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察的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而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与医扩人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心理变化,它与疾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护士作为护理专业人员,不仅要解除病人躯体疾病,还应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并满足其心理需要。因此,追求理想的患关系,不仅可满足病人的需要,还可使护士心情舒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本文对研究患关系文献进行综述。1护理模式转变是患关系发展的前提保证护理工作由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建构新的护理学知识体系,建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贯彻

  • 标签: 护理专业人员 功能制护理模式 护理学知识 整体护理模式 心情舒畅 就医过程
  • 简介: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交流的内容是与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包括患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的沟通[1].门诊病人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就诊流程长,患者经过挂号、就医、收费、检查、取药等过程后,最后到门诊注射室已身心疲惫,患者或家属容易把就医过程中的不满情绪发泄至门诊注射室护士身上[2].

  • 标签: 护患沟通 注射室 门诊 基层医院
  • 简介: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巩固加深的过程,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艾滋病科工作面对的不仅是艾滋病病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与普通病室相比,艾滋病科护理工作难度大,具有高风险性,这给艾滋病科护理临床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生在艾滋病科实习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必须根据生实习个时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施教,做好实习带教工作。下面谈谈笔者的做法和体会。

  • 标签: 艾滋病 临床实习 护理 心理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学历护理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带教的需求。方法在我院2015届实习生中随机选取本科、大专、中专生各50名作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学历生对临床护理带教的需求如带教老师工龄、工作态度、学历和职称、临床带教内容和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三组生对带教老师工龄、学历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生要求带教老师工龄〉10年、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较高(P〈0.05);对专科操作、专科常用药物知识、病情观察方法、仪器设备使用和患沟通技巧要求评分显著高于大专和中专生(P〈0.05);对基础操作和护理文书记录要求评分低于大专和中专生(P〈0.05)。三组生对带教方式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学历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带教内容需求不同,但均对病例分析和教学查房带教方式比较感兴趣,护理带教老师可根据生学历,制定针对性带教方案,以提高带教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 标签: 护生 临床护理带教 需求 调查分析
  • 简介:精神病人是一群特殊群体,他们的行为往往有较大的盲动性和不可预料性,常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严重危害。精神科作为内科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很多护校已把精神科列为一实习科目,但由于精神科理论在护校是一门选修课程,很多生对精神科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在精神科临床实习过程中,精神科的实习生不仅要面对在普通病房所面临的各种职业风险,还随时可能遭受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因此生在精神科实习期间的职业安全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要话题。笔者对96名在精神科实习的生被患者攻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精神科 实习护生 被攻击 防护
  • 简介:目的探讨导师制配合临床带教路径带教实习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实习的生7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名。对照组生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带教,观察组生采用导师制配合临床带教路径带教。比较两组生的临床带教效果、生的综合能力及其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两组生带教前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后两组生理论及操作成绩均明显优于带教前(P〈0.01),观察组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程序运用能力、护理评估能力、护理诊断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导师制配合临床带教路径带教实习生,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带教效果,提高生的综合能力及对教学的满意度。

  • 标签: 护理教学 导师制 临床带教路径 综合能力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自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社区登记的慢性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访视组和常规组,每组42例。访视组患者给予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连续干预3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访视组患者规律饮食、规律用药、功能锻炼、规律运动等方面的自能力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访视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为92.86%,常规组为71.43%,访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病患者 社区 护理 家庭访视护理 自护能力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