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在发热、咳嗽、喘息、肺部病变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喘息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哮鸣音、间质性肺炎以及支气管肺炎的发生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喘息控制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相对于非肺炎感染引起的小儿哮喘具有更大的伤害性,有特殊的临床特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联合大环内醋类抗生素等药物有明显疗效。

  • 标签: 肺炎 支原体感染 小儿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而诱发小儿哮喘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等展开分析。方法以60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50例接非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发热例数、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著升高(P<0.05);此外,在咳嗽、喘息、肺部受累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MP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喘息症状出现的比较晚,但会持续较长时间,并且还会存在剧烈咳嗽的症状。通过向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及大环类酯类抗生素等,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肺炎支原体(MP)感染 小儿哮喘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由于肺炎支原体受到感染引起小儿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者共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者6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哮喘持续时间,患者体温状况,肺部病变情况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咳嗽、肺部X片影像结果、体温、喘息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通过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具有咳嗽剧烈、喘息持续时间长、发热症状多见等特点,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 标签: 儿童哮喘 肺炎支原体感染 大环内酯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干梗死诊断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30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为患者提供头颅CT、MRI、BAEP检查,对三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进行分析。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BAEP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此次研究中,BAEP检测的阳性率为83.33%,MRI检测的阳性率为56.67%,CT检测的阳性率为46.67%,BAEP阳性率要比其他两项检测方式高,三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Ⅲ波及Ⅴ波潜伏期(PL),Ⅰ~Ⅲ波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能够应用于脑干梗死患者的检查,其敏感性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信息,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干梗死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由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接受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的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儿作为对照组,同时随机选取60例在对照组采用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以及支气管扩张剂进行辅助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两组患儿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包括哮喘、体温、干咳及肺部病变等。结果对照组有45例患儿哮喘发作时间为入院后1周内,占75.0%,平均哮喘持续时间(2.7±1.1)d;观察组有50例患儿的哮喘发作时间为入院后1周内,占83.3%,平均哮喘持续时间(6.1±2.2)d;两组患儿的平均哮喘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07,P<0.05)。对照组中24例体温上升,15例37.5~38.0℃,8例38.1~39.0℃,1例>39.0℃,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周。观察组中41例体温上升,13例37.5~38.0℃,22例38.1~39.0℃,6例>39.0℃,其中35例发热时间<1周。对照组患儿体温上升例数多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01,P<0.05)。对照组患儿主要症状为咳痰,有12例干咳;观察组有39例阵发干咳;两组患儿干咳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6,P<0.05)。对照组患儿接受肺部检查,主要结果为双肺纹理模糊以及支气管肺炎,有哮鸣音和湿啰音;观察组患儿以干啰音和哮鸣音为主,肺CT显示有大片阴影,少量气肿。结论肺炎支原体导致的小儿哮喘疾病咳嗽程度强烈,持续时间长,应该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 标签: 儿童哮喘 肺炎支原体感染 大环内酯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不同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开腹)诱发术后肠粘连的几率。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60例需要进行胆囊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开腹胆囊手术,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胆囊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肠粘连的几率为6.7%,对照组患者出现术后肠粘连的几率为63.3%,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腹腔镜胆囊手术,商户后肠粘连的发生率低,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胆囊手术 开腹胆囊手术 术后肠粘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便秘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护理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间收治的便秘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48例和B组49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B组接受早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法对便秘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A组48例便秘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常规护理后的便秘次数19次、急性左心力衰竭的发生次数8次均明显高于B组49例经早期护理干预的便秘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便秘次数5次、急性左心力衰竭的发生次数3次,因此,与A组实验数据相比,B组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更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与A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9.17%相比,B组患者的满意度97.96%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护理应用于便秘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明显减少便秘次数以及急性左心力衰竭的发生次数,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可应用于今后的临床工作。

  • 标签: 便秘 急性左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病人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6年 8月到 2017年 9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 168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生活质量以及两组患者 干预 前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变化。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81.2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5.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 LDH、 CK、 cTnl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血清指标恢复正常,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心肌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脑外伤导致癫痫危险因素的多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临床资料,分析脑外伤导致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开放性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42.9%,闭合性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14.3%,开放性组明显高于闭合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单纯硬膜下血肿、单纯硬膜外血肿以及凹陷性骨折患者的癫痫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见颅内明显异常者,对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7.7%,中度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21.1%,重度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30.0%,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与中度组,对比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继发颅内感染,其中3例在感染后出现癫痫,此前未见癫痫发作;1例颅内感染前后均有癫痫,且感染后癫痫症状加重。结论脑外伤导致癫痫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癫痫发生率与脑外伤类型、部位、严重程度以及继发颅内感染等均有一定的关系,临床治疗时应积极消除危险因素,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外伤 癫痫 危险因素的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11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护理前后CRP、CK、CK-MB、cTnI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94.54%,较对照组81.81%有明显优势,数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CRP、CK、CK-MB、cTn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组间、组内数据对比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心肌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脑外伤导致癫痫危险因素的多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临床资料,分析脑外伤导致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开放性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42.9%,闭合性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14.3%,开放性组明显高于闭合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单纯硬膜下血肿、单纯硬膜外血肿以及凹陷性骨折患者的癫痫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见颅内明显异常者,对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7.7%,中度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21.1%,重度脑外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为30.0%,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与中度组,对比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继发颅内感染,其中3例在感染后出现癫痫,此前未见癫痫发作;1例颅内感染前后均有癫痫,且感染后癫痫症状加重。结论脑外伤导致癫痫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癫痫发生率与脑外伤类型、部位、严重程度以及继发颅内感染等均有一定的关系,临床治疗时应积极消除危险因素,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外伤 癫痫 危险因素的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联合采用乳果糖与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HE)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原则2013年4月~2016年6月从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86例,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遵照其接受治疗的意愿分别分为一般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予以一般组患者门冬氨酸鸟氨酸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添加乳果糖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相关指标接受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均在治疗总有效率及接受治疗后的各项相关指标变化数据中优于一般组患者,且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两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67%和72.09%。结论同时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与乳果糖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可进一步增强其对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预防作用,临床应大力推广。

  • 标签: 乳果糖 门冬氨酸鸟氨酸 预防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癌误诊比率、因素与病种,探讨误诊对胰腺癌诊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胰腺癌患者45例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效果分为误诊14例为对照组,未误诊31例为观察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性。结果45例患者中误诊14例,误诊率为31.11%,通过观察与记录误诊病种可分为胃十二指肠炎、病毒性肝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观察组与对照组确诊时间、症状表现、根治切除情况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误诊率较高,早期给予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关系,临床诊疗医师应对胰腺癌各种症状全方面了解,配合精确系统检查,综合分析,以降低胰腺癌的误诊或漏诊率。

  • 标签: 胰腺癌 误诊 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工作压力的加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故探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于减少其发病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脑卒中 危险因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儿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中存在的护理问题。结果本组的60例患儿中,共8例发生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3.3%,其中2例为患者因素,占25%,3例为医院管理因素,占37.5%,3例为护理人员因素,占37.5%。结论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员较差的法律意识以及护患沟通问题,因此医院应该进一步加强管理,认真的培训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使护理质量和水平提高,从而实现儿科护理的安全性。

  • 标签: 儿科 护理安全 影响因素
  • 简介:两院2005-01/2007-01分娩总数2846例,发生产后出血74例,发生率2.6%。相关因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最小20岁,最大42岁,孕周32~41周;其中初产妇61例(8.2%),经产妇13例(18%);产后出血最少550ml,最多3500ml。

  • 标签: 产后出血/病因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临床免疫检验中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方法作者通过结合我院实验室酶联免疫检验,对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可能对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例如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试剂的平衡时间。结果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对免疫结果产生影响的突出性因素主要包括检验标本的采集时间以及试剂的平衡时间、实验室进行免疫检验的温度和湿度、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结论影响临床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进行操作,防止其他干扰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

  • 标签: 免疫检验 质量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