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 2016年 3月 -2018年 6月 8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术式,无张力疝修补组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情况以及恢复情况等指标;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相同, P> 0.05;无张力疝修补组效果、生活质量、手术情况以及恢复情况等指标、并发症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 P< 0.05。结论:腹股沟疝患者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可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应用 预后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 2017年 3月 ~2019年 6月 期间接诊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者73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的 37例患者接受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对照组的 36例患者接受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比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都显著少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较好,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和推广价值高。

  • 标签: 补片 腹股沟斜疝 无张力修补术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于 20 17 年 11 月 --20 18 年 11 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 54 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采集新生儿血液,用 ELISA 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若存在反应, 2 周后复查。结果: 2 周后重新采血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于 0.03U/mL 。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让少部分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应呈弱性,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标签: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表面抗原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 2014年 11月 -2019年 2月我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 88例,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探究组( n= 44)与对比组( n= 44),分别实施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指标(手术时长、出血量、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手术时长、初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比组( 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 P> 0.05);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探究组显著低于对比组( P< 0.05)。结论 将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均具一定疗效,但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术中出血量更低,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保障治疗安全,临床广泛运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成人腹股沟疝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 2014年 11月 -2019年 2月我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 88例,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探究组( n= 44)与对比组( n= 44),分别实施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指标(手术时长、出血量、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手术时长、初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比组( 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 P> 0.05);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探究组显著低于对比组( P< 0.05)。结论 将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均具一定疗效,但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术中出血量更低,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保障治疗安全,临床广泛运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成人腹股沟疝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nSIMV联合 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 84例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均分成实验组( nSIMV联合 PS治疗)、对照组( nCPAP联合 PS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效果显著。

  • 标签: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肺透明膜病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新生儿 34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7年 12月 -2019年 3月间,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比对,一组为采取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的常规组,一组为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的联合组,分析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p<0.05),差异显著。结论 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联合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