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疾病,针对其护理,需深入剖析其病理机制,优化护理措施,并构建更为高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案。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心源性猝死实际案例,对相关护理工作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心源性猝死 案例分析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绵阳市报告的2023年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和整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绵阳2023年毒蕈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3年,绵阳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82起,发病319人,死亡0人,罹患率69.59%;毒蕈中毒事件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报告起数85.15%;报告事件最多的为安州和江油;发生场所为家庭,全部为误采误食。结论 毒蕈中毒是造成绵阳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针对高发季节、高发场所和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毒蕈中毒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同时应加强农贸市场的监管,达到降低绵阳毒蕈中毒的发生率。

  • 标签: 毒蕈 食物中毒 事件 流行病学 特征 调查分析 食品安全 绵阳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盐城大丰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及盐城大丰HIV/AIDS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22年,累计报告HIV/AIDS234例,年均报告率为1.77/10万,呈缓慢增长趋势;病例年龄以20~49岁为主,占81.20%;职业以工人、民工(农民)最多,占45.30%,其次为商业服务,占33.33%,学生占3.42%。性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99.14%,其中又以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为主,占71.12%。结论  医疗机构是发现HIV/AIDS病人的主阵地,加强医院住院检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和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PITC)工作,能多发现患者。

  • 标签: 艾滋病 流行病学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绵阳202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绵阳 2023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 方法对部分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肠道病毒( enterovirus,EV) 核酸检测。结果 2023年全市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6869例,其中男性3964例,女性2905例,较去年同期(2744例)上升150.33%,,无死亡病例报告,主要为3岁以下幼儿为主,1例重症、无死亡病例报告。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方法 病原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绵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变化,为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2022年绵阳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寄常住人口数,采用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绵阳手足口病报告率及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结果 2017-2022年绵阳共报告手足口病25454例,年发病率分别为69.40/10万、112.35/10万、141.34/10万、53.39/10万、95.36/10万、56.38/10万,各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34.78,P<0.001)。流行高峰除2020与2022年外呈夏、秋季双峰分布。绵阳各区县市(包括园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年均发病率较高的三个区县为高新区、涪城区和经开。各县区的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波动趋势。病例以男性(n=14562)、散居儿童(n=15016)为主,集中在3岁以下组(n=15957)。但疫情前后对比,疫情后3岁以上人群和幼托儿童人群占比上升。2017-2022年病原学共检测1834份,EV71型从疫情前的7.05%下降至疫情后的0.11%;Cox A16型从疫情前的36.42%下降至疫情后的16.18%;其他肠道病毒从疫情前的52.57%上升至疫情后的73.18%;疫情前后各病毒株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7.702,P<0.001)。结论 针对新冠疫情的综合防控措施不仅对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肠道传染病的报告率。提示提高大众对传染病的知晓率,提升健康素养,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对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冠肺炎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