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近30年来以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资料进行质量分析并总结中风病发病、证候及方药应用规律。方法收集1979-2013年在CNKI上公开发表的应用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录入设计数据库中,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文献通过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于文献中病例基本资料、辨证分型和方药的使用进行分析,利用MicrosoftExcel工具对病例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频数分析对病例症状、舌脉、证型、常用方剂和药物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中风病的症状除了中风病本身五大主症外,大便不通、腹胀、喉中痰鸣出现频率高,头痛、烦躁、头晕、发热、呕吐呃逆、面赤、喘息气粗等症状相对出现较多。舌质以红、暗红、绛红和紫瘀为主,脉象多表现为弦脉、滑脉和数脉,脉象并见以弦滑脉最多,其次为弦数脉和滑数脉。主要病理因素中痰证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热证、风证、瘀证、虚证和火证。处方用药除了大量运用泻下剂,也兼顾祛风、清热、祛痰、理血、表里双解和治疡。药物使用频次以大黄、芒硝、胆南星、瓜蒌、枳实、厚朴和菖蒲应用最多。除了使用汤剂、丸剂外,还有胶囊及颗粒剂。方药服用方式包括口服、鼻饲、灌肠、静脉滴注以及浴脐。方剂大多数为4~12味药,总量50~150g之间居多。结论中风病痰热及腑实证集中出现,且在治疗中以应用泻下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为主,临床辨证时应重视痰热腑实病机对中风病各阶段的影响,灵活应用下法。

  • 标签: 通下法 中风病 辨证论治规律 数据挖掘
  • 简介:1腑法治疗重症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br〉腑法是以“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1]为理论依据的。医圣张仲景对此论述颇多,涉及“下法”之治,就有50余方。金元时期,攻下派医家张从正认为“下药乃补药也”,对“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均给予下法,使腑法在医林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温病学派吴鞠把“下法”运用于温病之中,制定了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及导赤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从而更加丰富了“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通腑法 脑血管病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解毒腑汤对毒蛇咬伤致肢体肿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毒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的毒蛇咬伤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中药解毒腑汤加减口服.观察2组患者咬伤后第2天及第6天的肢体肿胀程度,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肢体肿胀程度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羟色胺水平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咬伤后第6天均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1),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IL-6水平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NF-α水平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降低(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IL-10水平2组在咬伤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升高(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较本组咬伤后第2天升高(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

  • 标签: 解毒通腑汤 毒蛇咬伤 肢体肿胀 5-羟色胺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L-10的影响。方法: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均服药12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血清IL-17A、TGF-β1、IL-1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与各自治疗前相比,Th17及Th17/Treg显著降低(P<0.01),Treg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各自组治疗前相比,IL-17A显著降低(P<0.01),TGF-β1、IL-10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TGF-β1与IL-10升高更加明显(P<0.01),IL-17A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督胶囊可以明显降低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降低血清IL-17A含量,而使血清TGF-β1、IL-10含量升高。

  • 标签: 补肾通督胶囊 类风湿性关节炎 TGF-Β1 IL-10 TGF-Β1 IL-10
  • 简介:王新志为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医近30年,学验俱丰,尤善于治疗脑科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其左右,受益匪浅。王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并结合历代医家认识,在运用下法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方面有独到的认识。

  • 标签: 中风腑实 腑气不通 诃梨勒散 塞因塞用
  • 简介:化痰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由王永炎院士于1982年提出,随着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舌红、苔黄厚而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或不通、脉弦滑而大等为痰热腑实证的核心表现。

  • 标签: 化痰通腑 痰热腑实 中风
  • 简介:目的探讨自拟便钦治疗津亏阴虚型糖尿病便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72例津亏阴虚型糖尿病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便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显治率51.43%、总有效率74.29%,观察组显治率75.67%、总有效率91.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停药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便钦辅助治疗津亏阴虚型糖尿病便秘临床效果显著,对控制血糖值有稳定性作用。

  • 标签: 自拟便通钦 津亏阴虚型 糖尿病便秘
  • 简介: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病之一,约62%的脓毒症患者存在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严重脓毒症的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发病率更高,并与疾病的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目前对急性胃肠损伤缺乏有效系统公认的评价及治疗手段。中医历来重视调理脾胃,有相关的专著《脾胃论》等。在危重病方面,中医更是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所谓"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因此,发挥中医药在治疗严重脓毒症中固护胃气、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对于治疗严重脓毒症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严重脓毒症 急性胃肠损伤 温阳益气 通腑降浊
  • 简介:目的观察消渴痹胶囊联合怡开对血瘀阻络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消渴痹胶囊联合怡开片(治疗组)60例与单纯怡开片组(对照组)60例.以神经传导速度作为判定依据,观察神经传导速度、振动觉及温度觉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振动觉及温度觉检查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渴痹胶囊联合怡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积极作用,对神经传导速度、振动觉及温度觉有治疗优势.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消渴痹通胶囊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加络胶囊中异嗪皮啶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C18(5μm,250mm×4.6mm),以乙腈-0.1%磷酸(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43nm,流速1.0mL/min。结果:异嗪皮啶在0.0206-0.1648μg(r=0.9999,n=5)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9%(RSD=1.9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可靠,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合于五加络胶囊中异嗪皮啶含量控制。

  • 标签: 五加通络胶囊 异嗪皮啶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观察复荣脉胶囊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复荣脉胶囊组,常规治疗组予胰岛素降糖及抗血小板、调脂、降压治疗,复荣脉胶囊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复荣脉胶囊5粒,3/d,口服。两组连续用药4周,观察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复荣脉胶囊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超敏C反应蛋白,复荣脉胶囊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无明显影响。结论:复荣脉胶囊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推断其抑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 标签: 复荣通脉胶囊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纤维蛋白原 超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