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国产膝关假体行人工全膝关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11年5月,使用国产CL~高屈曲后稳定型假体治疗64膝,对照组12膝使用进口膝关假体进行置换,对比组问及组中术前、术后12W、26W的HSS评分,并比较术后假体力线、髌骨轨迹不良的发生率。结果国产及进口假体组术前、术后12W、26W的HS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HSS评分均优于术前。两组间HSS评分、术后假体力线、髌骨轨迹不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国产膝关假体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适合大力推广。

  • 标签: 关节成型术 置换 治疗结果
  • 简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的以血浆葡萄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以往对膝关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据X线检查,但X线不能显示滑囊积液及滑膜增厚和滑膜血流状况;MRI可较清晰显示滑膜早期病变,但不宜在临床常规检查应用[2]。常规超声适用于检查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

  • 标签: 膝关节病变 糖尿病 超声表现 X线检查 滑膜增厚 代谢性疾病
  • 简介:背景:全膝关黄换中髌骨冠换与否一直存在争议。目的:对临床全膝关簧换中是否进行髌骨簧换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曲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膝关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兆60膝,按全膝关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结果与结论:令膝关置换3个月后,髌骨置换组忠者在膝关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髌骨评分、活动度和Q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比明显降低(P〈0.05),而膝前痛评分和膝外翻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患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置换中合理进行髌骨处理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明混降低髌骨并发症。对于髌股关节匹配及力线良好的忠者保留髌骨可提高关节的功能恢复,在全膝关胃换中进行髌骨置换较髌骨不置换总休效果好。

  • 标签: 髌骨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 假体 骨性关节炎 骨水泥 骨科内固定
  • 简介:膝关是人体最大的关节,由股骨、胫骨和髌骨组成,其间由复杂的韧带和关节囊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承担负重和活动两大功能。膝关周围骨折和韧带损伤的情况往往非常复杂,治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交通事故伤和运动损伤发病率的增加,膝关成为高能量损伤常常累及的对象,其功能的重要性和损伤修复的复杂性很自然地要求临床提高膝关周围损伤的诊治水平。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开展治疗实践的同时,注重临床研究。本期集中发表一组文章,旨在交流经验,引起骨科同道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 标签: 膝关节周围损伤 临床研究 治水 膝关节周围骨折 韧带损伤 交通事故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18例(25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活动度,KSS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置换术。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外翻畸形 疗效观察 治疗 膝关节活动度 髌旁内侧入路
  • 简介:膝关单问室骨性关节炎(isolatedfemorotibialosteoarthritis)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类退变性疾病,其中内侧问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外侧间室,后者占所有单室胫股关节炎的1/8。在开展的所有单髁置换术(unicondylarkneearthroplasty,UKA)中,外侧UKA仅占5%-10%。

  • 标签: 置换术 膝关节 临床应用 外侧 单髁 退变性疾病
  • 简介:背景:下肢X射线测量及CT三维重建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都有助于人工全膝关置换术者更精确地安放假体。目的:探讨全膝关置换前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置入点对置换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全膝关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前进行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置入点的18个病例(CT三维重建组),其余病例术前未进行CT三维重建(对照组),在置换后3个月、1年、2年定期随访。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1年、2年随访与对照组比较,CT三维重建组膝关功能评分总体功能和单纯膝关功能评分显著增高(P均〈0.05)。提示全膝关置换前行膝关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进入点有助于在置换中正确插入股骨髓内定位杆,更准确地进行股骨端的截骨以及膝关假体的安放,能够更好地恢复下肢力线和膝关的功能。

  • 标签: CT三维重建 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功能评分 X射线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伴胫骨骨缺损的人工全膝关置换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1年4月共有98例严重膝内翻(≥20°)伴胫骨骨缺损患者(112膝)行人工全膝关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年龄最大72岁,最小32岁(平均56.7岁),根据不同膝内翻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松解,对不同程度的胫骨骨缺损采取增加胫骨截骨、螺钉栽桩骨水泥填充、自体骨植骨、金属垫块、加延长杆等方法进行处理,采用KSS评分对随访结果进行评估。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骨缺损 膝内翻 临床疗效 软组织松解 骨水泥填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膝关置换术中使用LCCK人工假体的近期疗效。方法:从2008年11月。2011年10月,对22例(22膝)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行全膝关置换术。男13例(13膝),女9例(9膝);年龄68~77岁,平均74.6岁。其中退行性骨关节病14例(14膝),类风湿关节炎5例(5膝),膝关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3例(3膝)。术中测量胫骨平台平均缺损深度17.3mm,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骨缺损 疗效观察 退行性骨关节病 体用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合并膝关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1337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974例,女363例;年龄8-98岁,平均45.2岁。以临床体征、X线、磁共振成像(MRI)检杏及手术结果筛选出合并膝关韧带、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进行分析,计算髌骨骨折合并膝关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统计各种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在不同髌骨骨折类型及致伤原因中的差异。结果髌骨骨折合并膝关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为2.1%(28/1337)。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摔伤10例,运动损伤3例,坠落伤2例。髌骨骨折按Regazzoni分型:A型2例,B型17例,C型9例。52处合并伤中,交叉韧带损伤15处,侧副切带损伤14处,半月板损伤23处。髌骨骨折Regazzoni分型中,A型和C型骨折患者与B型骨折患者各种合并伤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致伤原因中,运动损伤和坠落伤患者的内侧副韧带损伤发病率(100%)与摔伤患者(10.0%)、交通伤患者(23.1%)比较,以及交通伤患者后交叉韧带损伤发病率(70.0%)与摔伤患者(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类型髌骨骨折均可合并膝关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应予高度警惕,并在麻醉前、后做膝关的相应体格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

  • 标签: 髌骨 骨折 膝关节 韧带 关节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目的讨论利用锚钉进行膝关外侧副韧带腓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内固定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22例膝关外侧副韧带腓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锚钉固定治疗,总结治疗细节和经验,以Lysholm评分系统最终评价治疗效果情况。结果经过锚钉固定治疗,手术疗效满意。结论根据治疗经验总结,利用锚钉进行膝关外侧副韧带腓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内固定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锚钉 外侧副韧带止点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半月板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切除后对膝关胫骨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取6具新鲜尸体共12个膝关标本,分为对照组(完整膝关标本)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半月板部分切除组(内侧半月板前角切除组、内侧半月板后切除组、外侧半月板前角切除组)和半月板全切除组(内侧半月板全切除组、外侧半月板全切除组),每组测量4个标本,标本重复使用。应用Staubli机器人模拟生理状态下膝关站立至下蹲屈膝过程,采用日本Nenicon角度测量仪测量各组标本在膝关屈曲0~90°过程中胫骨旋转角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完整膝关标本)在膝关屈曲0、10°、20°、30°、60°、90°时胫骨旋转角度平均分别为4.9°±0.8°、9.2°±0.8°、11.4°±0.8°、12.1°±0.5°、12.4°±0.5°。在膝关屈曲0~90°过程中,半月板部分切除组与对照组、半月板部分切除组之间胫骨旋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月板全切除组与半月板部分切除组及半月板金切除组之间胫骨旋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月板全切除组与对照组在膝关屈曲0—30°时胫骨旋转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膝关屈曲30°~9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月板部分切除对伴随屈曲运动的胫骨旋转运动形式无明显影响。但膝关屈曲0~30°过程中,半月板全切除对胫骨旋转角度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膝关节 半月板 胫骨 生物力学 旋转
  • 简介:背景:人工韧带因其不需牺牲自体组织、无潜在传染性疾病、重建韧带后康复时间短等优点,自一面世始终受到到关注。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应用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而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评价并比较两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功能恢复和康复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进行文献初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期刊网(VIP)、Pubmed(medline),收集国内外关于应用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照研究文献,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其中,试验组以LARS人工韧带为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以自体腘绳肌腱为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国内外5个临床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术后12个月以上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术后Tegne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重建前交叉韧带后kt-2000/1000测量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析结果表明,与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LARS人工韧带短期内的Lysholm评分更高,在更长时间内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kt-2000/1000测量差值上差异不明显。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LARS人工韧带 自体腘绳肌腱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可吸收界面螺钉治疗急性膝关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运用可吸收界面螺钉结合骨隧道技术手术治疗急性膝关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患者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7~46岁,平均(28.7±11.8)岁。左侧14例,右侧17例,股骨附着点断裂19例,胫骨附着点断裂1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1)d,平均(5.8±3.2)d。术后膝关功能位固定2周,其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7±2.4)个月。关节功能按Lysholmt标准进行评定:优19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0.32%。结论可吸收界面螺钉结合骨隧道技术治疗急性膝关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 标签: 内侧副韧带 创伤和损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人工膝关不同孔径的固定表面生物型假体植入兔体内的骨长人情况,为人工膝关生物学固定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制作兔部分限制型人工全膝关表面置换假体,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假体固定表面用激光焊接两层不锈钢网,一组设计为两层不锈钢网孔大小相同,网孔均为(2×2)mm,称大孔假体(实验组假体)。另一组设计为两层不锈钢网孔大小不同,大网孔大小为(2×2)mm,小网孔大小为(1.5×1.5)mm,大网孔钢网焊接在紧贴假体固定表面,小网孔叠放在其外面,称小孔假体(对照组假体)。两组假体两层钢网均错开焊接。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只,分别行左侧人工膝关置换术,髌骨不置换。术后1、3、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各5只,进行硬组织切片染色,计算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结果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膝关假体的固定表面孔径不同影响假体与骨界面的骨长人,大孔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及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要优于小孔假体。

  • 标签: 膝关节 假体 内固定器 骨长入 界面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放射治疗膝关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14例膝关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主要采用关节镜下为主的方式行关节内病变切除术,必要时辅以开放手术,术后均辅以关节内放疗。结果14例患者中有9例获得6~60个月随访,平均44个月。其中1例复发,8例关节功能比对侧膝关稍差,但比术前明显改善;9例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功能平均得分为(45.5±6.5)分,术后(87.7±1.9)分。结论对于膝关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进行手术时应务必尽量清除干净,手术后常规辅以适当方式的放射治疗可以避免复发;对于严重弥漫性或复发病例可能需要关节外放疗。

  • 标签: 手术 放射治疗 关节镜 膝关节 滑膜炎 色素绒毛结节性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初次全膝关置换术中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植骨处的骨密度变化及骨愈合情况,对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的随访探讨。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在15例(16膝)初次全膝关置换术中,采用自体骨移植的方法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患者。对照组收集同期的14例(16膝)无骨缺损患者。应用X线拍片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胫骨假体下骨密度。分为3个兴趣区(ROI),对各个区内平均骨密度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处ROI的骨密度:(0.967±0.320)g/cm2,对照组ROI的骨密度:(0.946±0.263)g/cm2;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处ROI的骨密度:(0.808±0.258)g/cm2,对照组ROI的骨密度:(0.806±0.262)g/cm2。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植骨处平均骨密度较6个月时均数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自体骨植骨处平均骨密度较无骨缺损患者ROI的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全膝关置换术后患者植骨处骨密度较无骨缺损患者的骨密度无明显变化,骨愈合情况良好。

  • 标签: 骨密度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移植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微骨折技术结合自体骨软骨碎屑样团块移植修复兔膝关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6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微骨折组18只,实验组18只。制作膝关软骨缺损模型,对照组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微骨折组利用做骨折技术制作网格状做孔;实验组在制作网格状徽孔后在缺损表面填盖上碎屑样软骨团块。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Wakitani组织学评分、糖胺聚糖(GAG)含量测定。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由透明软骨样组织填充,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恢复,修复的软骨组织在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方面均优于做骨折组和对照组。术后4、8、12周实验组Wakitani组织学评分平均分别为(5.0±1.0)、(6.7±1.5)、(13.0±1.0)分,微骨折组平均分别为(2.3±0.6)、(5.0±1.0)、(7.7±1.2)分,对照组平均分别为(0.0±0.0)、(1.3±0.6)、(1.7±0.6)分,实验组不同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微骨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实验组GAG含量平均分别为(6.25±0.31)、(13.11±0.21)、(16.23±0.66)μg/mg,微骨折组平均分别为(3.04±0.21)、(5.75±0.24)、(7.03±0.21)μg/m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骨折技术结合自体骨软骨碎悄样移植是一种治疗软骨缺损的新选择,其能够有效提高软骨修复的效果。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软骨 关节 移植 自体
  • 简介: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膝关置换(TK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61例HAPC患者接受单侧TKR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其中利伐沙班组共31例,平均年龄(62.8±9.2)岁,男11例,女20例;依诺肝素组30例,平均年龄(63.4±10.5)岁,男9例,女21例。术后8h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进行预防血栓发生治疗,共10d。结果利伐沙班组31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9%;依诺肝素组30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122,P=0.289〉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HAPC患者TKR术后DVT形成,且安全、方便、作用持久。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红细胞增多症 关节成形术 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