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太极针法治疗周围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住院治疗的周围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太极针法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每日1次,治疗至出院时结束。利用周围面神经炎治疗结果评分表(Portmann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疗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总体疗程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针法治疗周围面神经炎疗效指数优于常规针刺,且可明显缩短治疗疗程。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炎 太极针法 常规针刺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年龄人群双侧内关穴区激光多普勒血流量的侧及其相干性。方法:共计3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血流检测。受试者先在控制室温条件的房间中休息40min,然后用PeriFluxSystem5000~录受试者双侧内关血流15分钟,每5分钟为一时间段进行分析。受试者以40岁为界分成年轻组(n=18)和年长组(n=12),计算不同组间左右内关血流量的不平衡系数和Coherence值。结果:在三个时间段内,右侧内关平均血流量依次为9.74±3.36PU、9.83±3.63PU、9.69±3.40PU,左侧内关平均血流量依次为6.73±2.22PU、6.99±2.37PU6.77±2.32PU,经检验左右差异均有显著(均P〈0.01)。虽然不平衡系数年长组高于年轻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herence分析结果提示,从0.5Hz到1.5Hz之间,其波峰对应的频率值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右侧内关血流灌注值高于左侧内关,双侧内关激光多普勒血流量的Coherence分析可为不同年龄人群微循环状态的改变提供一种潜在的无创评价方法。

  • 标签: 穴位 穴位侧性 激光多普勒血流量 内关穴 Coherence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针刺四神聪、百会治疗失眠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失眠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以地西泮片常规治疗,治疗组予针刺四神聪、百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时间、质量、PsQI功能评分及谷氨酸(LGU)、γ0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及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入睡时间均缩短(P〈0.05),睡眠时间均延长(P〈0.05),GLU、GABA均提高(均P〈0.05),NE、DA水平、PSQI功能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E、DA水平、PSQI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GLU、GABA均提高(P〈0.05),入睡时间缩短(P〈0.05),睡眠时间延长(P〈0.05)。结论:针刺四神聪、百会可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其机制可能是诱导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

  • 标签: 失眠 针刺 四神聪 百会
  • 简介: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O.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A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脑梗死 调督针法 针刺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