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乳腺(英文名称Breast Cancer)是一种来源于乳腺腺体上皮组织中的肿瘤,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女性乳腺发病后对患者产生危害大,随着病情发展容易出现乳腺骨转移情况,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针对乳腺患者以分子靶向治疗、放化疗、手术、内分泌治疗等治疗为主,其中分子靶向治疗可以针对癌症分子给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探究其在乳腺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及具体方法,对于有效抑制乳腺转移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乳腺癌 癌症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唑来膦酸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乳腺骨转移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乳腺骨转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观察组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对照组采用单用唑来膦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Karnofsky评分提高10分以上的为78.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乳腺骨转移患者能明显提高骨痛缓解率,骨转移病灶修复率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唑来膦酸 全身静脉化疗 女性 乳腺癌骨转移
  • 简介:乳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以手术为主,强调综合治疗,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导致复发、转移。现就我科1993年1月~1997年7月收治的206例乳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原因分析如下:206例均为我院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患者,且经手术治疗后复发、转移。平均年龄55岁(26~87岁);≤30岁者9例,≤40岁者36例,≤50岁者67例,>50岁者94例。206例中单纯癌53例,浸润性导管癌147例,髓样癌4例,腺癌2例;按uICC标准进行TNM分期:Ⅰ期31例,Ⅱ期117例,Ⅲ期58例;无腋淋巴结转移78例,腋淋巴结转移阳性1~3个92例,4个以上36例;入我院后测,既(+)162例,PR(+)162例,既(-)44例,PR(-)44例。手术方式206例中做根治术45例,改良根治术150例,乳房单纯切除术11例。术后治疗情况206例中术后化疗6疗程以上者196例(95%),化疗未达6疗程者10例(5%),术后接受放疗者120例。本文认为应加强乳腺自查知识的普及,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并提倡合理、规范化治疗,加强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及转移乳腺,给予及时治疗。

  • 标签: 乳腺癌术后 复发转移 腋淋巴结转移 患者 PR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享并探讨乳腺骨转移患者初次使用唑来膦酸引起低钙血症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选择我院乳腺骨转移患者初次使用唑来膦酸引起低钙血症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结果显示,乳腺骨转移患者初次使用唑来膦酸可能会引起低钙血症,给与葡萄糖酸钙2g+5%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后患者低钙血症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结论乳腺骨转移患者初次使用唑来膦酸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改变,考虑到低钙血症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给与针对性治疗。

  • 标签: 乳腺癌骨转移 唑来膦酸 低钙血症 个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伊班膦酸钠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到2016年9月间收治的绝经后乳腺骨转移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伊班膦酸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那曲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转移灶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论治疗后,观察组的骨转移灶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伊班膦酸钠 阿那曲唑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对于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中国,乳腺已经成为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复发转移乳腺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本文中所提到的复发转移乳腺内科治疗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运用这些原则可以使病人有一个合理的诊疗。在本文中将对这种治疗原则进行详细的阐述,研究在复发转移乳腺内科治疗过程当中的具体原则。

  • 标签: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内科治疗 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医治乳腺骨转移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6~2020.8收治的60例晚期乳腺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甲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乳腺骨转移患者接受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观察。方法 观察对象为我院收治46例乳腺骨转移患者,纳入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7月,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3例。常规组患者接受放疗治疗的方式;观察组患者接受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65%、发生率为8.70%,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3.91%、发生率为3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乳腺骨转移患者时,应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的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维护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拥有在临床中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治疗效果 唑来膦酸 乳腺癌骨转移 放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64岁。右乳癌术后7年余,右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5年余,右乳癌补根治术后2年余。2021-10-26于我院复查彩超示:双侧乳房切除术后改变,右上臂内侧低回声团块。于2021-10-27于我院门诊局麻下行“右上臂肿物切除术”,我院病理诊断为“转移乳腺”。乳腺上臂淋巴结转移临床少见,特分享此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唑来膦酸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晚期乳腺合并骨转移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01月-2022年12月间60例晚期乳腺合并骨转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放化疗治疗)和观察组(唑来膦酸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各30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晚期乳腺合并骨转移患者,在放化疗的基础上予以唑来膦酸治疗,可更好的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控制疾病进展。

  • 标签: 唑来膦酸 放化疗 晚期乳腺癌 骨转移 血清肿瘤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进行改良后乳腺手术、传统乳腺手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乳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乳腺患者,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个组。对照组(50例)行传统乳腺手术,观察组(50例)行改良后乳腺手术,对两组手术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值为77±11min,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值为193±12min,P<0.05。在其它手术指标方面,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病灶转移发生率为2%,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乳腺严重危害妇女生命安全,采用传统乳腺手术治疗乳腺,存在着术中出血量大、复发率高等缺点。行改良后乳腺手术,可以取得确切效果,且复发率较低。改良后乳腺手术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改良后乳腺癌手术 传统乳腺癌手术 作用 分析
  • 简介: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细胞黏附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许多研究表明,黏附分子在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s)是指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黏附分子家族按其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五类:(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的黏附分子。

  • 标签: 细胞黏附分子 癌侵袭转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乳腺 恶性肿瘤 侵袭与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转移性胸腔积液的病理特征。方法:选乳腺转移性胸腔积液病理资料共9例,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乳腺转移性胸腔积液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乳腺转移性胸腔积液的分子分型通常为Luminl B型。

  • 标签: 乳腺癌 转移性胸腔积液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组织中乳腺转移抑制基因(BRMSl)蛋白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BRMSl、uPA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乳腺组织中BRMSl和u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6%和60.00%,乳腺旁正常乳腺组织中BRMSl和u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和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21.02、14.40,P均〈0.05);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MSl蛋白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uPA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阳性细胞染色呈棕黄色细颗粒状。BRMSl蛋白和uPA表达在TNM分期中I期和Ⅱ期乳腺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Ⅲ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5.64、6.13、9.46、36.75,P〈0.05);BRMSl和uPA表达在乳腺淋巴结转移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9.64、36.75,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乳腺组织中,BRMSl蛋白表达与uPA&明显负相关(r=一0.75,P〈0.05)。结论BRMSl与uP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乳腺的浸润转移,两者在转移的信号转导中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乳腺癌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蛋白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乳腺治疗中予以改良乳腺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的样本病例为我院收治的乳腺患者15例,以2013.10~2016.10为样本病例选取时段,采用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其中8例予以改良乳腺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而7例予以传统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相比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较短、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清除率明显较高、下床时间明显较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2组以上比对数据均验证均P<0.05,统计学形成意义。结论在乳腺治疗中采用改良乳腺根治术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乳腺根治术治疗乳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9例乳腺行改良乳腺根治术(保留胸大、小肌)的治疗效果。结果6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皮下积液6例,切口皮缘坏死3例,上肢淋巴性水肿4例,切口感染3例,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受限1例。3年生存率为87.07%,5年生存率71.88%。结论采用保留胸大、小肌改良乳腺根治术,术中避免损伤神经,可获得良好的胸廓外形及肢体功能,术后进行综合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复发和转移,提高了远期疗效。

  • 标签: 乳腺癌 根治术 临床治疗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