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在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治疗中应用曲他嗪,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共计224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患者进行调查与研究。将22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1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治疗方式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曲他嗪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8.6%,观察组患者为92.9%,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上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的患者在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心脏的指标方面要明显地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差异也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他嗪在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恢复与改善上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患者心肌缺血的现象明显被改善,这有利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在临床中,曲他嗪是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辅助药物。

  • 标签: 曲美他嗪 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辅助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曲他嗪(TMZ)与传统常规药物相结合对心脏X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80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TMZ组(传统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20mg,3次/d),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心功能检查,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TMZ组总运动时间[(7.90±1.45)min比(9.35±1.70)min],ST段下降lmm的时间[(5.30±1.43)min比(6.78±2.00)min]明显延长,ST段压低幅度明显减小[(0.89±0.30)mm比(0.61±0.20)mm],P均<0.05;心脏功能方面,搏出量[(67.99±11.77)ml比(74.05±7.58)ml]、左室射血分数[(50.13±11.05)%比(56.02±9.52)%]均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TMZ能明显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微血管性心绞痛 曲美他嗪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时机与长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948例急性NSTEM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NSTEMI介入治疗方案分为早期介入治疗(48h内接受介入治疗,411例)组及晚期介入治疗(≥48h接受介入治疗,537例)组。根据TIMI危险评分又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亚组,比较各组的长期临床结局。结果:随访1年,与晚期介入组比较,早期介入组住院死亡率(4.8%比2.2%)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13.4%比10.0%)明显降低(P均〈0.01);早期介入组中,中低危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高危患者(3.3%比8.9%,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及高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高TIMI危险评分、晚期介入治疗是NSTEMI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7-2.079,P〈0.05或〈0.01)。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对于高危险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改善预后的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1QⅢTⅢ特征、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肺栓塞(PE)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2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无PE组比较,PI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IQⅢTm特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元PE组(50%比23.08%),P〈0.01。与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I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1)者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描记术 呼吸困难
  • 简介:目的探讨曲他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预行择期PCI的AMI患者7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例,年龄48~76(60.84±6.89)岁。随机分为曲他嗪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曲他嗪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PCI术前30min加服曲他嗪负荷剂量60mg,术后持续服用。比较两组患者PCI后ST段下降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结果曲他嗪组ST段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7.48±9.12)mmvs.(3.64±0.8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曲他嗪组ST段下降超过70%比例增加(42.86%vs.8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LVEF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曲他嗪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他嗪组CK-MB和cTnI的峰值浓度均低于对照组,为[(125.00±31.5)U/Lvs.(166.56±22.13)U/L]、[(1.63±0.44)ng/Lvs.(2.155±0.50)n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他嗪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功能和心肌损伤。

  • 标签: 曲美他嗪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增加稳心颗粒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早搏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稳心颗粒 美托洛尔 冠心病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577例的临床资料,按造影前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507例)、甲减组(49例)和甲亢组(21例)。运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CAG后随访1年,主要观察终点为心绞痛发作住院、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事件。结果: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甲减组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重度:22.3%比36.7%),冠心病发生率(59.4%比81.6%),心绞痛发作住院率(7.5%比14.3%)显著升高;甲亢组冠脉痉挛的发生率(3.0%比33.3%)、心绞痛发作住院率(7.5%比28.6%)明显升高(P〈0.05或〈0.01);甲减组和甲亢组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2.8%比26.5%、38.1%)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冠心病检出率更高,冠脉病变程度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

  • 标签: 冠心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目的探讨与研究曲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136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曲他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平均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曲他嗪治疗,具有较优的临床治疗效果,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曲美他嗪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托洛尔治疗伴有长R-R间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入选68例伴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根据治疗前长R-R间期与睡眠的关系分为睡眠相关组(44例)和睡眠无关组(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托洛尔前、后长R-R间期及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发生的情况。结果应用托洛尔1月后,两组患者睡眠状态最长R-R间期均较用药前延长[(睡眠相关组(2650±146.0)msvs.(2315±129.5)ms;睡眠无关组(2549±201.9)msvs.(2764±171.1)ms;P〈0.05],而在非睡眠状态下,睡眠无关组最长R-R间期明显延长[(2262±105.8)msvs.(2406±120.2)ms;P〈0.05]且24h长R-R间期阵数增加[(48.6±13.5)次vs.(63.8±10.9)次;P〈0.05],而睡眠相关组患者最长R-R间期及24h长R-R间期阵数无明显变化(P〉0.05)。睡眠相关组无1例发生黑朦、晕厥等症状,而在睡眠无关组患者中,2例(8.33%)患者发生黑朦,无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对与睡眠相关性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应用托洛尔进行心室率控制相对安全;但对与睡眠无关性长R-R间期房颤患者,应用托洛尔需谨慎并应密切观察有无心动过缓的相关症状。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美托洛尔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踝臂指数(ABI)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非冠心病组(30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单支组)30例,双支病变组(双支组)30例和多支病变组(多支组)30例。检测各组血浆Lp-PLA2水平,及ABI、baPwV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的血浆Lp—PLA2水平[(23.60±13.33)μg/L比(36.65±17.24)μg/L]和baPWV[(1244.27±127.85)cm/s比(1753.08±284.32)cm/s]显著升高,P均〈0.01。在冠心病组中,与单支组比较,双支和多支组血浆Lp-PLA2水平[(25.81±8.97)μg/L比(35.03±9.80)μg/L比(49.13±21.22)μg/L]显著升高,且多支组显著高于双支组(P〈0.05或〈0.01);双支和多支组baPWV[(1579.77±178.05)cm/s比(1808.07±272.11)cm/s,(1871.40±306.03)cm/s]显著升高,P均〈0.01。单支组和双支组的ABI显著高于多支组[(1.19±0.08),(1.17±0.07)比(1.11±0.15)],P〈0.01或〈0.05。结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踝臂指数、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地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更有效地防治冠心病。

  • 标签: 冠心病 磷脂酶A2 踝肱指数
  • 简介:目的血尿酸异常的5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冠心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行冠脉造影的血尿酸异常高血压患者56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462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四分位数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四组,分析合并血尿酸异常的高血压患者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尿酸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3,95%CI1.001~1.005,P〈0.05),合并高尿酸血症者尤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 简介:目的:对比培哚普利与托洛尔治疗糖尿病无症状心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48例糖尿病无症状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各75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培哚普利,给予对照组托洛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E峰/A峰比值(E/A)及血浆脑钠肽(BNP)变化。结果观察组LVEF、Tei指数、E/A均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症状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为13.3%,观察组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0.05)。结论培哚普利治疗糖尿病无症状心功能不全效果优于托洛尔,长期应用有较好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美托洛尔 培哚普利 糖尿病 心功能不全
  • 简介: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健康体检者6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被分为:HbA1c正常组(44例,HbA1c≤6.5%)和HbA1c升高组(58例,HbA1c〉6.5%),检测各组患者的baPWV及血脂、血糖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1c正常组和HbA1c升高组hsCRP水平[(1.82±0.2)mg/L比(2.7±0.1)mg/L比(3.5±0.1)mg/L]均显著升高,baPWV[(1412±95)cm/s比(1755±72)cm/s比(2040±105)cm/s]显著增加(P均〈0.05),且HbA1c升高组hsCRP水平和baPWV显著高于HbA1c正常组(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且血糖控制不理想者的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者的,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探讨N-末端脑利肭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复律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50例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接受静脉滴注胺碘酮复律治疗,根据复律结果分为复律组(100例)和未复律组(50例),观察两组复律前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患者被分为脑梗死组(20例)和无脑梗死组(130例),比较两组发病前后的NT-proBNP水平。结果:服药后48h内100例(66.67%)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复律前比较,复律组复律后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967.04±366.16)pg/ml比(496.21±142.54)pg/m1],且显著低于未复律组(996.76±351.28)pg/ml,P均〈0.01]。脑梗死组中,与小面积脑梗死组比较,中,大面积梗死组NT—proBNP水平[(784.21±231.26)pg/ml比(1983.24±32.96)pg/ml,(3562.19±1468.32)pg/m1]显著升高,P均〈0.05或〈0.01。结论:入院时NT—proBNP水平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药物复律效果具有预测价值。NT-proBN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急性脑梗死后NT-proBNP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预后越差。

  • 标签: 房颤 利钠肽 脑梗死 胺碘酮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血浆脂联素(APN)、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北省优抚医院发病24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9例(急性脑梗死组)和90例该院体检中心非脑梗死者(非脑梗死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被分为颈动脉正常组(36例)、稳定型斑块组(47例)、不稳定型斑块组(66例)。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浆APN、Lp-PLA2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与非脑梗死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APN水平[(20.02±4.01)ng/ml比(8.95±3.07)ng/ml]显著降低,Lp-PLA2水平[(40.31±8.27)μg/L比(58.21±9.21)μg/L]显著升高(P均〈0.01);(2)从颈动脉正常组、稳定型斑块组到不稳定型斑块组,APN水平逐渐下降[(18.21±2.98)ng/ml比(10.31±2.12)ng/ml比(6.58±1.96)ng/ml],Lp-PLA2水平[(42.25±6.91)μg/L比(50.11±5.78)μg/L比(69.01±11.90)μg/L]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0.01);(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组血浆APN与Lp-PLA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82,P=0.036)。结论:血浆脂联素、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判断病情。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脂联素