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和尿常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我院对126例接受尿液检查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使用尿常规检验,实验组63例使用尿沉渣检验。对比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①对照组患者的尿蛋白阴性率是82.54%,阳性率是17.46%。白细胞阴性率是77.78%,阳性率是22.22%。红细胞阴性率是76.19%,阳性率是23.81%;实验组的尿蛋白阴性率84.13%,阳性率15.87%。白细胞阴性率79.37%,阳性率20.63%。红细胞阴性率77.78%,阳性率22.22%。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②两组尿蛋白总符合率96.83%。白细胞总符合率93.65%。红细胞总符合率95.23%。检验准确率较高。结论尿沉渣和尿常规两种检验方式联合使用,能够提升尿常规检验的准确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尿液检验 尿沉渣 尿常规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尿常规检验中尿分析仪和常规化学法的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本院尿常规检测患者91例作为样本,嘱患者采集中段新鲜晨尿样本10--20ml,分别采用尿分析仪和常规化学法检验,对比两者的检验结果。结果91例患者采用尿分析仪检验,红细胞阳性率16.48%、白细胞阳性率26.37%、尿蛋白阳性率21.98%,与采用常规化学法检验相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分析仪和常规化学法在检验尿常规指标方面,阳性率均较高。鉴于两者的操作方式不同,临床可视自身的需求,具体选择某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尿分析仪 常规化学法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镜检和尿常规化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尿常规检验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尿液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镜检法检验;对照组采用尿液干化学法检验,比较两组误诊、漏诊发生情况及白细胞、红细胞检验情况。结果观察组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1.85%和3.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52%和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阳性率及红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2.59%和24.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6%和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尿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采用尿液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镜检法,可以显著提高临床准确率,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发生,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尿沉渣镜检 尿常规化学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镜检和尿常规干化学法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7年12月248例尿常规检验患者,分别应用尿沉渣镜检(n=122)以及尿常规干化学法(n=126)进行检查,比较两种尿常规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尿沉渣镜检检查的阳性率为86.07%,明显高于尿常规干化学法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沉渣镜检与尿常规干化学法检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临床上应结合两种检验方法为患者实施检测,以切实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 标签: 尿常规 尿沉渣镜检 尿常规干化学法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的对比研究。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验的9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上述患者分别进行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与手工镜检,对比两种检查的结果。结果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的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情况与手工镜检基本相似,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尿常规检验中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以及手工镜检都可以比较好的对患者尿液标本进行检查,两种检验方式各具有优缺点,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可相互代替。

  • 标签: 尿常规 检验方法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尿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的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肾内科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液检查控制,观察组在尿常规检验前加以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检验结果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尿常规检验时,应在检验前积极进行质量控制,对检验过程严格控制,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准确率,有利于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质量控制 尿常规检验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多种因素如感染、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损害的轻重程度差别很大,临床表现各异,轻症患者无任何症状,而重症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可获得痊愈,有些患者在急性期之后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改变,可反复发生心力衰竭。

  • 标签: 心肌炎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临床检验中便常规检验的意义、方法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本院便常规检验患者 85 例作为样本,所有患者的便常规检验方法一致,观察 85 例患者的标本检验结果。 结果: 85 例患者中, 47.1% 的患者,粪便呈黄褐色, 35.3% 的患者,粪便中存在食物残渣。粪便中存在蛔虫及绦虫卵的患者,分别占比 11.8% 及 12.9% 。腹泻患者占比 20% 、消化不良占比 34.1% 、肠炎占比 23.5% 、痢疾占比 18.8% 、其他疾病占比 2.4% ,与患者的疾病类型相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采用便常规检验方法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检出率较高,且可引导治疗,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

  • 标签: 便常规检验 消化系统 颜色 性状 虫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晨尿作为检验样本,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检验错误的案例,探究可行性比较高的应对策略。结果分析后80例患者不合格,究其原因,80例患者中34例患者由于采集不当,比例为42.5%,20患者由于尿液采集期间遭到污染,比例为25%,9例患者由于尿液样本存放时间长,比例为11.25%,17例患者由于仪器保养和操作不当,比例为21.25%。结论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针对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按照现有检测要求规范进行操作,强化管理,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避免出现检验不合理的现象。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临床血常规检测误差影响因素。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条件下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结果会受储存时间和储存温度的影响。结论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该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下采集和储存血液标本,及时送检,降低误差。

  • 标签: 血常规 影响因素 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80例患者研究对象,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测量和计算,对比不同条件下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冷藏条件为4℃时样本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与常规温度(8-25)℃差异显著(P<0.05);放置2h后测量样本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均明显低于放置10min测量(P<0.05);浓度为1.8g/mlEDTA盐作用下,样本红细胞平均体积、比容均明显低于浓度为2.6g/mlEDTA盐作用(P<0.05)。结论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包括血液保存温度、测定时间、抗凝血剂条件等,检验人员应当重视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血常规检验质量。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误差
  • 简介:摘要在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检查中都会应用到尿常规检测,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医疗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尿常规检测手段也有了新的突破1。近年来,在临床检验中,引进了一些新型设备,使用尿液自动化学分析仪或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一样可以保证检验的准确度。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身的从医经验,分析了临床中尿常规检验方法,以供参考。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传统方法 新技术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16例,分别于采集其静脉血后0min、2h及4h为其进行相关检验,分析不同检测时间及存放方式对主要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PLT)及血小板(HGB)计数的影响。结果与血液样本放置0min比较,放置2h后RBC、WBC、PLT及HGB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置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样本保存于室温和冷藏之后进行检测,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PLT及HGB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会受到血液标本的采集方式、放置时间、保存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我们应针对此类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 标签: 血常规检查 准确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在血常规检测中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于采血的准确性与采血的质量的影响及不同方法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对比试验的方法,选取了100进行常规采血的患者进行观察与统计,这100例患者均属于我院2017年3月到2017年8月这五个月之间进行采血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50人,采用差异性的采血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末梢血检验,而对照组则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方式,统计研究得出两组患者的采血准确率以及采血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得知两组患者所接受的采血方式检验结果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采血效果以及所采用静脉血检验的WBC、RBC、Hb、HCT、PLT五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末梢血检验,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血常规采血的效果,可以明显提高准确率,对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起到了极大的理论帮助,非常适用于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静脉血 常规检验 采血方法 血液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提高检验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的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共40例,对其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查找。结果导致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采集时间不恰当、出现凝块血液、标本容量不足、标本溶血。其中采集时间不恰当有10例,占总数的25%、出现凝块血液有5例,占总数的12.5%、标本容量不足有16例,占总数40%、标本溶血有9例,占总数的22%。结论常见的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理的原因有采集时间不恰当、出现凝块血液、标本容量不足、标本溶血等,为了提高检验的准确率,必须做好血液标本采集中的每一个环节。

  • 标签: 血液 常规检验 标本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及其解决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作血常规检查的体检者80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静脉血和手指血,观察不同采取部位以及不同采血后检测时间检验指标数据并比较分析。结果静脉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低于手指血,血小板计数高于手指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6h血小板计数低于4h、2h及即时检验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检测时间对血常规结果均有影响,应加强检测前后的质量控制,减少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

  • 标签: 血常规 采血部位 检测时间,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用LIS自动审核功能实现尿液常规分析的快速报告。方法用13043尿液常规分析人工审核与自动审核进行比较。结果尿常规自动审核规则通过率约为40%。结论目前实验室使用的自审规则未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报告,基本符合临床工作要求。

  • 标签: 尿液常规 自动审核 临床应用 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