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食管管饲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7月-2021.8月诊治的49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常规组(25例)实施留置胃管鼻饲,分析组(24例)实施间歇经口管饲,对比两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分析组心理功能、情绪功能、生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且干预后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均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经口管饲能提高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吞咽障碍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 留置胃管鼻饲 营养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康复训练与间歇经口食管管饲法联合干预的康复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诊治60例吞咽障碍患者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予以康复训练与间歇经口食管管饲法联合干预,分析两组吞咽功能与营养指标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吞咽功能总有效96.67%比对照组的73.33%高(P<0.05);研究组ALB(38.96±2.29)g/L、Hb(136.25±7.63)g/L与MAMC(31.02±3.25)cm等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康复训练与间歇经口食管管饲法联合干预,能有效提高其吞咽功能,改善患者营养指标情况。

  • 标签: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 吞咽功能 营养指标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 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的是通过外周血管置入,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或尖端在下腔静脉位置的中心静脉导管。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已广泛应用[1]。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指出右心房的上壁和上腔静脉之间的交界处连接点为上肢置管PICC导管尖端所处的最佳位置,而横膈膜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则为下肢置管的PICC导管尖端所处的最佳位置。通常要避免在下腔或上腔静脉远端位置留置PICC尖端,除此之外,还要避免在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头臂静脉、颈外静脉和髂总静脉等非中心静脉留置PICC尖端。若导管尖端不在此范围内,则被称之为导管异位。据INS指南记载,依照异位发生时间的不同,也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异味和继发性异位 [2]。一般在导管置入24h以后,即可发现原发性异位;继发性异位指的则是置管初次定位,导管尖端在正常范围,但是在后续使用中所产生的异位现象,继发性异位会导致患者出现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导管功能障碍、血栓、神经系统损伤等[3],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提升,使患者治疗被延误, 增添患者的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广大医务人员要重视PICC继发性异位的临床预防,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我院于2021年7月14日对1例右肺恶性肿瘤开胸探查术后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患者完成成功复位,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 标签: 右侧开胸探查术 PICC 导管异位 颈内静脉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主要探讨专业护理对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发现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的影响效果。方法:以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时段内接收的8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研究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专业护理,观察患者从发现到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结果:研究组发现静脉溶栓用药时间比对照组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专业护理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于常规吞咽训练和吞咽治疗仪治疗基础上,开展间歇经口食管管饲法对促进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的价值探究。方法:样本均为我院收录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收录于2020.1——2022.6期间,共计收录80例样本入组后均给予吞咽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同时行规范性分组,并通过采用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开展此次对比,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统计组间疗效差异性。结果:就组间治疗效果展开评测,观察组评测值为91.11%该参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评测值75.56%,P<0.05。开展治疗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更多,分级为Ⅳ级和Ⅴ级的患者更少,该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程度更为轻微,P<0.05。结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于常规吞咽训练和吞咽治疗仪治疗基础上,开展间歇经口食管管饲法对促进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的价值显著。

  • 标签: 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训练 吞咽治疗仪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