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在婴幼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中随机性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患儿给予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7%(P<0.05);研究组在住院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指标上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婴幼儿重症肺炎,采用抗生素降阶梯科学治疗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控制感染病症的同时,还可以缩短患儿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婴幼儿重症肺炎 抗生素 降阶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阶止痛法对于减轻癌痛患者病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护理配合的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癌症的80例患者,应用三阶止痛法,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观察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经过三阶止痛法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癌痛患者的止痛总显效率为88.7%,治疗轻度患者的显效率为100.0%,中度疼痛的治疗显效率为90.9%,重度疼痛的治疗显效率为76.0%,疗效显著;癌痛患者中,生活质量好的增加至51例,生活质量差的患者减少至3例,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结论对癌痛患者施以三阶止痛法和合理的护理手段,能够有效减轻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三阶梯止痛法 癌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阶诊疗程序筛查诊治宫颈癌前病变效果。方法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三阶诊疗流程共诊治对象1864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864例对象,其中第一级筛查检出宫颈上皮内瘤病变184例(宫颈癌前病变56例)、未见宫颈癌、尖锐湿疣等其他严重的宫颈病变5例。TCT+HPV检测对癌前与宫颈癌病变的灵敏度97.4%、特异度91.6%、符合率92.2%。56例宫颈癌前病变冷刀锥切切缘均为阴性,术后3个月HPV与TCT双阴性48例、HPV阳性而TCT阴性8例、HPV与TCT双阳性0例,9个月HR-HPV持续感染1例。CINⅠ对象128例常规抗病毒+微波治疗,11例联合臭氧治疗,8例联合氨基多糖季铵盐,74例获得随访进行疗效评价,其中HPV转阴120例(93.8%)。结论三阶诊疗程序筛查诊治宫颈癌前病变效用较好。

  • 标签: 宫颈癌 宫颈癌前病变 三阶梯诊疗程序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RCT对肺内马赛克灌注病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呼吸道疾病和血管疾病所致马赛克灌注的HRCT特征。结果HRCT对肺内马赛克灌注病因的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结论通过分析马赛克灌注的形态、分布、范围以及吸气相与呼气相衰减可以推断出疾病的类型,对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马赛克灌注 高分辨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在颞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颞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高分辨CT对骨折处进行横断面扫描和冠状位扫描,对照普通CT评价高分辨率CT的诊断水平。结果36例患者经CT扫描,明确骨折17例,疑似骨折15例,骨折阴性4例,检出率47.22%,骨折累及器官组织损伤均无明确显示。经HRCT扫描,明确骨折36例,其中纵行骨折27例(75.0%),横行骨折8例(22.22%),混合型骨折1例(2.78%),检出率100%,骨折累及器官组织损伤显示较为清晰。HRCT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传统CT,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高分辨率CT对颞骨骨折进行扫描,不仅能准确反映颞骨骨折部位及类型,也可显示软组织变化和累及结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传统CT,能够为临床治疗颞骨骨折及评估预后提供有效影像学信息,诊断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颞骨骨折 高分辨率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数学抽象,直观地显示出基因决定性状的客观规律。并且指出(1)不宜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表述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2)多基因性状与基因型之间是线性关系;(3)“正态分布表示性状的连续”是一种误导。

  • 标签: 数量遗传 单基因性状 多基因性状 正态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疹流行的季节性规律,为制定麻疹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集中度及圆形分布法,对涟水县1956~2012年的麻疹季节性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涟水县1956~2012年的麻疹季节性分布的M值为0.4997,r值为0.5480。结论麻疹发病有季节性分布特征,疫苗干预可使麻疹发病高峰日后移,但不会改变麻疹发病的季节性流行规律。

  • 标签: 集中度法 圆形分布 麻疹 季节性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级负荷试验中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方法20例不同心脏病患者均采用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加二级负荷试验。结果20例采用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加二级负荷试验,20例均有不同程度S-T段斜形下移或水平下移约0.15-0.3mv。T波低平、倒置。发生时间持续3-60min,并伴有各类早搏。结论采用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加二级负荷试验,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既方便患者,又能实时观察患者做二级负荷试验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 标签: 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 二级梯负荷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评估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分辨率超声对284例甲状腺结节评估的准确率。结果284例甲状腺结节中彩超评估为良性结节的162例,手术确诊为良性的153例,手术确诊为恶性的为9例其中术中意外发现微小癌4例,诊断符合率94.44%。彩超评估为恶性的122例,手术确诊为恶性的86例,手术确诊为良性的38例,诊断符合率70.49%。结论高分辨率超声有助于甲状腺结节的性质的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临床术前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高分辨率超声 评估诊断
  • 简介:摘要回顾总结56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护理配合,认为测压前认真进行护理评估和相关准备、测压中密切观察病情和做好护理配合、测压后的导管消毒、维护和保养等,是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高分辨率 食管测压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麻疹肺炎的胸部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麻疹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探讨12例麻疹患者胸部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影像特点。结果胸部CT表现胸膜下病变及间质性损害12例;累计双肺(≥3叶)9例;结节影9例;树芽征8例;磨玻璃影7例;晕征7例;肺气肿5例;胸膜增厚3例;片絮影或球形4例,其中2例伴有支气管充气征;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成人麻疹肺炎以肺间质损害并双肺胸膜下多发多形态病变为主要改变,常伴有肺气肿、多形性病灶,甚至出现胸膜增厚、淋巴结肿大征象。

  • 标签: 成人 麻疹 病毒性肺炎,计算机体层成像 HR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PM2.5导致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取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M2.5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SP600125组6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处理,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PM2.5组按照剂量分别给予浓度10mg/kg、20mg/kg、30mg/kg,SP600125组给予SP600125+高浓度PM2.5。结果6组肺泡灌洗液黏蛋白5B(MUC5AC)、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活性氧(ROS)水平与肺组织核转录因子(NF-k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钙激活氯离子通道(CLCAlRNA)磷酸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2.5低中高剂量存在递进关系,SP600125组MUC5AC、NE、ROS水平低于PM2.5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结论PM2.5导致气道黏液高分泌机制较复杂,可经氧化应激等多个途径引起肺组织损伤,且呈现剂量依赖,其对NE的影响可能为潜在的致病途径。

  • 标签: PM2.5 空气污染 呼吸道疾病 气道黏液高分泌 机制
  • 简介:摘要癫痫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是否与人体生物钟节律以及人体激素分泌的规律有关,需进一步探讨。癫痫发作有24小时节律性,主要决定于病灶起源定位。婴儿痉挛症,其痉挛发作多发生在觉醒状态和白天,时间主要集中在600-900,900-1200及1500-1800;局灶性癫痫发作,如颞叶癫痫发作集中于2100-900,额叶癫痫发作集中于2400-600,顶叶癫痫发作于600-900,枕叶癫痫发作于900-1200及1500-1800;痴笑性、失张力、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多发生在觉醒期或白天,而自动症及过度运动癫痫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或夜间。全面性癫痫发作,如强直发作和强直阵挛性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失神癫痫多发作于清醒期,而其它全面性症状性发作类型多发生在觉醒期。机制与体内深部体温、褪黑激素及皮质醇分泌有关。

  • 标签: 癫痫 婴儿痉挛症 昼夜节律 褪黑激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住院病人来源的分析,了解医院服务范围和病人来源特点,为医院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2011年辖区内、辖区外、苍梧、藤山、蒙山、岑溪和外地住院病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1年,各区域病人逐步递增,尤其辖区外和广东病人来源比较多,可以看出患者有就近就医的特点。结论应该根据病人的来源方向确定医院服务的重心和以后所要拓展的方向,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 标签: 病人来源 发展方向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分类、引起过敏反应的机理、形成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质控的现状和分析方法等研究情况。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是产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现在的质控的方法多为SephadexG-10凝胶色谱法,但其分离效果差,不能有效分离不同聚合度的β-内酰胺抗生素高分子杂质、受制剂中辅料的干扰,近年又出现了TSK2000PWXL凝胶色谱法、LC-MS联用等新的分析手段。

  • 标签: &beta -内酰胺类抗生素 高分子杂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结缔组织病废间质疾病临床及高分辨CT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我院60例不同CTD-ILD的临床及高分辨CT表现进行总结及相关统计学处理,研究其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的特点和关联性。结果本组60例CT影像表现特点结节影11.66%,实变影18.33%,蜂窝影28.33%,网格影31.66%,磨玻璃影53.33%;SSc-ILD的蜂窝影和网格影发生率高于其他组(P<0.05),pSS-ILD、RA-ILD磨玻璃影发生率高于其他组(P<0.05)。CTD-ILD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占43.33%,气短/胸闷46.66%,干咳/咳嗽63.33%,胸痛41.66%,爆裂音80.00%。SSc呼吸苦难发生率高于其他组(P<0.05),pSS-ILD干咳发生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不同的CTD-ILD影响和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是部分影像表现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标签: 结缔组织病 临床表现 高分辨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感染菌群分布以及相应的耐药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分离得到的医院感染病原菌3012株,对其展开菌群分布鉴定和药敏试验,而后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年内共送检标本25743份,检出病原菌株3012株,检出率为11.70%;菌群分布情况为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对医院常用抗生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医院感染为目前医院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降低耐药性,改善医院感染控制效果。

  • 标签: 医院感染 菌群分布 耐药性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细菌种类的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依据。方法统计2012年全年1267份细菌培养标本中,对其阳性构成比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细菌数为286株,阳性率为22.57%主要有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对我院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统计,发现我院常使用的抗生素出现较高程度的耐药性。结论不规范地使用抗生素和盲目地经验用药与细菌的耐药性有相当大的关联性,应重视规范送检细菌培养标本,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细菌分布 耐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细菌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我院社区儿童获得性肺炎患儿36例,观察其病菌分布情况。结果致病菌中大肠杆菌,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占前四位。结论通过观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细菌分布结果,能够为该地区临床医师对肺炎患儿的经验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并减少患儿的菌群失调,降低细菌的耐药性产生。

  • 标签: 儿童 获得性肺炎 细菌 社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小儿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早期经验性用药和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住院肺炎患儿的合格痰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3份痰标本共培养出致病细菌292株,阳性率为26.5%,其中阴性杆菌242株,阳性球菌40株,真菌10株。主要分离的G-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而G+菌则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耐药情况严重,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显示高度耐药,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尤其突出,但其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高,敏感率达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达100%,对大环内酯类以及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也较高,但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结论本组小儿肺炎的致病菌以阴性杆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较高,药敏结果显示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肺炎 痰培养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