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Riedel甲状腺炎(Riedelthyroiditis,R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纤维组织增殖病变,病变组织替代了正常甲状腺组织,且常穿透甲状腺包膜向周围组织侵犯。时常误诊为甲状腺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于2011年9月诊治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RIEDEL甲状腺炎 结节性甲状腺肿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腔镜辅助的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Miccoli)和完全腔镜的甲状腺切除术(totalendoscopicthyroidectomy,TET)2种手术方式。方法统计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烟台毓璜顶医院自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并选择行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共70例,其中行Miccoli术式46例,选择TET24例(以下称为腔镜组),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有关数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患者主观感受、美容效果满意度等方面情况并做出分析,以对比2种手术方式在安全性、创伤性和美容效果上的差异。结果①安全性:2组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出现,小切口组1例中转开放而腔镜组手术无一中转(2.2%vs0%,P>0.05)。②创伤性:小切口组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腔镜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6h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2和24h小切口组疼痛评分要低于腔镜组,P<0.05。术前1d、术后1d和术后3dCRP水平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美容满意度及其他:术后美容效果满意度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术式安全性类似,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种术式创伤性类似,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2者美容效果患者满意度类似。

  • 标签: 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 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安全性 创伤性 美容性
  • 简介:目的:建立以超声、检验和临床等多项指标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恶性病变的综合预估模型。方法对662个经手术证实病理的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的超声、检验及临床信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估模型,并应用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的诊断效能。结果建立的模型为:Z=-3.60+1.40X2+2.47X3+1.05X4+0.57X9+0.07X10+1.02X12(X2为结节内部偏心锐角结构,X3为微钙化,X4为囊实交界面,X9为实性部分回声,X10为促甲状腺激素,X12为性别);M=eZ/1+eZ(M为结节恶性概率,e为自然常数2.72)。用该模型对262个验证组进行预测,准确率为96.95%,敏感度为100%,漏诊率为0%,特异度为96.68%,误诊率为3.32%,阳性似然比为30.12,阴性似然比为0。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说明其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该预估模型对预测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据M值(M≥0.5预测结节为恶性,<0.5为良性)对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的良恶性进行评估。

  • 标签: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 回归分析 预测
  • 简介:1临床资料女性,54岁,因“体检发现右乳成簇细小钙化4d”入院。体检:双乳、双腋窝、甲状腺及双颈侧区未见明显异常。乳腺钼靶示:右乳外上见较多成簇细小钙化。乳腺彩超:双乳腺增生。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右叶可见一异常回声,大小约11mm×6mm,边界可见,形态较规则,以低回声为主,内回声不均质,其内见较多团状及粗大强回声伴声影,加彩后其内见条状血流信号;进一步行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提示甲状腺癌不能除外。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右乳钼靶导丝定位下钙化灶切除活检+甲状腺手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示:右乳腺组织增生活跃,原位癌不能除外,需待术后石蜡病检确诊;右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遂行双侧甲状腺全切+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后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检测中心诊断:右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右乳原位癌(导管内癌)。补行右乳单纯乳房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可,顺利出院,长期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优甲乐,150μg,qd),门诊定期随访。

  • 标签: 乳腺原位癌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 简介:甲状腺癌(thyroidcancer,TC)约占人体恶性肿瘤的3.8%,在韩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是20年前的15倍,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各种TC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ncer,PTC)约占80%以上,PTC多以甲状腺超声体检发现,早期易发生颈部淋巴转移,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报道(NCCN),PTC的早期淋巴转移率为50%-80%。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转移 临床处理 甲状腺癌 恶性肿瘤 淋巴转移率
  • 简介:目的:分析PET/CT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05年12月至2015年1月6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阳性、阴性分为2组,Tg阳性为观察组(29例),Tg阴性为对照组(36例),2组术后1年均行PET/CT检查,将其显像结果阳性患者行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诊断,分析2组各项临床数据。结果2组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半年及1年Tg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Tg值均较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例显像阳性,对照组1例显像阳性,均为颈部淋巴结18F-FDG高摄取,PET/CT显像阳性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异常淋巴结,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结论PET/CT对Tg阳性(Tg>2μg/L),131IDx-WBS显像及US阴性患者诊断复发和转移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球蛋白 131 I全身扫描 PET/CT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手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和应用。方法8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术中行腺体内纳米碳注射后行切除术,对照组仅行手术切除,比较2组术后血钙、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低血钙发生5例,对照组发生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67,P<0.05);观察组PTH下降5例,对照组发生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0,P<0.05);病理结果证实误切甲状旁腺观察组0例,对照组6例、1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5,P<0.05)。结论纳米碳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有助于甲状腺旁腺的鉴别保护,降低甲状旁腺的损伤。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甲状旁腺 纳米碳
  • 简介:目的了解和掌握老年人马蜂蜇伤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以有效提高急性马蜂蜇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竹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马蜂蜇伤病例共221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年龄≥60岁)56例,非老年组(年龄<60岁)165例,对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转归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马蜂蜇伤,老年组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依次为:肝脏55.36%,心血管32.14%,非老年组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依次为:肝脏56.97%,心血管36.97%;老年组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共有35例,发生率62.50%,非老年组共有94例,发生率5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老年组2例,病死率5.71%,非老年组2例,病死率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急性马蜂蜇伤中毒致器官功能障碍老年患者、非老年患者均以肝脏和心血管最多见;老年患者、非老年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后病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马蜂 咬伤和蜇伤 中毒 老年人 器官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对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北京友谊医院老年心内科住院的96例高龄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其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MCI组,35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结果MCI组患者与对照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分别为(131.14±12.61)和(131.00±13.17)mmHg、24h平均舒张压(24hDBP)分别为(65.74±7.35)和(64.08±8.39)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CI组晨峰血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8.69±12.64)vs(4.08±12.78)mmHg,P<0.05]。结论清晨血压升高与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 标签: 老年人 80以上 高血压 认知障碍 血压变异 清晨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吸氧、心电监护、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LVEF、LVMI、LVEDV、IVSD、LVPWD、LVEDD以及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LVEF显著升高,LVMI、LVEDV、IVSD、LVPWD、LVEDD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高于对照组患者,LVMI、LVEDV、IVSD、LVPWD、LVEDD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可能与其显著降低患者BNP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缬沙坦 依那普利 心功能 BNP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80岁的高龄患者肺部感染并发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97例>80岁的肺部感染并发MODSE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所患慢性基础疾病及受损器官情况。结果97.94%的病例患有>3种慢性基础疾病,最多者患有10种慢性基础疾病。12.37%的病例处于衰竭前期,87.63%的病例处于衰竭期。45.36%的病例受损器官≥4个,最多者受损器官达到6个;受损器官以肺、心、肾、外周循环、胃肠等较为常见,肺受损病例最多、占87.63%;在受损器官中,肺、心、胃肠、外周循环等器官>90%处于衰竭期。首衰器官涉及肺、心、肾、胃肠等4个器官,以肺居首位;原有功能不全的器官首衰率高于原有功能正常的器官(P<0.05)。结论>80岁的高龄患者肺部感染并发MODSE,具有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多、受损器官多、器官受损程度重等特点。首衰器官以肺居首位,其他原有功能不全的器官也有较高的首衰率。

  • 标签: 老年人 肺炎 多器官功能衰竭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腔置管灌洗治疗SAP36例,观察腹腔灌洗对SAP脏器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了解腹腔灌洗治疗SAP的相关机制。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共收治SAP71例,诊断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将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5例。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灌洗治疗 炎性因子 脏器功能 腹腔置管 超声引导
  • 简介:目的探讨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治疗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6例重症并发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肠外营养液中加入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0.4g/kg·d,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肠外营养液,疗程均为10d.治疗前后采用LIFE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对两组患者肠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IFE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早期给予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治疗,能有效地预防肠道黏膜萎缩,增强小肠和结肠黏膜细胞的活性,改善肠道的结构和吸收功能.

  • 标签: 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 重症患者 肠功能障碍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长春西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长春西汀以及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血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长春西汀 丹红注射液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功能的改善。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门诊进行康复治疗的15名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年龄54.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股四头肌(股内侧肌训练为主)、腘绳肌抗阻训练及膝关节控制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膝过伸角度、Fugl-Ma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10m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股四头肌、腘绳肌最大等长肌力,观察时间为6周。结果治疗组膝过伸角度减小8.1°(纠正率为68%,P<0.01);FMA评分增加14.43分,MAS平均降低1级,优于对照组(P<0.05);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增加19.19m/min,平均步长增加14.11cm,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增长率为48.26%、48.08%(P<0.05),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结论加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及膝关节控制能力的锻炼,可有效改善膝关节过伸状态,提高下肢的活动能力。

  • 标签: 卒中 肌张力 膝过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