的研究情况,指出不同中医家从不同角度阐述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并通过化裁方治疗慢性咳嗽,取得了较为肯定的疗效。认为方治疗慢性咳嗽疗效确切,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新时代医学发展下方仍值得进一步发掘。

  • 标签: 慢性咳嗽 中医 经方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肾祛痰调周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月经期、卵泡期、黄体期予电针、拔罐、艾灸、口服中药的综合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LH/FSH的变化,基础体温(BBT)的变化,临床疗效和妊娠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LH明显下降,E2升高,LH/FSH比值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明显下降,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FSH,E2,LH/FSH比值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T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45例中,BBT典型双相23例(51.1%),不典型双相16例(36.6%),单相6例(13.3%),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治疗后45例中,BBT典型双相13例(28.9%),不典型双相15例(33.3%),单相17例(37.8%),总有效率为62.2%.2组BBT变化比较,Ridit分析,U=-2.721,P=0.007,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45例中,显效15例(33.3%),有效24例(53.3%),无效6例(13.3%),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45例中,显效9例(20.0%),有效19例(42.2%),无效17例(37.8%),总有效率为62.2%.2组临床疗效比较,Ridit分析,U=-2.461,P=0.014,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停药3个月后及6个月后2组间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补肾化痰调周法进行综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温肾祛痰调周法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补还五汤(BYHWD)对大鼠坐骨神经夹伤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BYHWD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5.92、12.96、6.48g生药/kg)、弥可保组(剂量为625μg/kg)、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行大鼠坐骨神经夹伤5mm术,术后每日灌胃给药,持续4周。于术后1、2、3、4周行足迹实验,测定展趾功能,术后4周行电生理检测,测定复合肌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动作电位,组织形态学分析,运用光镜和电镜组织学方法对手术侧再生神经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计量分析,观察BYHWD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BYHWD组展趾功能、复合肌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幅及恢复率、板层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BYHWD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坐骨神经 神经夹伤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针灸合四神丸加减治疗五更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3年4月以来168例五更泻患者分为治疗组(79例)和对照组(89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合四神丸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四神丸加减进行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灸舍四神丸加减治疗五更泻有较好疗效.

  • 标签: 五更泻 四神丸 温针灸
  • 简介:学好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方的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以及方合用,以此为切入点而提升用活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制高点。

  • 标签: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经方 基础方 代表方 衍生方
  • 简介:本文对第三届国际方班暨第十三期全国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的专家授课内容进行了整理,系统总结了研修班专家们所传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 标签: 仲景学说 经方 针灸 经方班
  • 简介:目的:探讨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临床疗效.方法:选用94例寒湿型带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脐化湿汤加减治疗,连服2周,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9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67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6%.结论: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带下病 寒湿型 温脐化湿汤 临床研究
  • 简介: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医大师张学文、张琪、李振华、郭子光,著名中医学家孙光荣、唐祖宣、米烈汉、黄煌等教授的指导支持下,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医圣祠方碑林”在第十一届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期间奠基,现征集书法作品,具体事宜如下:

  • 标签: 书法作品 南阳市 医圣 征集 经方 启事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厚古薄今"的源头型文化。这一文化特质孕育了长于引经据典、考镜源流的中医学,也造就了历代医家对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的推崇,使众多习医之士(明清尤多)无不以注解医为归宿,有着浓厚的尊崇古思想,主张"学务穷志"的清初医家徐大椿即是其中之一。

  • 标签: 徐大椿 尊经崇古 儒学 考据
  • 简介:王庆国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师从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行医40余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及各种内科疑难病方面经验丰富.王教授在诊疗过程中,每每灵活运用仲景理论,善用方与时方,疗效显著.笔者现将跟师期间所记录的王教授运用补脾肾法治疗疑难病症验案2则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 标签: 嗜睡症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多寐 痿证 温补脾肾
  • 简介:目的通过中医肾祛痰调周法与西药结合治疗,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等中医治疗加口服西药,对照组只采用口服西药的常规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各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激素水平改善情况,3个月及6个月以后分别统计两组的妊娠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后睾酮(testosterone,T)、促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及LH/FSH比值,治疗组治疗后激素水平明显改善(P〈0.01)。6个月以后统计,治疗组妊娠率60.0%,对照组妊娠率35.6%,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肾祛痰调周法加西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能较好地促进卵巢排卵及月经正常来潮,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辨证施治 电针治疗 西医疗法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总结孙彬教授运用方治疗精神类疾患经验。方法根据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症、癔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病历,分析孙彬教授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其遣方用药规律及其治疗经验。结果孙彬教授认为抑郁症辨证属阴血暗耗,心神失养者,治宜甘润缓急,养阴清火,宁心安神,方药:加味甘麦大枣汤;精神分裂症辨证属肝郁化火,痰火上扰者,治宜疏肝解郁,祛痰泻火,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更年期综合症辨证属肾精亏虚,阴阳失调者,治宜补益肾精,燮理阴阳,交通心肾,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癔病辨证属心肺阴虚,心神失养者,治宜养阴清心,解郁安神,方药:百合地黄汤加味。结论孙彬教授运用方治疗精神类疾患经验,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孙彬教授 经方 精神类疾患
  • 简介:方因其配伍严谨、用药精专,被后世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千百年来,历经临床实践检验,疗效卓著,备受医家厚爱。笔者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治疗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取得了良好疗效,现略举数例,以飨读者。1旋覆代赭汤治疗化疗顽固性呃逆病案李某,男,55岁。2011年6月12日初诊。因"肺癌化疗后,呃逆频作20余天"就诊。

  • 标签: 经方 恶性肿瘤 化疗毒副反应
  • 简介: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近30年来以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资料进行质量分析并总结中风病发病、证候及方药应用规律。方法收集1979-2013年在CNKI上公开发表的应用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录入设计数据库中,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文献通过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于文献中病例基本资料、辨证分型和方药的使用进行分析,利用MicrosoftExcel工具对病例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频数分析对病例症状、舌脉、证型、常用方剂和药物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中风病的症状除了中风病本身五大主症外,大便不通、腹胀、喉中痰鸣出现频率高,头痛、烦躁、头晕、发热、呕吐呃逆、面赤、喘息气粗等症状相对出现较多。舌质以红、暗红、绛红和紫瘀为主,脉象多表现为弦脉、滑脉和数脉,脉象并见以弦滑脉最多,其次为弦数脉和滑数脉。主要病理因素中痰证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热证、风证、瘀证、虚证和火证。处方用药除了大量运用泻下剂,也兼顾祛风、清热、祛痰、理血、表里双解和治疡。药物使用频次以大黄、芒硝、胆南星、瓜蒌、枳实、厚朴和菖蒲应用最多。除了使用汤剂、丸剂外,还有胶囊及颗粒剂。方药服用方式包括口服、鼻饲、灌肠、静脉滴注以及浴脐。方剂大多数为4~12味药,总量50~150g之间居多。结论中风病痰热及腑实证集中出现,且在治疗中以应用泻下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为主,临床辨证时应重视痰热腑实病机对中风病各阶段的影响,灵活应用下法。

  • 标签: 通下法 中风病 辨证论治规律 数据挖掘
  •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针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积极探讨肺与大肠相关性脏腑络属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成治疗1组20例、治疗2组20例以及治疗3组30例患者,给予治疗1组患者肺针刺治疗,治疗2组患者进行大肠针刺治疗,治疗3组患者进行肺大肠针刺治疗.并选取2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1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治疗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治疗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40%(P<0.01;P<0.05;P<0.01),治疗1组与2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后的FVC、FFV1和PEF均较组间治疗前显著上升,且3组治疗后的FVC、FFVI和PEF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提高.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肺大肠针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使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针灸疗法 大肠
  • 简介:1腑法治疗重症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br〉腑法是以“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1]为理论依据的。医圣张仲景对此论述颇多,涉及“下法”之治,就有50余方。金元时期,攻下派医家张从正认为“下药乃补药也”,对“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均给予下法,使腑法在医林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病学派吴鞠把“下法”运用于病之中,制定了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及导赤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从而更加丰富了“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通腑法 脑血管病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解毒腑汤对毒蛇咬伤致肢体肿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毒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的毒蛇咬伤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中药解毒腑汤加减口服.观察2组患者咬伤后第2天及第6天的肢体肿胀程度,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肢体肿胀程度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羟色胺水平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咬伤后第6天均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1),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IL-6水平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NF-α水平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IL-10水平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升高(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升高(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

  • 标签: 解毒通腑汤 毒蛇咬伤 肢体肿胀 5-羟色胺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L-10的影响。方法: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均服药12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血清IL-17A、TGF-β1、IL-1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与各自治疗前相比,Th17及Th17/Treg显著降低(P<0.01),Treg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各自组治疗前相比,IL-17A显著降低(P<0.01),TGF-β1、IL-10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TGF-β1与IL-10升高更加明显(P<0.01),IL-17A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督胶囊可以明显降低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降低血清IL-17A含量,而使血清TGF-β1、IL-10含量升高。

  • 标签: 补肾通督胶囊 类风湿性关节炎 TGF-Β1 IL-10 TGF-Β1 I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