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比较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与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置入后1月内新生内膜覆盖情况。方法18只中华小型猪平均分为3组,每只猪分别在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随机置人SES和ZES支架各一枚,3组实验动物分别在第7天、14天、28天进行OCT检查,测量新生内膜厚度、支架内面积、管腔内面积、新生内膜面积、面积狭窄酉分比和新生内膜覆盖率,比较ZES与SES置入后1月内新生内膜覆盖情况。结果OCT测量结果显示,支架置入7天和14天时,ZES与SES两种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厚度和新生内膜覆盖率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同样支架术后28天时ZES与SES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厚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244.3土282.3umVS136。3土911um,P〈0.001),新生内膜覆盖率存任显著差异(94.88%±2。93%VS90.96%±4.35%,P=0.008)。结论任支架置入后1个月内,ZES与SES比较新生内膜增生更显著,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覆盖率更高。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佐他莫司洗脱支架 西罗莫司洗脱支架 新生内膜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患者手术前后及复发时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30例OTC(术后肺转移7例、局部复发23例)在术前、术后及复发时血清VEGF(serumVEGF,sVEGF)的水平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g及TgA的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肺转移组及局部复发组在手术前sV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3,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97、14.140,P均〈0.05);肺转移组及局部复发组在术后sVEGF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77、11.500,P均〈0.05);术后2组sVEG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93、1.525,P均〉0.05);肺转移组及局部复发组在复发前后sVE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7.387、12.160,P均〈0.05),复发后肺转移组sVEGF较局部复发组明显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167,P〈0.05)。2组血清瞻浓度与sVEGF表达成直线正相关(r=0.786,P〈0.01)。结论sVEGF在DTC术前及术后复发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可作为评估DTC生物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移 复发
  • 简介: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的表达及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技术联合检测58例PTC、20例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的表达。结果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在PT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3种非癌组织(P〈0.05)。HMGB1、MMP-9蛋白和HMGB1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HMGB1、MMP-9和VEGF—C蛋白的表达均呈两两正相关(P〈0.05),HMGB1蛋白与HMGB1mRNA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的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检测其表达对判断临床进展及推测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探讨冠脉病变局部特征、支架因素及介入操作因素对介入术后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介入治疗前、后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50例患者资料。介入术前OCT检查评价冠脉病变局部特征(包括:血栓负荷、钙化程度、不稳定斑块即薄帽纤维粥样瘤(TCFA)、央层、病变累及象限、病变长度、狭窄程度),术后即划行OCT评价支架贴壁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分析支架丝30390个,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为(6.63±4.37)%。多元线性同归分析显示.西罗莫司支架(β系数5.3%,P〈0.001)、钙化(β系数1.9%,P=0.002)与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呈正相关。而后扩张压力(B系数-0.2%.P=0.021)与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小良发生率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西罗莫司支架、钙化程度重可增加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而术后球囊扩张可减少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的发生。

  • 标签: 冠脉病变局部特征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支架贴壁不良 预后
  • 简介: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老年人促甲状腺激素分布曲线向高水平方向偏移,因此,需应用年龄特异的参考范围判断甲状腺功能状态。近来,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日益得到重视。研究表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亚甲亢)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引起房颤的发生率增加。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可能是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全因死亡的一个潜在危险。异常甲状腺功能经纠正后,与甲亢和甲减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可得到缓解。基于老老年患者中亚临床甲减可能有保护作用,因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何种患者经过治疗可以获益,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甲状腺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
  • 简介:Ghrelin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hormonesecretagoguereceptor,GHSR)的内源性配体,其作用广泛,町刺激垂体释放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参与能量代谢以及影响其他激素及细胞因子的释放。近年来研究发现,ghrelin及其合成类似物可以通过分布在心血管系统的相关受体改善心脏收缩、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的表达,舒张血管,改善灌注等保护作用,有潜在研发成心血管药物的可能。现对ghrelin对心血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GHRELIN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 简介:糖尿病是一种威胁全人类健康的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计,目前全球约有超过2亿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化饮食的影响.21世纪2型糖尿病将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流行,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除及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PTC221例。结果2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永久性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异位于甲状腺腺体内)。术后病理证实为双叶癌占31.2%(69/221)。甲状腺被膜浸润者占64.7%(143/221),其中双叶癌中被膜浸润占68.1%(47/6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占43.0%(95/221),其中双叶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6.4%(32/69),单侧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1.5%(63/152),浸润被膜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9.7%(71/143)。所有病例中被膜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占75.6%(167/221)。术后病理诊断为双侧叶PTC69例中术前仅发现甲状腺单侧叶有可疑癌灶42例,占60.9%。结论PTC中双叶都存在癌灶的比率很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较高,建议绝大多数PTC患者应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常规清扫,术后辅以^131I治疗及内分泌治疗。

  • 标签: 甲状腺癌 甲状腺切除术 颈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目的探讨开放式前后入路腹股沟疝修补的手术结果及临床转归情况,以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将366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方入路方式不同,分为A、B组。其中A组的186例应用普理灵疝装置(proleneherniasystem,PHS)前入路方式进行疝修补,B组的180例应用Kugel补片后入路方式进行疝修补,并比较2组的手术操作、术后恢复及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A、B组间的手术时间(43±9vs42±10)、住院时间(56±15vs53±15)、切口感染(3vs0)及复发率(2vs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的术后伤口明显疼痛有13例、伤口肿胀反应18例、局部异物感12例、阴囊水肿8例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与前入路PHS修补相比,后入路Kugel补片修补手术的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恢复快。

  • 标签: 腹股沟疝 疝修补 前入路 后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多科协作模式,分析该模式下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的安全性及对病态肥胖症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多科协作模式下由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连续施行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的28例病态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数据,总结多科协作模式下肥胖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和术后随访管理流程,观察手术安全性和术后长期减重效果及合并症的改善情况。结果本组平均体重129.1kg,平均体质指数44.9kg/m^2.全部患者均顺利施行手术,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早期并发症1例(3.6%)肺部感染,远期并发症2例(7.1%)注水泵处皮肤感染。术后体重和体质指数逐渐下降,术后24个月平均额外体重减轻41.3%。规律随诊、依从性良好组额外体重减轻百分比显著高于不规律随诊、依从性差组。术后肥胖症相关代谢性疾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可有效减重,并能改善肥胖症相关代谢性疾病;多科协作模式可优化疾病诊治流程,保障围手术期安全;术后规律随诊对获得长期减重效果有重要影响。

  • 标签: 肥胖症 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 多科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