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几年伴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与社会进步,人们健康意识与法律意识加强,患者越来越重视医院的安全隐患问题。外科为医院重要科室,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样容易加大安全隐患发生率,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全面分析外科的安全隐患,同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降低安全隐患率。

  • 标签: 外科护理 护理风险 应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导诊过程中,对突发事件如何进行正确的应急处理,以获得更多抢救时间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内科导诊护士把自己在临床从事20余年的护理工作经验,应用于候诊时发生突发事件的患者中,回顾性总结抢救128例急性突发事件的护理体会。结果其中116例患者安全送入专科病房,12例转入上级医院救治,未有1例因候诊时观察不利而导致延误抢救。结论通过导诊护士的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即能让导诊工作井条有序,又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并为后期治疗及预后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导诊护士 就诊 突发事件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出现各种风险的原因,探讨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措施。方法我院从2016年5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调查2015年5月~2017年4月238例手术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情况,对比2015年5月~2016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与2016年5月~2017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的两组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主要为准备失误、操作失误、记录失误、切口感染、意外伤害等。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率(1.59%)和风险管理前(16.07%)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中常见的疏漏与不够完善,因此要增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严格执行手术室规章制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与法制观念,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做到最大程度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率。

  • 标签: 护理 手术 风险 管理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因对策略。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在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进行检测的13220份尿检样本的资料,对于尿常规检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其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处理。结果在目前临床实施尿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出现误差较大的标本例数为100例,占比例为0.75%。误差最多的申请单,共66例,占比66%。其次为运送过程,占比例24%,标本采集误差占比例为8%,标本自身中出现的误差占比为2%。结论在对患者实施临床的尿常规检验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在实际的对其实施检验时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保证到尿常规检验的正常进行。

  • 标签: 临床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应用策略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相关因素并寻求最佳应对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到2014年2月间采集的尿液样本共14466例,在接收尿液样本时对其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与评估,对于存在质量缺陷的样本予以退回,做好缺陷率统计与相关因素记录,并探讨最佳应对措施。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14466例尿液样本中存在质量缺陷1009例(6.97%),其中的312例(30.92%)在采集时受到污染;212例(21.02%)样本标示不明;235例(23.29%)尿液样本采集不当;143例(14.17%)尿液样本量不足;67例(6.64%)采集容器不合格;32例(3.17%)送检不及时;剩余8例(0.79%)为其他情况。通过比对,发现尿液样本在采集时受到污染、样本采集不当与标示不明三项所占比例较大,是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会对尿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造成较大影响,患者在采集尿液样本时要严格按照取样标准,尽量在晨起时用规定的存储容器采集尿液样本,并做好清晰准确的标示及时送至检验处检验,避免尿液因受到污染而影响医生诊断。

  • 标签: 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 相关因素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过程中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方法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为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发生的30例输血过程中出现误差的患者资料,对引发输血过程中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其具体原因将相关应对策略分析出。结果30例误差资料当中,非技术性误差占明显高于技术性误差占比,P<0.05。结论将临床输血管理力度加强,提升输血科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业务知识水平,对输血技术严格规范同时严格遵照护理核心制度开展操作,以减少误差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误差 输血管理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房助产士的心理压力,探索有效的减压方式。方法将2016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产科30名助产士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30名普通护士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分析两组压力指数评分、造成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助产士压力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产士心理压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超时、高质量服务需求、个人社会角色冲突、护理工作不被承认等等。结论应结合产房实际情况针对助产士心理压力做出全面、深入分析,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策略缓解助产士心理压力,改善产科护理质量。

  • 标签: 产房 助产士 心理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疾控中心卫生监测、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方法对2016年12月~2017年2月我中心统计上报的54次存在质量问题的微生物检验、卫生监测事件相关资料作以回顾分析。结果卫生监督、检验工作存在质量问题与检验人员素质、设备配置、检验过程中违规操作、资质认证不规范等因素有关。结论疾控中心应提高对卫生监测与检验工作质量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的重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解决,保证卫生监督、检验结果准确,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与控制管理效果。

  • 标签: 疾控中心 卫生监督 微生物检验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造成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紧急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进行颅内动脉瘤手术过程中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造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结果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手术时机、阻断夹的使用是造成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予紧急处理,17例患儿预后良好(轻中度残疾),其中有3例有眼神经麻痹症状,3例肢体运动障碍。2例患者肢体完全瘫痪,1例患者死亡。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5个月内,重度残疾的2例患者中,有1例死亡。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应根据手术时机和破裂原因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危险因素 紧急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服务中心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探讨应对策略。方法通过对患者服务中心工作中的安全风险的分析,采取制订完善多项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加强患者宣教,在候诊区放置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结果患者服务中心工作中的安全风险减少,门诊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通过不定期安全排查及应对策略的制定,能有效减少安全风险,患者服务中心服务质量提升,减少了纠纷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安全风险 患者服务中心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房助产士的心理压力,探索有效的减压方式。方法将2016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产科30名助产士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30名普通护士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分析两组压力指数评分、造成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助产士压力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产士心理压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超时、高质量服务需求、个人社会角色冲突、护理工作不被承认等等。结论应结合产房实际情况针对助产士心理压力做出全面、深入分析,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策略缓解助产士心理压力,改善产科护理质量。

  • 标签: 产房 助产士 心理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妊娠合并羊水异常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研究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孕妇920例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200例进行分析,其中100例为中妊娠合并羊水异常的孕妇,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100例正常妊娠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后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9.0%,参照组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对比P<0.05。结论对于妊娠合并羊水异常的孕妇去分娩后新生儿发生窒息的风险明显增加,对其针对性的给予人工破膜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孕妇的分娩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妊娠 羊水异常 新生儿窒息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医学应对及促进术后康复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5例、对照组45例,干预组患者采用干预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医学应对—面对、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以及术后康复评价指标。结果两组在医学应对量表中面对、回避维度评分以及术后排气时间、经口进餐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治疗中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增强患者术前医学应对,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经口进餐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子宫内膜癌 医学应对 下床活动时间 术后排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的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使用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应急对策。结果对照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观察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2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第三代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的不良反应要多于使用第二代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临床中应严格遵守禁忌证合理用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可及时抢救并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